APP下载

以“党史文化”创新高校党支部育人机制探究

2021-11-28王艳李世隆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

王艳 李世隆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高校不仅是党支部基层改革的重要阵地,而且还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大任务,大学生作为其中最活跃的主体部分,如何在基层党支部改革中实现立德树人,实现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改革目标的育人统一,这是我们本课题研究和探析的问题。将党史文化引入高校党支部建设,通过党史文化在高校党支部育人机制中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党史文化与党支部建设的融合创新,是完成好这个重大任务和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的一个路径选择。

一、党史文化在创新党支部育人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之和。党史文化在党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体系性的丰富育人资源。因此,全面发挥党史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并利用党史文化资源,将会在立德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优势作用,形成富有特色的育人机制模式。

(一)党史文化融合于党支部育人建设,有利于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体系并持续性开展

当前高校党建改革有实效,基层党组织举办繁多的实践活动,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之中,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但同时也发现,主题实践 活动往往具有临时性、阶段性的特点,能够长期坚持并形成品牌的活动还较少,活动没有形成一个育人过程持续性,很多预计达到的效果并不明显。

党史文化本身是一个丰富的育人体系,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发挥育人文化持续性优势。一方面,实践活动的主题实践可以实现持续性。根据历史维度和地理维度,实践主题确定后,充分调动党史文化中蕴含的具有时代性和地理性的资源,为实践活动提供持久的文化育人的延续力;另一方面,实践育人入脑入心可以实现持续性。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这需要现实与历史的结合,需要现实资源的有效依托,党史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资源,一旦与实践活动融合,就会让活动变得“有血有肉”,理论不再显得空洞,说服人,信服人的教育才更加有生命力和持久力。

(二)党史文化融合于党支部育人建设,有利于党支部建设的全面铺开并与时俱进

当前党支部育人机制中,制度建设、价值观建设、活动建设等方面整合成一个整体,共同推进党支部前进。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资源利用过于零散,没有形成体系性资源利用,导致制度建设碎片化、价值观建设阶段化、活动建设局限化;另一方面是资源利用片面化,没有形成资源利用的全面化和立体化,甚至在某些方面的建设显示出滞后性。

党史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他是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与时俱进的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他蕴含着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革命传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丰富的育人资源,在党支部育人过程中,党史文化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进行补充和融合,并能及时更新,把更多的与时俱进的资源整合,进而更加促进党支部建设全面性铺开。

(三)党史文化融合于党支部育人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党史文化自身拥有的政治性和先进性、群众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他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文化,而是拥有人、物、事、理相结合在一起的育人资源。在充分利用党史文化的过程中,运用革命传统文化讲爱国,运用红色基地讲信仰,运用实际谈理论。在党史文化中实现政治性、群众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党组织育人建设中,党史文化发挥的优势更有利于在实践中体现政治性突出、先进性凸显、群众性突出的三好格局。要将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目标。我们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尤其在实践中,在主题活动中,有时很难全面的体现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三位一体,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政治性过强而群众性过差、群众性、政治性有而先进性不够的情况。

二、以“党史文化”育人资源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育人机制研究

(一)用党史文化作为理论来源,共建育人理念与制度

支部建设犹如一支军队、一座堡垒,它的建设是需要一面旗帜的,这面旗帜,就是支部育人理念。在支部成立后,召开第一次支委会,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在党支部书记的指导下,与全体党员共同商议,形成一个党支部发展理念,并在支部中公示,一旦确定,党支部建设会围绕此理念展开并写入支部制度。经过一年的运行,在期末时候进行修订完善,以便更加符合实际。

在育人理念方面,我们形成了在立德树人的前提下,党支部建设不仅仅要重视专业学习建设,还必须重视思政塑人的作用。这种思政塑人,包含着党史党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理想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的全面塑造与完善。这是大学生在大学中学习的意义。在这其中,党史文化建设是塑造过程中的重要理论、重要价值观念的有效来源和指导,让学生以史为鉴的同时,深刻感受理论在实践中的形成路径及其体现的重大价值意义,并为此让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有血有肉,让党史中的马克思主义活起来,让理论活起来,保证了党支部整体的发展趋势。

(二)用党史文化作为红色资源,共聚党支部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这是我们育人的目的、目标。在这其中,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起着决定作用。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责任的新时代青年,其中,爱党爱国是核心。党支部主要重点关注于党支部自身的建设,以党史文化为切入点,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重点运用党史事件、党建理论和红色基地,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去解释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爱国。让爱国变得有温度,让理论变得有热度,让学生信仰变得有厚度,形成一个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明智、知史担责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在党建与党史文化建设融合中,积极采取了用党史讲故事,用党史说理论,通过举办党史读书会、悦读抗战家书、历史事件演绎、翻转课堂等多种模式,构建党支部自身活动价值体系。

以上活动,党支部主要重点关注于党支部第二课堂建设、党支部改革建设中规定性动作的融合。在这其中,努力运用党史文化的时间性(历史事件)、空间性(物质资源)、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脉络)等多方面形成一个立体体系,在这个体系的指导下,形成党支部建设架构,发挥其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特色及改革目标要求。

三、在实现路径中遇到的困难和经验启示

(一)党史文化的外延性需要进一步铺展开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之和。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利用的是党史史实与党史中一些理论经典,在外延性方面,尤其是联系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不够深入,充分汲取当地红色资源不够,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有地方特色的党史党建教育模式。在后期建设中,是需要加以充分利用的,并积极全面的体现党史文化的先进性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二)党支部建设与党史文化建设后期融合巩固需要阶段性

持久行的结合在融合教育过程中,高年级的融合教育相对于低年级建设稍显困难。一方面是因为高年级价值观已经逐渐成形,在进行个别价值观校正的过程中,困难较大;另一方面高年级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实习压力、考研压力等综合在一起,没有过多地精力去参与建设活动。导致效果不明显,且后期预计巩固较为困难。在后期,尝试联系院外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期间不断线、思政教育处处见的利好格局。

(三)形式与内容结合的有效性需要部分调整

在融合建设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团体配合,为了吸引更多同学加入进来,形式多样式非常必要的,但是一旦没有准备好内容的铺展和吸引力。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在后期实践中,拟从前期准备足够充分、中期展示足够多样、后期总结足够到位等三阶段改进。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背景下,党史文化更加具有它独特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加强党史文化建设,并融入与党支部育人建设中,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党史文化的引领作用,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着巨大的精神支撑,更是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如何提高企业中青年党员的先进性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翻译的政治性与有效性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
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航空工业昌飞兴起群众性太极健身热
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性理的转变
高校党员践行先进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