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2021-11-28王瑞瑞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理论课实效性教学方式

王瑞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相关概述

(一)实效性的内涵

“课程的实效性是用于检验标准化课程的有效性的关键。依据相关部门颁发的文件,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指受教育者对课程所传递知识的三个目标的完成:一是了解;二是信赖;三是践行”。

1.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管高校学生有着很强的领悟才能和学习根底,但他们依然十分盼望轻松新奇的教学办法,他们的这种需要应该取得老师的支持。因此,在思政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是否了解相干内容是取得此课程实效性的第一步。

2.信赖

高校展开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不只要求大学生可以了解相干内容,还要求他们能够精确的理解和信赖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可行性。如此才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效率。

3.践行

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国家培育大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引导他们了解科学知识与技术,指导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效力。因此,要想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效率还必须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实效性的特点

“实效性认为课程的理论内容必需内化为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和实践才能。”[1]此外老师、教学方式和教学实践等要素也会对实效性有所影响。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最终用于指导实际是提高大学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要素。因此,优异的老师、施行有效的教学办法和内容广泛的教学活动三者聚焦合力有利于提高思政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最后,社会环境等要素对实效性的影响较大。众所周知,意识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因为思维是一种意识,所以必有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且它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但这些思想中也夹杂着一些消极的思想,如崇尚金钱,注重享乐和网络暴力等等。在这些消极思想的冲击下学生能否合理抉择是评估思政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的重要指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迄今为止,大学的思政理论课在某些方面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做的仍然有所不足,其中主要有部分学校的高层不重视思政理论教育,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校氛围,教学教材太过理论化,此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还有部分大学老师缺乏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些都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程实效性不高的表现。

(一)部分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校氛围

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是一个必修课程,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中是一个有关于高校毕业生有怎样的品质和道德的问题。对于学校来说,让学生学习自己的专业性课程可能比思政课程更为重要。因为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社会需求等状况,人们更重视专业能力的提高,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合理的,但是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素质,才可以顺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如若学校只重视高校生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其品德修养,则不利于高校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高校应当给其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如此方可促进其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受教育者存在的问题

1.教学教材太过理论化,导致受教育者缺乏学习兴趣

对于高校生来说,大学是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学习课程太过于理论化,就无法激起大学生的学习趣味,如果大学生学习不踊跃积极,就不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纯文本内容学习、图文内容学习和动手能力学习,其中动手实践效果是最好的。因此,大学思政课程理论性太强会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使得此课程的实效性很难得到提高。

2.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性

“近年来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如强烈的自我意识,独自参与和追求独立,容易吸收和接受新的社会思想和观念,对计算机和网络的高度使用和依赖;重视职业规划和学习功利性强等特征。”[2]大学生的这些个性特色给思政理论课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些困难;第一,由于学习侧重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他们往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作无用的东西,没有学习就开始感到厌烦。我们经常听到大学生抱怨,他们认为这些课程对他们找工作没有帮助,学习这些简直是在浪费时间。第二,他们对思政理论课学习有传统的刻板印象,课程还没开始被理解,就被判定为过时了。第三,90 后在接受新事物方面也给教育者带来了挑战,因为教师大部分是70 后,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敏感度较低,对新事物和新观念的容忍度也比较低,并且他们在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方面很弱。然而90 后的大学生可以更快地接受和认识新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因为当代大学生可以很熟练地使用网络来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甚至可以说互联网给了他们说话的权利,给了他们飞翔的翅膀。

(三)部分高校教师缺乏经验,没有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1.单一的教学方法

“高校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是几只教学用笔,一块黑板或是一个多媒体展示,这就构成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全部条件。”[3]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时代的发展相悖,使得大学生上课毫无兴趣,他们的思维活跃,知识面很广,或多或少地反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思政理论课上出勤率低,抬头率低等现象。

2.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出现了一些弊病:一是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会导致学生对老师教的知识从不置疑,此种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二是教学内容大多来自于教材,缺少趣味。在此种模式之下,思政理论课就成为了教师对课本照本宣科式的阐述,因为随着生活实际的变化而出现的新内容很难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三是教学过程的标准化。“教师教学以学生通过考试为目标,此过程过于机械,难以提高思政理论课程的实效性”。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依据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力度

1.改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环境氛围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学校整体环境,二是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氛围,三是师生关系[4]。要确保大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必须确保大学思政课堂教学三个环节的协调一致。采取传统的教学环境,学校对学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单边和强制性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学校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再加上传统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使得高校思政教学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环境下,要改变过去的情况和形势,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的氛围。首先,高校要努力加强其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可以受到思政文化的影响;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互换,平等相处;最后,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沟通,如此才能逐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需求

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大学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学生和社会,高校生通过学习思政理论,可以让其更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发展,使其进入社会后为我国的建设而添砖添瓦”[5]。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更关注学生取得的成就,成就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和技能培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相对落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容乐观。因此,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当然,观念的转变应该从学校开始,涉及到每个部门和个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

(三)教师要加强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模式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艺术性

许多高校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期末考试等方式来完成课程任务,这种学习与考核方式往往因为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我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尽量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勇敢积极的在课上发言,让他们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出来,而不是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其次,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恰当的观点,教师应该及时的加以纠正。再次,教师应该多找一些时政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以教材为基调,不能脱离教材;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就业,生活,心理等问题,使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

2.创新教学形式,加大实践活动环节

目前,我国许多大学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仍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理论性很强,但难以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所以我认为高校应该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到红色革命圣地去实地感受一下思政教育的氛围。也可以在社区进行实践,但事后要做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虽然许多高校也有类似活动,但局限于与政治相关的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局限于教室之内。因此,我认为高校应该创新教学形式,在思政教育中加入实践活动的环节,并建立多元的学分评价体系,如此方可提高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为了培育适合我国当代建设所需的人才,高校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思政教育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理论课实效性教学方式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