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研究

2021-11-28杨璐丁秋同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视域教学质量监控

杨璐 丁秋同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0712)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从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建设内容、教学体系、课程分类、师资建设、政策激励、支持保障等方面,形成了全面覆盖、类型完整、层次递进、保障有力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意见。与此同时,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成熟,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形式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形式,“确保线上线下同质”已成为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改革理念的目标与要求。在混合式教学方式下如何坚持协调各类课程、打破课程体系和学科结构,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如何传授有厚度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课中提炼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与显性的资源,[1]发挥“课程思政”的应有作用,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统一,成为学术界和一线教师们关注的热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作为衡量与引导“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质量的追踪、监测与评价的准绳,探寻线上线下教学质量监控的独特规律,分析和把握课程思政视域下线上线下教学在质量监控中的关键点与症结点等,对提升课程思政的嵌入水平与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课程”和“思政”概念的有机整合,课程是学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而有计划、有目的实施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学生按照规定所应修读和学习的内容及相对应的安排。“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与、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融入在各类课程之间,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3]“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4],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二)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本质属性是高等性与应用性的结合。[5]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同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区别于中职、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高职院校以“职业性”和“高等性”为培养定位,以具备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从事实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培养定位的教育类型。本文中所指的“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是提供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院。

(三)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通常被定义为“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结合”,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6]按照混合的最初目的,一般将混合式学习分成三类:发生性混合、促进型混合、改变型混合。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困境

从高职院校的特殊场域而言,面对“00 后”为主体的学生群体,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嵌入质量监控面临诸多困境。

(一)“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标准缺位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落实,在人才培养“工具理性”的价值引导下,部分高职院校聚焦于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对学科德育不够重视,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还有管理制度等工作还没有落实。[7]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质量监控并未写入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且由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过程较为复杂,监控难度较大,造成“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标准缺位。

(二)“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操作困难

由于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师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使得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与思政课程教师的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政治意识和传播德育的能力较差。[8]从监控主体而言,以督导、学生为代表的监控主体往往缺乏学科“跨界”意识,对评价监控课程思政的融入缺乏清晰的主客观意识与标准。从监控手段而言,由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较高,课程思政的碎片化素材对混合式教学的组织开展而言提出了纵深挑战,“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操作困难。

(三)“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重“督”轻“导”

从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层次而言,以“监督、检查、评估”为主导的质量监督与评价仅仅不是质量监控的终极目的,仅是监控中的重要环节。以“指导和帮助”为代表的反馈与指导,才是教学质量监控闭环的“尾端”,亦是教学质量螺旋上升的新“开端”。高职院校在对“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偏向于监督、检查、评估,缺乏对监控数据的反馈,即使发现问题后,责令监控客体整改,往往并未提出科学有效的整改指导意见,导致质量监控仅仅成为教学质量的“检测器”,而非教育发展的“促进器”,“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重“督”轻“导”。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策略

新时期课程思政视域下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应以研究“变化”着的学生群体为基础,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与框架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的路径与方法。

(一)制定专业、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标准

作为课程思政视域下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的准绳,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应在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新背景下逐步细化,混合式教学可从线上线下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教学媒介、线上线下教学设计、线上线下教学组织、线上线下班级管理、线上线下教学效果、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等几方面制定标准细则,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学质量标准可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否到位、“思政”与“专业”是否有效融合、课程思政的时效性是否较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达成度是否较高等几个方面展开。

(二)建立“督”、“导”并重的监控机制

从质量监控主客体的关系而言,高职院校必须建设高标准、严要求的监控主体队伍,其中教学督导是核心代表。首先,基于当前教学手段与媒介的现代化、智能化,必须提高、细化督导专职人员的聘任标准,规范聘任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规范管理。其次,在督导队伍的配置中,应扩大督导聘任范围,构建专兼职结合的聘任制,专职督导应是专业教育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兼职督导应包括思政教育从业者、教育技术专业人士、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相关行业企业从业者、学生家长等,并对兼职督导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化培训,对兼职督导人员上岗设置专业门槛,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得以施行。此外,专兼职督导在监控与评价中,应基于自身专业领域范畴,提出可操作的建设性建议与意见,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指导与参考。

(三)构建全过程、常态化的大数据分析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必须依托现代化数据采集、分析、反馈媒介与工具。课程思政视域下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应以痕迹管理为基础,以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不同主体间数据信息的耦合协调,建立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分析、数据预测、数据反馈的全过程、常态化的大数据分析体系。[9]具体而言,应基于质量标准,设计无感数据采集媒介,通过数据间逻辑校验与比对进行数据筛选,在数据分析环节,要增强过程数据监测、强化结果数据反馈,尤其通过与预设预警值的对比分析,设置预警机制,并试行归因分析与预测,将数据分析结果向监管客体及时、全面反馈。

猜你喜欢

视域教学质量监控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看监控摄像机的4K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