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路径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2021-11-28贾玉凤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情感

贾玉凤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烂文化中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伟大力量。习总书记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2019年4月30 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到,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有必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政课责无旁贷。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

(一)基本内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所有大学生都要上的公共必修课,明确规定了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第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就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第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始终紧紧地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第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是要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祖国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第四,爱自己的国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时刻同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关联,失去国家的庇佑和保护,人们将失去成长和发展最基本的屏障和依托。

(二)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新形势、新问题,习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的新观点和新论断,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第一,爱国与爱党相统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设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因此,爱国要与爱党统一起来。第二,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我国的发展历史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国家的命运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连。因此,爱国要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正如习总书记所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二、在思政课中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路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规范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定的教学环境,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是相对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以育人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总称”[5]因此,在思政课中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既要依靠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也要依靠“第二课堂”。

(一)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所以,在理顺爱国主义内涵的基础上,思政课要利用好这一主渠道,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1.在相关章节中提升爱国情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中有专门的爱国主义这一节,教师在设计这一章的教学时可以沿着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的思路开展专题教学,通过分析国内外局势、历史事件、现实问题,采用讲故事、图片展示、视频展示、微电影、采访实录等形式,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爱国主义理论体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此外,还可以通过主题鲜明的、鲜活的案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人生观、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等章节,从而在全课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门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

2.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提升爱国情感

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具有非凡的凝聚功能和鲜明的教化价值。习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7]在课堂实践方面可以通过一些跟爱国主义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国庆前后可以通过“我和我的祖国”实践活动,采用分组或个人参加的方式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内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主,也可以有自己的亲人或者乡亲、邻里等对祖国发展变化的所见所感,所用素材和感受应以自己的原创为主,形式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PPT 展示、微电影、短视频、录音、表演、演讲等。在准备过程中通过梳理国家取得的一些成就来感受国家的快速发展、繁荣富强,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提升爱国情怀。在端午、中秋前后通过“传统文化魅力展示”实践活动,学生以个人和小组为单位,展示书法、剪纸、戏曲、工艺美术作品、民间手工艺品等,也可制作PPT展示我国或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民居、景区、饮食文化等,让学生体会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习惯,展示家乡在传统节日的习俗,从而展现不同的区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建党节、建军节前后组织开展“红歌会”活动,结合学生喜爱展示自我的特点,为学生表达、展示提供平台,可独唱、合唱,以学生为主体,包括查资料,策划、练习、彩排,从而调动学生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情感体验,更深刻领会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践行,通过雄赳赳、气昂昂的红歌,让学生体会我党、我军在战斗中不怕牺牲、誓死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情怀。通过组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准备过程和展示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在主题讨论中提升爱国情感

主题讨论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思想的沟通,语言的交流,也是思维的撞击,主题讨论可以让学生互相启发,获得新的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有新的收获。在思政课中可以通过设置主题讨论,围绕时政热点,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比如围绕习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让学生根据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发表心得体会,体会“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大国情怀,体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爱国宣言;围绕孟晚舟平安回国事件,让学生通过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体会孟晚舟不屈不挠,华为锐意创新的精神。通过主题讨论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认识,帮助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二)在第二课堂中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1.创立“思政讲座”,感受爱国情感

结合时代热点、学生关注点,邀请省内知名院校的知名专家到学校进行思政讲座,让学生与名师、名家面对面学习、交流,促进学生不断加强理论修养。讲座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写观后感,在教学平台留言互动。同时也可以邀请省内的优秀工匠、优秀校友到学校与学生介绍成功经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精益求精、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奋斗精神和爱国精神,从而激励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为报效国家做出贡献。

2.优化实践活动,凝练爱国情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还应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8]高校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敬老爱老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班级活动、宿舍文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情感因素融入到活动主题中,融入到生活中、社会中,从而在活动中凝练、感悟、体会爱国情感。

3.以赛促学,加深爱国情感

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市级、省级党史宣讲活动、我心中的思政课活动、爱国主义演讲活动、主题作文活动、国防教育主题演讲比赛。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组成团队共同查找文献、了解人物事迹、设计作品,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所有的学生必须熟悉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的成长历程,在这些系列活动中,学生是主角,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比赛活动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