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新变迁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研究

2021-11-28任丹丹金佳林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媒介汉语传统

任丹丹 金佳林

(1.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2.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眉山 611745)

人类社会已步入大数据时代,应该积极应用并创新发展互联网传播技术,并以汉语及其背后的文化为载体,促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享有盛名的同时,继续助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这些举措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加强国民文化自信则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扩展新媒介的渗透领域,做好汉语域名的推广工作,将中文推出中国,促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化传播。并以媒介新变迁为发展机遇,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汉语国际传播作用力。

一、汉语国际传播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一)环境发展支撑汉语过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利于汉语语言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沟通,应该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支持。文化与语言形态联系非常紧密,二者互为依托,我国应借助于新媒介的发展态势,为文化传播搭建语言交流桥梁。汉语在世界文化语言体系中独具东方文化特色,是世界文化的重要体系之一,且依然焕发着鲜明的活力与生机,而汉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生命力非常旺盛、影响深远、门类繁多、内涵也极为丰富。可以说,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是要依靠文化自身的内容,而且也受到文化自身传播力和传播方式的影响。从历史发展来说,希望与世界国家友好往来,促进国际的“和”,也是一个努力做好互相尊重、互相平等、友好往来的大国,在了解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希望本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世界接轨,促进国家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语言与文化间的有机结合

全国化时代发展格局下,国家软实力可以语言能力及其在国家上的传播力为评价标准。语言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语言多元化背后承载着地区民族的发展历史及其延伸的文化思想。对此,汉语国际传播需要依赖于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下的汉语交际,能够避免很多因文化误解导致的语言误解。进一步讲,文化的沟通能够促使国际交流更加便捷通畅,从而更加有利于奠定文化基础。那么,从语言知识及其应用层次来讲,以汉语国际传播为主导,以优秀文化传播为根本,促使汉语在国际语系中的地位及影响力得到提升,则促使更多人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也更加愿意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1]。

(三)汉语国际传播应同时重视异国文化

汉语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语言及习惯难免有些不同。汉语国际传播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让汉语走出去,让更多地区、民族了解汉语,透过汉语认识中国文化,且促进文化间的碰撞。但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因为非主观因素产生了误解,甚至会影响国家间的交往。对此,汉语国际传播则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在文化传播中既要积极宣传本国文化,还兼收并蓄世界各国文明、文化成果。将汉语国际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中间化道路”,则有利于世界对汉语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有利于促进中国进一步向全世界诠释中国化道路的意义[2]。可以说,以新媒介为工具,存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应从传播理念、机制、模式等角度加以转变,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二、中国文化自信的再认识

(一)文化发展的心态改变了发展过程

民族间文化交流碰撞,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人文景观,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体系间的互动,给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且,多元文化也为世界文化繁荣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和借鉴,促使世界文化体系更加丰富,为人类人文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在此期间,文化传播应以正确的文化理念作为基本前提,持有兼容的态度,抓好新媒介和汉语国际传播两大平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世界各族人民,按照不同文化的特点,创新方式以增强文化自信。

(二)正确认识文化影响因素

民族文化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文化发展中会受到各种影响。中国文化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如此,56 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一个文化体系,自然难免会有些碰撞或下次。不仅如此,“旧”文化并不是完全糟粕或者是要完全舍弃的,当然也并不是完全适用于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对此,利用汉语国际传播,挖掘新媒介对文化传播的推动力上,首先要反思自己,了解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切莫受到文化情绪的影响而盲目的全部保留,也不可能完全排斥。从文化整合与新媒介融合角度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其适应新社会发展需求,则文化复兴就在“路上”[3]。

三、媒介新变迁背景下汉语国际传播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自信的新视角

(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特征

媒介语境的中心化、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过渡转化,以技术为核心的语言传播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并将此作用力延伸到全新的社会关系中。对此,汉语国际传播强调媒介新变迁的作用力,均衡时空传播的特性,并抓住技术融媒的共生共发展目的,能够促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于媒介的新发展获得新的动力,使得文化更加自信、文化内容更加繁荣。

1.一方面,汉语国际传播坚持指向性的原则,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针对性地传播

汉语是汉族各个方言的统称,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而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因此汉语在世界上也是使用人数和母语人数都排名前列的语言。不仅如此,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渐增强,更多外籍人想要了解中国,促使很多外籍人士开始热衷于学习汉语,对很多学习中文的外籍人士而言,汉字就是他们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而中国文化对外国汉语学习者的吸引力同样也不可忽视。坚持中国的立场而向世界进行文化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则是向不同意识形态、政治社会传统、历史发展进程下的不同国家,展示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与国情,站在中国立场挖掘文化的先进性,促使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的中国人,能够夯实国家软实力,提升文化魅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可以说,不受到时空过于限制的新媒介,为讲好中国故事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也更加清晰,并呈现出来的动态性与针对性。不仅如此,汉语国际传播,应该考虑到受众者实际需求、文化背景等方面,才能更好地促进其认同汉语及中国文化,进而产生精神共鸣与心理认同,在汉语文化传播中才能更加自信[4]。

2.另一方面,灵活应用新媒介,打通大众化渠道,促进汉语文化“走出去”

因新媒体的发展及大众普及化,公民所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新媒体得到了一定的话语权。汉语国际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媒介新变迁所带来的正向影响,促使汉语文化和外语、西方文化相互刺激,促使汉语文化的内容形式做到了对外传播[5]。这一过程在向世界展示文化魅力、汉语力量的同时,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使中国文化形态走出去的重要步骤。对此,国内要积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发展工作,还应创新发展媒介,促使大众通过信息渠道来获得更多的正能量,树立主流价值观,以更好地树立国家文化的自信心。

(二)构建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拟态环境

我国媒介从宏观生态、中观生态,过渡到了微观生态形态,从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经历了三次变迁:政治化生态阶段、市场化生态阶段、数字化生态阶段。进一步讲,工具和媒介本身看似客观中立,但实际上它的物质性真实地带来对思维的一种牵引力,牵引向某个方向。不再忽视工具,不是一种怀古,而是一种从工具和物质性入手,也是从生存的场域中入手,予以审视其影响。对此,这种媒介或者称之为“工具”对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也在于以自媒体、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全新媒介语境生成,成为传播的主体,使个人信息选择与加工呈现了这也导致文化传播在新型拟态环境中,呈现出全新的社会结构[6]。尤其是新兴青年更加容易接受全新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并善于学习及应用各种技术,这一过程也促进了汉语文化传播,并且使文化传播活动以多样化、立体式特征不断交互融合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三)汉语文化传播搭建媒介、人的互动延伸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系列技术革命的产生,给汉语文化传播形态与功能的转变提供了的新的途径。加之VR、AR 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产生,文化传播环境的真实化水平得到了提升。“再中心化”的情景语境以高超的方式技术实现了媒体、传播、超现实的信息表达,搭建这一载体形式的汉语国家传播即中国文化的国家化传播,则更加具有便捷性。这种以技术组成的互动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他人之间的衔接桥梁,人们利用实际技术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现在的社会,是人的延伸,是具有创新的生活方式、形态变化等过程。从技术层面来说,拟态环境是通过先进的加工技术,对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处理,进而使其能够呈现在大众之中,进而具有宣传效果。这种选择-加工的方式,不断以人为中心进行形态的传播,为文化传播提供了立体式路径,而人既是文化传播主体,同时也承担着受众群体,更是媒介网络中的连接节点,并以泛众传播的形式实现了一对一、对多、多对多和多对一传播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习总书记讲话强调“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会影响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上的定位,也会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更是影响着我国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及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对此,以媒介新变迁的环境下,以汉语国际传播为途径,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机勃勃,增强文化自信,与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同源,这有利于我国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及话语权。抓住媒介变迁,是文化传播创新的新工具,应对此加以重视。

猜你喜欢

媒介汉语传统
学汉语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老传统当传承
书,最优雅的媒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