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对欧洲艺术的影响
——以梵高为例
2021-11-28周丽娇
周丽娇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伴随着照相机的普遍应用,西方传统的写实性绘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艺术家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艺术的发展方向并寻求突破。而浮世绘的出现打破了此时的僵局,这个不讲求立体,没有透视效果的绘画形式一下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后印象派画家对浮世绘产生浓烈的兴趣,许多西方画家的艺术创作都受到了浮世绘的影响,它引导着西方绘画向新的方向发展,并开辟出了一个多样化的新时代。
一、浮世绘的文化内涵
(一)浮世绘的起源
浮世绘一词要拆分为两个部分来解读,首先是“浮世”一语,后来才有“浮世绘”一词,浮世绘一词最早出现在1681年发行的《各种各样的草》中。在日语中“浮世”与“忧世”同音,本意是指人世的虚无缥缈,而在江户时代“浮世”一词变得十分流行,多带有玩世不恭的嘲讽意味。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冠以“浮世”的事物,如“浮世帽”,“浮世袋”等,“浮世绘”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
在浮世绘的早期萌芽阶段,浮世绘以单色木版画为主,随着刻印技术的不断增长,也为了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浮世绘也渐渐向着丰富的色彩方向发展,菱川师宣是其中重要的代表者。在中期怒放阶段,“绘历”为正在变革之际的浮世绘提供了契机,在这期间,传统浮世绘的版画制作工艺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锦绘”的发明使得浮世绘进入了黄金时代。《当时三美人》是喜多川歌麿“大首绘”的典型作品,主要描写美人的上半身。到了晚期,浮世绘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优雅而堕入色情,流于粗鄙,而风景画的崛起为浮世绘注入了强心剂,葛饰北斋与歌川广重脱离了以往题材的限制,制作了大量的风景版画,也正是这个时期的浮世绘风景版画被法国后期的印象派画家所关注。
(二)浮世绘的样式特征
由于日本浮世绘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画面采取散点透视,喜欢平涂色彩,注重对线条的运用,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阴柔的美感。浮世绘在吸收中国绘画的同时还注重与本民族进行融合,所以浮世绘还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以明亮的色彩,简洁的造型,生动的线条为主要特点。浮世绘画面注重追求平面的装饰化效果,因此需要将造型简化,而简化后的画面想要抓住人们的眼球就需要强烈的色彩冲击,明亮的色彩与简化的造型的对比结合产生了别样的艺术效果。并且生动的线条使画面更具有装饰性,曲直的线条更加体现出所描绘对象的体积感与节奏感。它与西方传统绘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绘画形式,浮世绘不采用焦点透视而采用散点透视,画面中没有一个固定的透视焦点,这与西方所追求的焦点透视截然相反。
二、浮世绘对欧洲艺术的影响
虽说印象派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推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浮世绘在其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浮世绘对西方美术的影响颇为深远,自从摄影技术开始发展后,一直强调写实绘画的西方传统绘绘画陷入了自我怀疑甚至消亡的境地,而浮世绘的出现让他们受到了启发。日本的艺术崇尚自然,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以及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而欧洲的美术强调科学,强调比例,一般以人物的肖像画为主,宣扬英雄主义。当这两种艺术相遇便注定会产生一些“花火”,印象派画家们如饥似渴的吸收着浮世绘艺术的养分。当时还没有成名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如莫奈,梵高,马奈等人都是浮世绘的狂热者。他们每个人家里都收藏了很多浮世绘的原作。很多人都借鉴临摹过浮世绘的作品,在莫奈为妻子所作的人物画像《卡米尔》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画皆是日本元素,如妻子身穿日本的服饰,手拿日本风格的扇子,画面中明亮鲜艳的色彩,人物的构图等。
三、浮世绘能够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的内外因素
(一)日本的社会状况
在十七十八世纪,中国由于农民起义等一系列事件导致局势动荡,对外贸易受阻。荷兰东印度公司无法从中国进口到当时风靡全球的中国瓷器于是只好转向同样掌握了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日本。于是日本的工艺品占据了欧洲市场,可作为本土艺术的浮世绘一直不受日本人重视,于是大量的浮世绘印刷品被人们当作报纸一样用来包装或填充货物,而正是这样独特的包装纸阴差阳错受到了海外人民的喜爱。十九世纪,美国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带回了许多日本的艺术品。在1867年,江户幕府参加了巴黎万国博览会,带去的1356 箱展品一售而空,大量的工艺品留在了法国,这也成为了浮世绘版画席卷欧洲的开端。但在日本随处可见的浮世绘受不到人们的重视,所以欧洲的商人,外交官们抓住时机大量的倒卖浮世绘,浮世绘在这时大量的流入法国,从而在法国巴黎形成了“日本风”。
(二)欧洲艺术的发展瓶颈
西方绘画在这时已经长时间没有发展,写实绘画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同时十九世纪中后期欧洲工业革命完成,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又因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使西方绘画中强调真实表现客观事物的功能受到了强大的挑战,同时也开始受到外界质疑,艺术家们处于彷徨阶段,不断地思考艺术与照片的区别,并寻找新的艺术方向。
(三)国际间的贸易交流
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加速了日本与海外的交流与贸易活动,日本商品通过贸易交流大量进入欧洲市场,日本的艺术品由此进入到了西方的视野并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人们竟被这些商品包装纸上的精美图案所吸引,甚至还把商品上很多取下的贴纸当作艺术品收藏起来。这些图案与西方绘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不像西方绘画那样注重物体的明暗,而是把画面处理成二维的效果。
四、梵高作品中的浮世绘印记
梵高是荷十九世纪兰后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荷兰,而荷兰是最早与日本进行商业活动的国家,这为梵高接触浮世绘提供了便利条件。早期他的绘画风格受荷兰传统绘画和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后来到巴黎结识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画家,更加集中地接触到了日本的浮世绘并且对浮世绘风格的作品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他将东西方艺术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此他的画风巨变,一改以往阴沉的绘画风格,色彩变得较为奔放,大多采用明亮的色彩来进行装饰,平面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并且出现了大量的抽象的点,线,面,这与浮世绘的表现方式非常相似。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提到“我的画室很好,在墙上我贴了很多日本小画片,使我非常快乐。”“我的一切作品都是以日本艺术作为依据的。”可以看出梵高对日本艺术的狂热追求以及痴迷的程度。
他特别喜爱浮世绘中的线条和造型,在学习浮世绘作品的过程中临摹了许多浮世绘作品,有些作品与原作保持很高的相似度,如他的《开花的树》是临摹了歌川广重的彩色木刻《龟户梅屋铺》,《昂格拉乔》是直接临摹了歌川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画面笔触线条有力,色彩对比强烈。他还给这两幅画加上了边框,并且上面还写着他看不懂的日文,他认为这些文字是代表东方的符号。画中的元素几乎没有改变,但与《龟户的梅》柔丽的色彩相比,用油画直接临摹的《开花的树》色彩更加浓烈,可以看出梵高也在学习浮世绘版画的色彩表现方法时尝试加入自己的想法。
梵高也痴迷于浮世绘那鲜艳的色彩,通过对色彩进行分析处理,他已经可以能动的使用色彩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向日葵》这幅作品以黄色调为主,他用绚烂的色彩以及豪迈的笔触来表达内心狂热的情感。向日葵就好像燃烧火焰的花朵,表达他内心狂热的生命激情,对梵高来说向日葵代表着太阳,通过艳丽的色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对生命的渴望。
除了直接临摹浮世绘原作的作品外,梵高还创作出一些借鉴浮世绘但更体现个人色彩的作品如《唐吉老爹》《有浮世绘的自画像》等,从《唐吉老爹》这幅画可以看到画面中明快的色彩以及在塑造人物时坚实的笔触,在构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呈对称构图,人物处于画面的中央,对人物采用平面化处理,与以往注重明暗对比的绘画风格截然相反。在后面的背景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墙上悬挂的浮世绘作品,说明在梵高的画室中有许多浮世绘的收藏品,由此看出梵高对浮世绘的喜爱。
《星月夜》这幅作品与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不论从构图还是配色都极为相似,梵高的《星月夜》全幅由弯曲,短促,跳跃的线条组成了画面中灵动的夜空,柏树用长线条勾勒,刻画城镇的线条短小干脆,这几种不同形式的线条组合到一起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还提升了整体的装饰意味。背景以蓝色调为主,黑色为底,黄色的星星提亮了整个夜空。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的浪花与《星月夜》的天空处理手法非常相似,在构图上整体呈菱形布局。有人把这两幅作品组合起来进行对比发现竟然毫无违和感,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两幅作品在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五、结语
浮世绘作为一种民族性的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在欧洲乃至世界拥有了立锥之地。对欧洲艺术来说,浮世绘犹如一盏明灯,在欧洲传统艺术濒临崩溃的时候给他指引了一条光明的路,带领当时的印象派画家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也带领欧洲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对新境地。它使艺术的表达更注重传达画家的主观情感,西方艺术发展到现在越来越重视对精神世界的表达,不再受具体的形象所限制。通过对这次东西方艺术的融合的成功范例可以看出西方对我们东方艺术的认可,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使我们的艺术进行突破,如何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来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