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意境”探讨中国动画创作的民族性

2021-11-28王栋臣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民族性线条意境

王栋臣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在中国动画创作实践中,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彰显其民族性特征。事实上,审视中国艺术文化,其本土性特征是显著的。比如一些动画人物,在造型上对敦煌飞天人物形象的借鉴,在配乐表现上,对传统戏曲文化元素的吸收,还有一些中国动画,将民间剪纸、皮影等传统艺术融入其中,形成剪纸动画、皮影戏等动画作品。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领域,“言外之意”、“境生象外”等与意境美相关的文艺理论,为中国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指导。[1]在早期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中,故事引线贯穿于小蝌蚪从出生到变成青蛙的过程,但其意蕴实质在于强调“有志者事竟成”的传统奋斗观念。飘渺的水墨元素,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手法,让动画作品极富中国传统审美意境。为此,着重围绕中国动画创作实践,挖掘表现意境美的创作手法,推动中国动画走向世界。

一、中国动画创作的“意境”审美与民族性

(一)“意境”审美的内涵

在中国文艺创作中,“轻言”是独特的传统。语言本身具有局限性,“言不尽意”,对中国传统审美风格与艺术创作带来深刻影响。与欧美动画、日本动画相比,中国动画少台词、大量留白、沉默的艺术表现手法居多。如《金色的海螺》,语言书面化,仅有少许旁白。《猪八戒吃西瓜》动画,对比寥寥无几,音乐的应用较多。但这些中国动画,固定趣味浓厚,传统文化意境审美显著。所谓“意境”,与中国文艺创作实践紧密关联。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三种境界,王国维总结了中国古代意境理论,朱光潜提出“意境就是一种理想境界,是时间与空间中所表现的永恒性和普遍性”。“意境”是古代美学的精华与体现,更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要素。[2]围绕“意境”的艺术表现,其内涵更加丰富而多样。如园林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电影艺术、动画艺术等等,都适用“意境”审美。近年来,随着文化的演进与融合,与“意境”相关的文艺理论,拓展和创新了“意境”内涵。梳理中国动画,富有“意境”更是中国动画创作的自觉追求。如《铁扇公主》动画,以水墨元素为表现手法,人物造型更具戏曲文化特色。再如《大闹天宫》动画,在忠实原著基础上,选取无锡泥娃娃、庙宇壁画善财童子为角色背景,来塑造哪吒三太子。对孙悟空的角色设计,充满了不畏权贵的抗争精神。这些中国动画所表现的不同意境之美,让作品更受欢迎。

(二)中国动画创作的民族性

动画创作,其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对中国民族性元素的借鉴和运用,如动画艺术融入水墨、皮影、剪纸、木偶等传统技艺,来展现中国艺术的生命力。对于“民族性”特征,可以体现在民族使命、民族责任上。中国动画创作,其诞生与发展,“民族性”具有鲜明特征。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有别于外来文化的艺术形式。如《牧笛》动画,其故事人物、表达主题、造型、制作等方面,都流淌着浓郁的中国本土文化,这种“以中国自己的本土词汇和创作手法”、“主题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等形式,都是“民族性”的具体内涵。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动画,以真实的故事为创作背景,将蒙古族龙梅、玉容两个姐妹展开童话般呈现,既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又展现了蒙古草原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如,改编于儿童文学《神笔马良》的《神笔》动画,以中国传统木偶戏为艺术表现手法,场景设计、人物造型,都融入中国戏曲、传统国画元素,加之背景音乐,也是采用传统民族器乐演奏,更增添了动画的“民族性”特色。当然,对于“民族性”的艺术表现,还可以引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传统水墨艺术,将民族文化与精神,融入到动画创作中,让观众从中领略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民族个性。

二、中国动画创作艺术语言与意境实现

在中国动画创作中,对“意境”的实现,往往依托于艺术语言的表现。动画的“动”与“画”,一个需要线条,另一个需要色彩,两者的共同参与,来满足动画人物、故事情节的塑造,并对动画意境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中国动画创作的线条艺术

从动画创作中,对线条本身,承载着动画“动”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传统动画中,如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这些线条的灵活运用,更具民族性特色。与之相比,对于美日动画设计,更加重视曲线线条的运用。如机器猫形象,利用圆圆的大脑壳,画出机器猫的主体形象。还有老鼠Jerry、加菲猫等,曲线手法让动画形象更可爱。对于折线、直线、以及尖锐线条的运用,往往表现反面角色。如在《狮子王》中,对叔叔的形象勾勒,在《千与千寻》中,对汤婆婆的勾勒,在《白雪公主》中,对王后的塑造,其线条更趋尖锐。在中国动画中,对线条的理解和应用,也具有相似的心理认同。如在《哪吒闹海》中,哪吒的脸蛋采用圆形,在《蝴蝶泉》中,男女主角的刻画,以曲线为主;在《金猴降妖》中,唐僧形象,《天书奇谭》中蛋生的形象,也多运用曲线手法。这些与动画形象相关的线条,支配着动画人物与场景的变化。如在《金猴降妖》中,对白骨精披风的刻画,利用线条的舒展变化,展现妖精的邪恶野心。在《哪吒闹海》中,对红绫的动态刻画,优美的线条,反衬出哪吒活泼、灵动、欢快的神态。当然,在线条运用中,对人物角色喜、怒、哀、乐等表情的刻画,也尽显独特韵味。如《东方神娃》中的女神形象,在悲愤时,眉头紧缩;在惊愕时,眼睛放大;在高兴时眼部线条弯曲。

(二)中国动画创作的色彩艺术

塑造动画人物形象,色彩是重要表现语言。不同的色彩,对人的情绪也带来不同影响,色彩的运用,要切中动画角色需要,与音乐等其他要素共同渲染动画人物情感。通常,色彩明亮与暖色调,给人以兴奋、温馨、愉悦之感;色彩较暗与冷色调,给人以宁静、冷漠、内向之感。在《金猴降妖》中,妖精的出现,往往与深蓝色、暗黑色背景相结合,对于唐僧师徒,其出场往往以亮色调为主。同样,在《蝴蝶泉》动画中,女主角被抢夺,场景阴暗,大雨瓢泼,雷鸣电闪,增添了悲剧色彩。在《东方神娃》动画中,女娲发现人类遭遇邪恶之神杀害时,天象与受难人物服装色彩凝重。可见,在色彩运用中,不同的色彩,与光影的明暗变化,也让动画画面凸显灵动与气韵。对于中国传统动画,在继承传统中又与欧美日动画创作展开融合。如现代中国动画,对色彩的选择更趋多样化,即便是水墨动画,其色彩也更加绚丽。如动画《桃花源记》中,对桃花林的刻画,鲜艳的色彩,吸引了渔夫,让观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现代动画技法的运用,也为“意境”创作注入了活力。如考虑受众欣赏口味国际化的发展需要,融入运动规律、剪辑节奏、蒙太奇等视听语言表现手法,让动画意境更加深远、独特。

三、中国动画创作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

从“意境”审美中来看中国动画创作,其手法多采用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将动画中的“景”与“境”融合,来满足动画创作故事性、思想性、艺术性要求。

(一)实境与虚境的融合

从中国动画创作中,对于实境的创造,与人物角色、场景设计风格,以及动画音乐、声音、动作设计等有关。“意境”审美的体现,在实境基础上,通过技法、画法等来融入虚境,为观众开拓出灵动、深远的审美空间,更让动画画面展现丰富的意境美。[3]在欣赏动画《大闹天宫》时,对于画面意境美的打造,就是通过实境与虚境的互融,来渲染神话故事的虚幻性,增添作品的艺术审美意境。同样,在动画《金色的海螺》、《火童》等作品中,创作者也积极融入民间传统艺术,让画面极富装饰韵味。虚与实的结合,作为动画创作的一种手法,更要从动画内容与形式表现上达成统一。在动画《三个和尚》中,对动画空间及画面场景的设计,利用空虚的背景,将人物形态、动作作为“实境”呈现,观众聚焦于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角色的情感与特点。再者,在动画《超级肥皂》中,画面削弱了布景,但将重心集中于人物角色的动态形象,让观众在虚境中获得真实感体验。

(二)视听觉的有机融合

动画创作中,声音是重要设计要素,也是营造画面“意境”审美的重要条件。从动画欣赏中,视觉、听觉的融合,更易触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增强动画作品的独特意境。如动画创作中的背景音乐,与人物动作、神态、情节相结合,共同构筑动画情境画面,为动画创设丰富、多样的艺术境界。在动画《黑公鸡》中,对黑公鸡虚荣心的刻画,去掉颜色后,单一的线条勾勒黑公鸡形象,在音乐伴奏下,被树枝勾住,变成鱼形,再被小鸟拽住,变成裙摆。曼妙的音乐,赋予动画更强的嘲讽意味。同样,在《大闹天宫》中,锣鼓、京剧配乐,以及对白的运用,让动画作品富有节奏,张弛有度,更将孙猴子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妙趣横生。动画的“意境”审美,还体现在动画人物角色的独特性格上。欣赏《铁扇公主》动画,火焰山炎热无比,猪八戒花心的性格形象,在抓住狐狸精的手时,细节刻画增添了动画趣味性,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可见,动画中的“意境”表现,体现在动画创作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物、场景、声音、细节等方面,要把控好虚实相融,让作品意境充满诗意韵味。

四、结语

不可否认,在世界动画创作领域,欧美日等动画设计,风格、类型更具模式化,而对于中国动画,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更要将重心放在民族性元素的挖掘中,特别是在动画“意境”审美创造中,要融入中国绘画、建筑、戏曲、服饰、雕塑、剪纸、民乐、年画等传统艺术手法,丰富和拓展中国动画创作的设计视野。这些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语言和手法,为中国动画增添了浓郁的传统美学气韵,更让中国动画展现中国民族风貌。

猜你喜欢

民族性线条意境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线条之美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