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我国供应链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1-11-28张志乔
张志乔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大流行以来,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病毒变异、疫情反复,不确定性仍是世界经济秩序恢复的巨大阻碍,供应链中断、供应链阻塞、迟缓问题集中爆发并且反复上演,世界进入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阶段。
在世纪疫情突袭的艰难困境下,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高度关注供应链的顺畅和安全,采取多种措施保复工、保生产、保消费,在疫情防控和全面小康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20年实现经济正增长。2021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上半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内需扩大带动进口增加,外需拓展也促进出口增长。今年1—8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亮眼成绩来之不易。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仍然面临自然的、社会的多重不确定性风险,需要审慎判断,科学应对。
一、供应链风险
(一)政治风险
近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民粹主义日盛,反全球化的地缘政治愈演愈烈,美国等不断拉帮结派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企图扼制中国的崛起。美国反复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溯源政治化抹黑中国,动用政治手段迫使企业在贸易上与中国脱钩,武断干涉正常的贸易供应链,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精准的供应链打击。2021年1月19 日,美国商务部(DOC)发布《确保信息和通信技术及服务供应链安全》的最新规则,将中国列在美国“外国对手”的第一位。
中国企业身处复杂的世界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中,供应链多环节面临政治因素不利的威胁,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现代化先进产业,更是美国精准打击的目标。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国核心半导体芯片自给率不足5%,关键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很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遭受打击,供应链暴露在高度政治风险之中。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来自产品的需求端和资源的供应端。
后疫情时代,病毒的传播、变异使疫情在世界多地区反复,相关地区收紧、放松管控措施随之交替,市场订单会因多种不确定因素叠加出现波动,产品可能因为抢购囤货、生产或消费复苏而畅销,甚至供不应求,也可能因为疫情升级管控订单减少,或者渠道中断订单消失。原材料等资源供应可能因疫情等多因素作用造成短缺,稀缺性大增叠加资本炒作等导致供应价格飙升,甚至出现原材料等资源断供。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演变为世界范围大爆发,汽车、服装、化妆品等多种产品需求快速萎缩,订单大幅减少甚至取消。6月后多国疫情得到控制,消费复苏,多种商品需求暴增,由于我国疫情管控的比较优势,大批订单从国外转到国内。直至今年,服装、机电产品等厂家接到源源不断的欧美订单。疫情防控产品则经历了需求暴增到逐步减少的过程。
与此同时,供应端出现严重短缺和价格飙升,通胀在价值链传导梗阻加大了供应链风险。
疫情爆发以来,芯片半导体已出现3 次世界范围的严重短缺。汽车芯片价格成倍数飙升仍供不应求,几乎所有厂商都无法幸免供应短缺导致的减产和成本上升的打击。2021年前8月,东风汽车集团因芯片短缺影响销量达25-30 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芯片短缺或造成国内汽车市场8月减产50-70 万辆。
去年末以来,大宗商品铜、铝、铁、锌合金、不锈钢、塑料等原材料价格飞涨,相关零部件及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为代表的白电产品成本承压,有的企业一度不敢进货不敢接订单。服装行业棉、氨纶等原材料价格也持续上涨达50—60%,手握大量订单的企业面临成本剧增,利润减少直至亏本。今年6月以来,煤的价格飙升、风电减少等导致国内煤电价格倒挂,电力供应紧缺,多地高能耗企业被迫进行限电限产,企业停工。
我国手机、彩电、服装纺织品等出口占比很高,有的行业市场和供应两头在外,倘若供应链两端的市场和价格都无法有效管控,企业受供应链两端挤压亏损风险巨大,暴增的订单可能无法带来合理利润,大量出口订单只是虚假繁荣。
(三)物流风险
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但物流“梗阻”拖累跨境供应链。
疫情导致航空客运带货运力断崖式下降,承担80%以上货物贸易的海运承接了更多跨境物流需求。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港口空集装箱持续紧张,集装箱生产企业供不应求,“一箱难求”的状况持续至今。今年欧美订货量持续攀升,疫情等导致欧美地区劳动力短缺,港口卸货和疏散能力下降,大批量货船拥堵在港口,紧张的运力推升欧美航线运费持续飙升。高运费吸引更多货船从国内航线、亚洲航线转向欧美,加剧我国外贸“一舱难求”的订舱难题。海运运费普遍5—10 倍飙升,我国部分企业陷入“箱比货贵”、库存积压难以出货的窘境。部分海运需求转向航空和中欧班列运输,推升了航空和陆路运输的价格和紧张度,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物流拥堵网。
多家机构预测,鉴于变异毒株引发疫情反弹,叠加全球多地物流延迟的影响,物流拥堵“梗阻”现象、运费高企还将持续到明年。
(四)财务及金融风险
不确定的环境使企业现金流遭遇严苛考验,上下游企业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管理与决策更加困难。高负债经营企业潜伏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中小供应商融资渠道少,抗风险能力弱。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企业信用风险、虚假交易和重复融资风险、融资被挪用风险等。这些风险一旦被监管或爆雷,会威胁整个供应链的安全。
二、应对策略
企业要善于甄别风险,研判风险带来的影响,及早制定预警方案和应对策略。
(一)防范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短期内不易改变,因此企业应加强供应链的战略规划,根据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可能遭受到政治因素干预、制裁等阻链、断链的严重风险,提前制定策略及预案。
1.地域分散化布局
若主要采购地、生产地、销售地面临较大政治风险,企业需提前据地缘政治进行差异化多地布局。若主要布局在境外,则需要在欧洲、美洲、亚洲东盟等国家间多点布局,以便平衡风险。重视国内、国外双循环促进战略,关注国内市场,探寻更多替代方案的可能,增强供应链韧性。
2.产品及服务多元化
政治打击常针对特定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如因政治动机加征关税、反倾销、封锁市场等,今年受到政治操弄的“新疆棉”事件就是如此。若企业能适当多元化发展,以差异化供应链防范部分风险,企业有更多时间寻求降低风险的方案,增加供应链的灵活性。
(二)规避市场风险
主要以专业化、多元化来分散和化解市场风险
1.需求端
第一,多元化布局。对于需求端的波动,应密切关注目标市场的疫情防控、经济恢复、消费习惯改变等信息,加强需求预测,强化新品研发,开辟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多区域市场。如外销的适当关注国内市场,出口欧美的增加东盟,跨境电商入驻多家平台,重视渠道和市场的多元化,提升韧性和灵活性。第二,专业化创新。企业需大力进行转型升级,聚焦技术专精特产品,降低能耗标准,以技术和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寻求嵌入更多优势供应链的机会。企业以创新思维研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开创新模式,争当行业领跑者,争取供应链控制权。
2.供应端
企业需运用多种专业手段规避短缺和价格风险。第一,加强对大宗商品和相关原材料行业洞察和预测,建立供应市场预警,提前筹划锁定一定量的大宗物料,平抑大宗商品紧缺、价格上涨对供应链业务的影响。第二,与重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同时尽量避免长期单一供应商,降低供应的不确定性。第三,熟悉大宗商品期货的企业,可用期货业务进行一定对冲,增加可控性。如星巴克提前12—18 个月订购青咖啡,锁定超过14 个月的咖啡价格,规避了今年因疫情、气候、物流等导致咖啡豆供应短缺和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
三、缓解物流风险
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跨境物流涉及的集装箱、舱位、货物堆场、劳动力、时间、集疏散等各类资源均存在变数。和以往追求稳定、快速反应、零库存等物流目标不同,此时物流的活动应力求较高的弹性、灵活性、协同性。
(一)规划的高弹性
规划物流活动的时间、舱位、空箱、库存、费用等各类要素必须留有余地,设置备选方案和较大弹性空间。
(二)目标的灵活性
物流活动的目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成本、服务、效率、效益、战略等多指标中灵活调整。
(三)沟通的有效性和协同性
保持与客户、海关、船公司等各方的有效沟通,争取各方的协同和支持,增加供应链的灵活适应性。如增加订舱订箱的提前期,与海关沟通设置临时监管仓库,与客户沟通改海运为陆路运输,各方协同进行物流活动的调整等。
四、管控财务和金融风险
针对潜在风险点,从以下三方面管控相关风险
1.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
中小企业资金链异常脆弱,核心优势企业应适度加大对链上小企业资金的关注度,以灵活的账期、供应链融资等多种手段稳定供应链运营,发挥固链、强链的压舱石作用。积极对接国家的纾困政策,获得银行专项资金支持,提高供应链的韧性。
2.以技术手段提升供应链风险防控的敏捷性
后疫情时代,各种因素演化快速,供应链资金风险比较隐秘,一旦发生会快速扩散,企业能够有效处置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必须依靠先进技术建立更为敏捷的预警预控机制,以数字化方式全程实时监测供应链资金流及相关的经营活动,快速识别风险、快速处置风险,将风险造成的传导破坏作用降到最低。
3.建立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的供应链联盟
具备行业优势和良好发展势头的供应链,应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日常沟通,让银行了解供应链的优势和暂时的困难,力争建立长期共同成长的战略联盟,共同制定资金风险的预警预控及危机处理机制,增加供应链的弹性。
供应链关乎企业和产业安危,重要的产业链供应链维系着国家安全。让我们以开放的视野、协同的手段,不断提升管控供应链风险的能力,在百年未有的世纪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