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常德高校校园的路径研究

2021-11-28徐曼王朝晖张净蔡思琪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常德校园文化中华

徐曼 王朝晖 张净 蔡思琪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众多的实践经验与文化瑰宝,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1]。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全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个平台[2]。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校园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是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教育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

(二)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资源

高校坚持用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哲学、教育、经济、史学、文学、艺术等,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和气质。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仁爱之心;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有扶正扬善的传统美德,有扶危济困的互帮互助,有“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等等[4],这些传统优秀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供有效资源。

(三)是构建卓越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大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构建卓越校园文化环境[1]。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00 后,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牢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还存在,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还不强,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还缺失,这些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修正和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爱国主义、敬业精神、团结友爱、务实进取、艰苦奋斗价值观念,将这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对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敬业精神、社会担当精神、进取精神、塑造健全人格都有积极作用[5]。

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其一当前高校非常注重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招生就业等工作,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育人功效重视度不够,没有统筹文化育人工作,在经费和师资配备也存在不够,没有根据学校实际将文化育人融入到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完全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由思政教师进行授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公共课部负责,由文学教师进行授课。两者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沟通,授课教师只负责完成授课任务,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对学生学习效果也未进行有效了解。

(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有待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不完全成熟,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有不同程度冲击,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高。受互联网影响,有些大学生沉迷于手机,对网上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有时不能正确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以致造成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有些大学生沉溺于网路平台的娱乐、游戏,对政治思想学习和专业学习不重视,更谈不上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阅读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较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髓就更少。

(三)高校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性、系统性不强

高校辅导员大多不是学习政治思想教育专业,自身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对自身工作职责不清晰,认为主要是管理学生,主要做好学生工作,学生不出问题就可以。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外,还有学生资助、学生档案、组织学生活动等工作,工作量比较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也没有精力做细致工作。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讲授,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教学中,课程思政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思想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教学方法单一,出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现象,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学针对性不强,启发性不强,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常德高校校园的路径探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进入常德高校校园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3],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在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师生、生生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进一步拓展课堂,课前学生预习网上课程资源,课后学生撰写学习心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适时布置思考问题,如“常德革命伟人的红色故事”、“常德红色基地的历史渊源”和“常德本土历史文化”等[4]。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6],探索两者融合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有效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机融合进入常德高校校园

专业课之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高校也应该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两者融入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根本遵循。实施中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科学创新和劳动教育等6 大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结合“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融入1+X 证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融合进入常德高校校园

高校经常开展文化活动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能凸显育人功能[8]。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高校校园有效载体,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常德高校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来历、风俗习惯形成过程等,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给烈士公墓扫墓学习先烈牺牲精神,劳动节可以举办悟劳动真谛,展青年风采——学生劳动成果作品展”主题活动,让劳动最美的精神入脑入心,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中创造幸福感,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在劳动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党节举办“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系列活动,增强大学生使命感、责任感。教师节可以举办“老师,节日快乐”系列活动,表达对老师的培养教育之恩。国庆节举办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7]。重阳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开展志愿者活动,培养“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

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采取举办本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增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校内开展朗诵、演唱、戏曲、话剧、音乐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不断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宣传有机融合进入常德高校校园

新时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覆盖面广等特点,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主要方式之,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和交流主要平台[8]。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与新媒体融合,能起到很好效果。

首先要设置好文化品牌栏目,宣传形式要多样化,要图文并茂和视频,传统文化要通俗易懂,大学生要容易学习,传统文化要生动化,大学生要喜欢。其次新媒体起到桥梁作用,不仅是大学生自己学习,还要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微信、QQ、网站在网上和学生交流,起到答疑解惑和引导的作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文化建设目的。高校还可通过校内宣传阵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宣传板、LED 显示屏、教室、宿舍结合学院实际进行宣传,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境里,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效果。学院要对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做规划,设计中凸显地方文化、革命文化、历史传统文化。

新时代高校应积极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中大胆创新,逐步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距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照耀着当代大学生的前进道路。

猜你喜欢

常德校园文化中华
《扶琴》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