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课程思政中运用好本土的思政元素
——以广西民族体育课程为例

2021-11-28辛燕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广西民族

辛燕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在所有学科专业中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思政理论课的叠加,是要在各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专业不同,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要细化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并且融入广西的本土的思政元素,讲身边人,身边事,这样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专业课程中本土思政元素的运用。

1.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纲要》提出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西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百色起义、湘江战役、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配合广州起义的平南劳五暴动等等,均体现了党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可以借此宣传革命传统精神,红军长征精神等,构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还有一些革命遗址及纪念馆,比如广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广西烈士陵园等,可以用以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革命先烈的事迹。目前广西共有66 处全国重点文化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14处遗址旧居和纪念设施。这些都是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可利用的本土思政资源。

2.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纲要》提出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广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为这类课程提供了很多本土的思政元素。2020年11月20 日,自治区政府批准融水、三江、那坡、乐业、隆林、罗城、大化、都安8 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广西106 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县(市、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意味着,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广西的脱贫攻坚能取得如此大成效,与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一批又一批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下乡进行调研,并指导当地村民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种养植;广西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各地的发展优势,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大批生态种养殖示范基地,比如马山县古寨瑶乡竹鼠养殖,南宁蒲庙镇的黑皮花生、山药、火龙果、百香果,隆安县布泉乡猫豆栽培等特色产业。科技专员在乡镇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建立科技专员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形成“科技专员+合作社+实验示范基地+示范户”的推广体系,富民增收作用日益突出。广西的脱贫攻坚实践充分体现了尊重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只有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3.教育类专业课程。《纲要》提出要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为此,可讲述时代楷模广西百色的黄文秀敬业奉献的模范事迹、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教师蒙晓梅先进事迹、全国三八红旗手广西援湖北抗疫医疗队员梁小霞的英雄事迹,讲述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广西实施的“特岗教师”实施政策,以及为了充分利用退休教师优势资源,广西招募退休教师到县镇和乡村学校讲学的“银龄讲学计划”有关政策和事迹,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服务广西教育发展,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及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情怀。

4.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纲要》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在科技活动中恪守一定的科技伦理观念,规范科技伦理行为,让科技更好的造福于人类,避免科技使用不当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与安全,利润与社会效益,开发与保护等当中出现的道德伦理问题,正确看待我国科技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学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创新传承的工匠精神。比如南宁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保修分公司修理工张海坚,被喻为公交车的“急救医生”;南宁供电局变电管理一级技能专家李炎被人誉为火眼金睛的“电医生”等,他们都是基层一线职工。他们精艺、创新、坚守、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主动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广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让学生树立心系社会,为建设壮美广西做贡献。

5.农学类专业课程。《纲要》提出,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广西山多可耕地少,农业发展落后,可提升空间大。要引导学生了解广西的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了解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所在。比如广西主打的“富硒品牌”农业,广西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桂”字号绿色农产品,以及横县茉莉花、来宾市金凤凰、柳州市柳南区螺蛳粉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等等。让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农村开展社会调研,参与农村社会实践,宣传农村新气象,主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做家乡特色产品代言人,为实现广西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贡献智慧和力量。

6.体育类课程。《纲要》中提出: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体育课是学生普遍喜爱的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尤其是在民族体育运动中帮助学生培养对民族体育运动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二、民族体育课程中本土思政元素的运用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爱运动,乐运动,无论在偏远的山区,还是在繁华的城市,广西民族体育运动已经随处可见。在全国民族运动赛会上,抢花炮、秋千、射弩、珍珠球、民族式摔跤、龙舟、木球、武术(传统套路)高脚竞速、板鞋等多个项目都有广西代表团的身影。广西高校的体育课,普遍开设有民族体育课程,民族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也成了广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任务。

当前广西高校民族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主要在于对民族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平时的体育训练中,体育教师只注重按要教学目标要求讲解动作要领,基本要求,完成规范动作即可,也没过多的去考虑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引领。即便是在教学目标里注明了有思政方面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够把思政元素自然的呈现出来,显得过于生硬和牵强,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既是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同时在其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更深深地受到传统习俗、传统道德、传统教育等相关传统文化形态的影响。广西高校民族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一)从民族体育项目的起源有关的传说故事、文化渊源挖掘思政元素

每一项民族体育项目,它的起源都与一定的人和历史传统有关,深入挖掘其中文化渊源,必然能找到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比如板鞋竞速项目,起源于明代搞倭女英雄瓦氏夫人的传说,相传明代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带,广西百色地区的瓦氏夫人率兵赴沿海抗倭。瓦氏夫人用长板鞋训练士兵以达到步调一致,大大提高士兵素质,最终打败了倭寇。后来南丹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开展3 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这项民间体育活动由此流行。还有与龙舟竞赛有关的历史人物有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广西纪念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等。这些历史人物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都是可以运用的思政元素。

(二)从民族体育项目的表现特点挖掘思政元素

由于受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本民族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体育形成了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和时代性这些最基本的特点,造就了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传统体育形式。民族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多在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开展,与生产、生活和军事活动等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广西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各地会开展竹竿舞、抢花炮、打陀螺、滚铁环、抛绣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既有竞技性较强的,又包含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较浓的体育活动。广西有十二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体育活动能够在各民族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的民族精神,多个民族体育项目已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

(三)从民族体育项目发挥的作用挖掘思政元素

民族体育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科学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养成健康体育锻炼习惯。广西的民族体育项目,大多是集体参与为主,它本身具有较普遍的集体竞技、娱乐和健身功能,也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在劳作之余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在训练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力量和友谊的可贵,传递对彼此的信任,相信团队的力量;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同理心、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和顽强意志。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的总结概括以上的体育精神,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总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需要各专业的任课教师在日常中养成关注新闻时政、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习惯,善于充分挖掘课程的本土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做到紧扣教学内容,化有意于无形,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职业精神等核心价值元素在教学中自然呈现,建设成课程思政榜样课程。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广西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多元民族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