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
2021-11-28杨静怡
杨静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一、引言
文化自信是当今社会和时代的主题,也是国家的方针大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相互碰撞的大熔炉下,各国文化“争奇斗艳”,坚持文化自信,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面新旗帜,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桥梁”。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力量的主要阵地,应深刻领悟并积极回应这一时代主题,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承担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任。英语专业学生是传播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力量,如何使英语专业学生在汲取世界文化精华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关乎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关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扬与发展,关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如何恰当地介绍西方文化、构建民族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主题。
二、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培育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提出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在于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个外遇语中专业人才和复兴型外语人才”。2020年5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办好高校英语专业,要首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英语教育体系,探索英语类课程思政新模式和协同育人新举措。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英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英语不但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同时,势必要接触、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高校英语专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课程内容设定、实施评价、教材教法等潜移默化地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所处的文化环境较为复杂,存在着文化差异、矛盾与冲突,对教学产生着显性与隐性、有利和不利、短效和长效的影响。因此,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民族复兴的要求,英语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对该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应贯穿专业教学教育的全程,在培养体系中,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教学改革与发展对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至关重要。
据陈永福先生开展的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原有教育体制下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较少,学生缺乏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二是目前英语专业教材大多以原版的英文读物作为素材,语言纯正地道,学生可以系统学习到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但却存在中国文化缺位的现象,或者中西文化比例失衡的问题。长期使用这类教材将会产生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超过母语文化的风险,从而形成“文化失语”现象。三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西方文化成为强势文化,不断向外输出其民族物质品牌与文化品牌。如美国快餐文化、娱乐文化等,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弱化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产生了民族自信危机。
在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我国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培养外语人才,提升国家话语权。但如果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英语专业教学亟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满足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促进改革开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和全球治理等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高校英语专业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大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目前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过度强调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忽视了外语教学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性和教育性功能,忽视了与语言紧密相连的文化导入。课程中缺少同一主题内容下的横向中西文化比较,没有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所以,学生只重视了英语语言的学习,对西方文化不甚了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模糊,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元素,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英语专业课堂忽视了构建学生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因此,需要对现行的英语专业教学目标进行适度调整,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专业教学的高度融合,强化文化导入和中外文化交流,培育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纳入其中,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
(二)培养师资队伍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培育文化自信的内容,是新时代赋予高校英语教师的新使命,需要每一名教师在提高自身中外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首先,英语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文化意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更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主动学习西方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更要熟悉于心,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文化模块,立足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互通的高度,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发展历史进行充分认知和反思,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兼收并蓄中外文化的精髓,提高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平衡好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导入,既不能固步自封,过度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盲目排外、唯我独尊的感觉;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单纯输入西方文化,让学生全盘接受西方思想,错误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不能批判地借鉴吸收、为我所用,注重与中国文化有效借鉴融合。
(三)优化课程设置
英语专业教学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素材选取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大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需求,增强文化素养。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应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思维特征,除了英美文学课、文学翻译课等以文学为主的课程外,还要开设适当的中国文化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中国文化概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学”“中国文学经典导读”等,以弥补英语专业课程中“中国文化”元素的不足,增加大学生文化自信知识。以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为主线,选取具有民族性、趣味性、代表性的文化内容,使大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化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丰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内容。
作为高校英语教育最基本的载体,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主要反映了国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缺乏中国文化的内容,应对这种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可以选取大学英语思政教材,或在原教材基础上适时适量加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英语的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从而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素材选取上,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密切结合国家时事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引入介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比如中国科技最新发展,全国“两会”“一带一路”等各种高峰论坛,充分展示中国给全世界带来的新的发展、机会和机遇,以及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中国在世界话语权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等。可以组织学生就上述某一热点话题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和整理,之后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最后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这样的英语教学活动切实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创新教学方式
第一,发挥网络教学优势。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极其丰富,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种类繁多,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借助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提供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教学短片、电影、慕课等丰富的线上资源供学生收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开展文化对比教学。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注意同步引入相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深入思考,实现文化交融互通。比如,在英语课文中出现一些西方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同时给学生对比介绍孔子、老子、庄子等我国历史上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在出现穆罕默德、耶稣等西方宗教知识时,可以引入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家的思想。在讲解西方感恩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节日时,对比介绍我国的春节、七夕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促进中外文化融合。
第三,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校园内打造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的有英语专业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开展“讲中国故事英语演讲大赛”“英语古诗文经典诵读大赛”“中国童话配音大赛”等,力求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总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是时代所需,是教育强国所需,新时代英语教育应该肩负起这一使命与责任,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教学观,将文化自信的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当代大学生能以我为本,兼容并蓄,面向未来,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