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8薛明艳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教学法情境语文

薛明艳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东风小学,河北 霸州 065701)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存在自制力差的问题,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氛围十分枯燥,这一系列问题都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产生了阻碍,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法由此而生。情境教学法能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陷,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内容,身临其境的感受情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拥有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情境主要是指人们利用语言、物体或其他工具制造出与生活实际环境相近的情境,在情境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教学质量,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设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体现现代教学的核心思想。

(一)符合学生发展

在感知方面,小学生心理年龄的特征会展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在感知上更依赖于直接形象的物体。在理解能力方面,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抽象化的概念和知识,只能通过直观引导。吸收巩固知识时,学生也不能灵活迁移知识,运用举一反三等能力将知识内化。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取情境教学法能弥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缺陷,也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学习风景文时,教师以景生情让学生先理解风景内容,之后拓展到诗句,这也能让学生体会风景的美好,使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二)便于知识理解

教学活动中适当、科学的采取情景教学法,加入角色扮演等活动,开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

(三)提高学生素质

情景教学法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激发个人情感,感受人物思想品质。学生在课堂中参与互动,以朗读、辩论和比赛等多种形式,融合语言与动作表演阐述个人观念,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使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集中,难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但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深远,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采取填鸭式手段,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对知识内化和吸收,甚至不能理解课本中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在授课前需要细致分析课上的问题的不足,并着重改进个人观念。

(一)积极性不足

小学传统语文课堂许多知识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注意时间不长,经常会出现注意迁移的情况,导致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或提出某类问题时,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甚至可能会出现学不懂、听不懂,一问三不知的问题,致使课堂的氛围死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不会感觉到自由、愉悦,长此以往,学生会抵触语文学习,降低学习效率,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开发度不足

学生启蒙教育中最为主要的是开展语文教育,但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依赖于语文课堂,学生如果在课堂中无法有效接触语文知识,吸收知识,不能完全提高个人的智力、能力水平会导致学生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念得不到有效、正确的引导,这阻碍学生后续发展,因此,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师必须着力于学生心智发展,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展现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我国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迭代,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后续发展,更不符合时代发展根本要求。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也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帮助教师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经历为基础

情境创设要以学生实际经历为主,所谓经历就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生活化场景,与课文内容相互融合,并运用生动、直观、形象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感,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意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丰富的生活经历进行知识构建,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提出的重点内容。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回忆秋天所见的风景,有的学生能想象到落叶的场景,有的学生也能想象到秋收的场景。学生通过想象提高探究知识的欲望,接下来,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阅读和学习,比如“秋天的风景到底如何?能否用一个词来说说?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天的?”当了解文中所描绘的风景后,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更愿意在秋天去哪些地方旅游呢?”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由此引发学生对风景的向往,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此更深刻的体会课文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故事为引导

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心的发展阶段,为了使学生能热爱语文,教师在课上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听故事、讲故事,通过课本中的内容展现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内知识故事化,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真正融入的课堂当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改编的故事,缺乏故事中必要的冲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基于学生兴趣爱好,激发学生思维,通过选取合理故事进行创编,使学生自动自发地进行探索[2]。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以毛泽东的真实事迹出发,通过讲述毛泽东事迹引入古诗的学习,比如《七律长征》中所提出的各项风景以及长征中所发生的各类感人故事。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产生爱国之情,能勇于面对困难,比如“作者通过这首诗描写了长征途上的风光,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你们能读出来吗?”通过这种内容上的介绍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趣味性。

(三)扮演与体会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通过记笔记跟上教师思路,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触知识。由于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极其容易被课堂外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成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选一选课本中的人物进行表演活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朗读中集中注意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和人格魅力,学生也能从人物的角度理解故事发展的脉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除此以外,教师也要运用科学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合作,尊重他人,通过相互学习实现共同提升,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教师选取不同的人物,例如乡亲们、英雄雨来,通过朗读最后一个小节,让学生感受乡亲们对雨来的赞美之情,也能体会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受小英雄雨来的机智勇敢,虽然学生没有经历过真实历史事件,也无法面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感受历史背景,但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本创编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深刻体会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更容易被小英雄雨来的事迹所激励。

(四)运用多媒体

教师如果只以黑板和粉笔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无法将学生带入课文内容中,导致学生认为语文的学习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环境,多媒体能将图片、视频、音频相互融合,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更愿意接触语文内容[3]。在学习寓言两则中的《亡羊补牢》这节课时,教师以多媒体为学生先播放动画,让学生通过动画体会课文中讲述的主要内容,也能以动画为基础,为学生展现细节,从而更好地展现寓言故事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另外,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教师也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展示父与子之间相处的画面,让学生体会父爱与母爱的不同,真正让学生理解“父爱如山”这个词语,通过这些温馨的场景以及课内知识展现出的反差,让学生拥有感恩之情,从而提高教学成果。

(五)用实物展示

小学生虽然处于发展阶段,但思维水平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实现的,因此,教师要在活动中结合实际的教学工具,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合理采取实物演示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斗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真正的斗笠放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知事物,借助这种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参与课堂活动中,了解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在写作当中。

(六)问题为导向

以问题为情境切入点,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性,也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潜能,让学生深入探索语文课文背后的内容,这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观念,而且学生在探索中也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借助连续性提问,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融入问题情境,在探索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问题情境中将问题与知识充分融合,开展语文学习。针对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在创设问题时也要由简到难、由浅入深,更好的发挥问题的作用[4]。另外,在创设针对性问题时,教学内容要与学生认知情况充分结合,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探索,并进行科学的小组探究,以此为后续教学提供动力。例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教师要以教学主题为辅助提问“巨人前后的态度发生了几次转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上的变化?”以此让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悟后,再次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巨人,你看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体会到春天后你又会怎样做呢?是否还会拒绝分享呢?”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在感知中深刻体会“分享”的乐趣。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发展学生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彰显语言的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在良好、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能拉近与语言文字的距离,更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个人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成果质量。在创设情境时,也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知识。尽管情境教学活动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探讨与研究,一定能完善情境教学法,解决各类问题,强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猜你喜欢

教学法情境语文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