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财务风险及防范工作

2021-11-28徐玉超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营销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财务

徐玉超(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引言

供应链金融近几年的发展可谓势头正猛,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核心企业身处供应链条的绝对中心,与上下游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且以主导者之资,与金融业生态圈联系紧密;从金融业发展的角度看,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得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跻身供应链金融领域。但新的经济形势必然带来新的挑战,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地具有扩散性、风险传导性等特征,由此带来的投资巨亏、资金回收困难、筹资过度等风险问题,涉及的企业及行业众多,容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必须要采取有效策略予以防范,规避其财务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威胁。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由供应链系统、金融系统及其他相关要素系统组成,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整合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链接成一个整体风险可控、信息高度整合的供应链系统,以便为整个系统成员提供金融服务,以改善单个企业风险不可控的局面。简单来说,就是融资企业间接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用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实质来获取银行的授信,继而顺利拿到融资[1]。这种金融服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首先,间接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跨越传统融资的高门槛,降低融资难度,获得原有信贷形式无法获得的高质融资;其次,高度整合的信息、资金流、物流等,形成了一条畅通无阻的资源链,不仅能将风险从单独的企业中分散出来,还能让供应链上的生产商、加工制造商、经销商、分销商等各个企业获得来自资金雄厚的核心企业的支持,增强企业竞争力;第三,对核心企业而言,这条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能够帮助其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大幅度增加企业利润。具体而言,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应收账款模式。适用于销售阶段,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发生实质经济交易,核心企业会在验收合格,交易完成的基础上,为其开出应收账款单据。中小企业用应收账款单据为凭,向金融机构融资,若到期无法偿还,则由核心企业承担相应偿还责任;

第二种,预付账款模式。适用于采购阶段,这一阶段涉及到的融资主体关系较多,第一层关系是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双方签订购销合同,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中小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第二层关系是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凭购销合同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用于支付货款;第三层关系是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双方签署仓储监管协议,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储存和监管。交易进行到这一阶段,中小企业就可以按照提货批次获得相应融资来支付货款,并在物流企业那里获得提货权,完成提货;

第三种,动产质押模式。适用于企业的营运阶段,这一阶段需先有中小企业以动产为质押,申请融资,金融机构委托物流企业对动产进行评估、款项额度核定及仓储监管,再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后,发放贷款。若中小企业无法履行合同规定,由核心企业进行偿还或回购[2]。

■供应链金融的财务风险纵览

通过上文对供应链金融相关概念及主要模式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供应链是环环相扣的价值链条,链条上的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都密切相关,因此各节点企业之间的风险具有极大的传导性,真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一)核心企业担保引发的财务风险

上文我们提到,供应链金融实质上就是融资企业间接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用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实质来获取银行的授信,拿到融资。无论是在何种融资模式下,融资的达成都要依赖核心企业的担保,担保结果可能是替未能履约的中小企业偿还贷款,或者如约完成对产品的回购。任何一种担保结果,都有可能引发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这种风险极具传导性,会回传给上下游企业,受影响程度会因节点距离而有所不同。由核心企业担保引发的财务风险,与如下因素有直接关系:

一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传导。很多中小企业对自身发展没有全面的把控,在面对来自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融资吸引时,急于获得融资,对自身的技术能力、经营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缺少评估,拿到贷款后根本无力偿还,或无法按时提供货物,将自身的经营风险传导给为其提供担保的核心企业;

二是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传导。这种类型风险的形成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个别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款后,没有将其投入到约定的经济活动中,而是将这笔款项用于解决其某一经营阶段出现的资金缺口,或在融资之初就已打定好的其他经济活动中去。这种行为很有可能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在约定时间内提供货物或偿还贷款,会对核心企业及上下游相关企业造成财务风险,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营[3];第二种类型是中小企业在申请融资时提供虚假资料,如虚构与核心企业的交易事实,或虚构应收账款的额度等手段获取融资。在审核阶段没有被发现的这些虚假资料,会在后期给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带去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内、外部变化引发的财务风险

内部变化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财务风险,其风险表现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一般来说,核心企业规模大,制度规范,执行标准也较为严苛,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都较为完善。但中小企业发展规模有限,受到人员素质、发展模式、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在信用审核、合同管理、票据管理、首付款管理、物流管理等与融资活动密切相关的环节,容易出现执行和管理上的漏洞,引发财务风险。

二是业务处理不够专业。需知身处供应链条的各个企业,同时兼顾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两种身份,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供应链管理的认知,有处理相关财务的专业能力,特别是要保证自己对企业输出财务信息的绝对真实性,避免影响企业的决策方向。同时,企业需具备更加全面的预算管理和更加合理的筹资结构。预算管理关系到资金的使用和生产经营的运行,因预算不足导致的资金链断裂会直接影响后续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筹资结构则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效率,融资结构不合理,企业容易过度利用核心企业的担保优势,盲目融资,提高融资成本。

三是风险预警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的财务风险类型较为特殊,传统的利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的方式并不完全适用,最终产生的财务风险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为企业提供充分的财务风险预警。特别是缺少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关注和分析,就无法对企业现金的使用现状和动态变化有很好地把握,无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形成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容易造成企业身处财务风险而不自知的局面。

除了内部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引发相应的财务风险,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变化、行业发展规模、技术手段提升、原材料价格变化等多个方面,由于当前供应链金融应用较广的行业主要是汽车、电力、大型器械、大型生产制造业等,上述因素的变化会直接传递至各相关企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引发财务风险。由于后续对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核心企业及内部管理两个方面,这里就不对引发财务风险的外部环境做过多赘述。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举措

无论是核心企业担保风险,还是内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财务风险,都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分不开,是无法完全规避的,但只要能结合上述风险类型,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和评价风险等一系列防范举措,是能够将风险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的。

(一)控制担保风险

控制担保风险的主力军应是核心企业本身,核心企业一般业务规模较大,涉及企业较多,但在参与供应链金融的背景下,企业需从选择合作伙伴之初就关注担保风险。特别是重点关注对方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业务处理能力的水平、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状况,对其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进行多个轮次的审核,以便在后续融资过程中与之确定合理的担保额度,降低担保风险。对融资链条上的融资机构一端,核心企业也需做好评估工作,有些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只关注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但其他方面的风险防范工作做得并不到位,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模式也并不合理,不是可信赖的合作伙伴[4]。

如此说来,金融机构则更应提高业务水平,承担起风险防范副主将的作用。需对融资链条上的所有节点企业进行有效评估,保证交易的真实性,避免因业务需求而促成的融资服务,严密审核,公平评估,成为供应链金融天平上的“秤砣”,权衡决策,规避风险。

(二)加强内部管理

在内部控制制度层面,企业需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状况,设计更加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流程,特别是排查信用审核、合同管理、票据管理、首付款管理、物流管理等与融资活动密切相关环节上的执行与管理漏洞。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制定相应的违规执行惩罚条例,将严格执行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上升到企业管理的最高等级,确保该制度能得到一贯的有效执行,规避违规执行带来的财务风险。

在业务专业能力层面,各企业需着力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针对供应链金融的各关键环节组织学习相关理论与实务,要求全体人员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将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并形成严格的财务风险追责机制,确保对企业输出财务信息的绝对真实性。同时,建设更加全面的预算管理和更加合理的筹资结构,保证资金的使用精准可循,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在财务风险预警层面,保留企业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入现金流量表等专门针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内容。更新原有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有效识别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数据变化,及时形成有数据支撑,有动态分析的财务风险预警报告,让企业在应对各项财务风险时更有主动权,更有预见性。还需增强企业财务的柔性管理,相较于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追责制度等硬性管理,柔性管理多从日常管理细节入手,采用更具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帮助企业获得应对财务风险的缓冲能力和反应时间[5]。

(三)关注外部环境

供应链金融能够整合链条上所有参与主体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链接成一个整体风险可控、信息高度整合的供应链系统,也就是说系统上任何主体的变化都能快速传达至其他相关主体。因此,各方企业需把握好这一整合优势,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经营,规避财务风险。举例来讲,当国家贷款利率发生变化时,企业需马上审核原有筹资结构的合理性,避免融资不足或盲目融资。再如,当关乎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运输成本、市场占有率等市场因素发生变化,相关企业需采取最快的反应速度,及时调整生产规模、融资规模,避免因产品积压或短缺影响还贷能力,带来相应的财务风险。

■结束语

总体来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态势较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打开了融资渠道,但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由核心企业担保、外部环境、内部管理等引起的财务风险,且风险具有传导性,成为影响供应链金融长远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各供应链金融参与者需对该领域的财务风险特点、内外部环境变化有精准的把握,共同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互助共赢,合力破题。

猜你喜欢

供应链融资财务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融资
融资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