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生态区桃园橘小实蝇发生危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021-11-28王艳俏林贤锐贾惠娟张慧琴沈建生
王艳俏,孙 萍,林贤锐,王 轶,贾惠娟,张慧琴,沈建生*
(1.金华市金东区经济特产站,浙江金华 321000;2.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金华 321000;3.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00;4.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又名柑橘小实蝇、东方果蝇、果蛆等,属双翅目实蝇科果实蝇属[1],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杂食性害虫,其危害寄主范围达46 科250 多种,主要包括柑橘、桃、李、柿子、草莓、梨等,是世界性重大虫害之一[2]。
橘小实蝇初次发生在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911年在我国台湾地区首次发现,我国内地1937 年时就已经有了记录。此后,该虫在国内外迅速传播与扩展,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香港、台湾、云南、广东等地,其种群有不断向北扩散的趋势[3]。随着近年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果蔬频繁调运,长江以北省份也发现橘小实蝇危害桃、枣、石榴、苹果,但尚未确定能否在北方越冬[4]。同时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种植结构的调整,前人开展橘小实蝇在我国的适生性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大部分省份均适合该虫生长[5]。
金华市源东乡作为浙中生态区内主要的桃产区,桃种植面积达800 hm2,橘小实蝇的危害在该地区桃、柑橘等作物上近几年时有发生,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桃产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在2018 年7 月中旬,源东乡近万亩的桃园遭受了大规模橘小实蝇的危害,大量遭受虫害蛀食过的桃失去了商品价值,尤其是对中晚熟桃的影响更大,该地区接近80%的中晚熟桃遭到危害,给果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橘小实蝇对桃的危害,保证桃产业的健康发展,2019 年,联合形成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浙江省桃育种首席专家、金华市级专家、金东区区级专家以及种植大户“五级联动”的模式,开展了浙中生态区桃园橘小实蝇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为浙中及周边地区大面积防控桃园橘小实蝇提供参考依据。
1 橘小实蝇的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1.1 危害特点
橘小实蝇主要危害桃的果实,通常情况下,雌成虫产卵器锋利细长,一次将多个卵粒产在新鲜桃果实的表皮下,造成机械性损伤,为其他病菌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卵在果实内很快就孵化为幼虫,取食果肉,随着龄期增加,虫体长大,食量增加,在果实内纵横窜食,导致果实腐烂;同时虫果的蒂部会产生离层,极易发生早期脱落的现象,造成提前落果,从而降低桃产量;另外在果实采摘以后,幼虫可以继续依靠桃果实生存及发育,通过将果肉取食成糊状之后,导致果实溃烂,失去食用价值,果实质量因此而受到很大影响。
另外,橘小实蝇通常具有迁移习性,在桃果实接近成熟时,开始从其他地方大量迁入桃园危害桃果实,而在桃采摘结束后迁出寻找柑橘等其他寄主作物,进而危害早熟柑橘等其他作物。
1.2 发生规律
在金华源东乡橘小实蝇一般从5 月进入危害高发期,11 月随着温度降低和桃的采收结束,发生量逐渐下降,1—4 月基本上发现橘小实蝇成虫,其中5—7 月是橘小实蝇危害发生小高峰,8—10 月为发生大高峰。在金华橘小实蝇每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很难区分开来。
一般成虫产卵量在160~200 粒,产卵期长达50 d[6]。卵的孵化受温湿度的影响较大,夏季仅需1 d,春秋季2~3 d,冬季7~20 d[2],卵孵出后就取食果肉,1~2 龄幼虫不会发生弹跳,3 龄幼虫在老熟以后就会钻出果实,从果实弹跳到地面,通过不断弹跳找到适合场所后入土化蛹,一部分老熟幼虫也可在被害的果实内化蛹。
橘小实蝇成虫趋光性较好,一般在上午天气较凉爽期间进行取食,中午、下午喜在叶丛中、树干枝条上活动。另外橘小实蝇在野外自然条件下扩散迁移距离较远,其迁飞能力较强是造成其分布和发生区域不断扩张的原因之一[7]。
2 橘小实蝇的绿色防控技术和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通过实行“政府为主导、属地负责任、联防加联控、统防加统治”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专业化的绿色防控技术,全面提升科学防控水平,加强橘小实蝇发生期监测,重点应用农业措施、成虫诱杀、生物防治以及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控技术,逐年降低虫源基数,有效控制橘小实蝇发生和危害,为源东乡桃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1 成虫监测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果园(上年危害较重的果园)安装橘小实蝇远程实时性诱测报系统,设置5 个监测点,开展橘小实蝇田间动态监测,监测时间选择在3—11 月进行。设备内放置橘小实蝇的诱芯,每20 d 更换1 次,并定期清理橘小实蝇虫体,监测信息及数据可通过农林物联网查询,及时了解橘小实蝇的田间发生动态。
2.2 农业措施
2.2.1 清洁果园。用虫果处理袋代替挖坑深埋虫果,配置75 个/hm2虫果处理袋,用于捡拾落果、烂果,集中处理虫病果,减少虫源。在桃果实转熟期间,定期(每周1 次)摘除树上有虫果,捡拾地上落果(落果盛期至末期每日捡拾落果1 次),做到不留死角将虫果、落果等投入到虫果处理袋中,集中处理虫病果,通过灭杀幼虫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蛹,以此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2.2.2 果实套袋。套袋的原理是通过包裹果实,以起到防止橘小实蝇进入果实中产卵的作用,保果率可以达到97%以上。套袋时间一般是在花后30~45 d 进行,套袋前先把果柄或果穗基部上多余叶片疏除,同时根据需要喷1次杀虫、杀菌剂,防止果面的病虫害在袋内滋生危害。同时特别需要注重果袋种类的选择,一般选用质地较好、透光性和透气性较强的果袋。套袋时一定扎紧袋口,底部应留孔透气[8]。套袋应选晴天进行。
2.3 成虫诱杀
2.3.1 诱虫板诱杀。6—10 月悬挂橘小实蝇诱虫板,挂置于桃树中上部树枝上背阴顺风处,避免阳光直射,300~375 张/hm2,待黏满虫体后及时更换,连续悬挂2 次。
2.3.2 性诱剂诱杀。利用性诱剂大量诱杀雄虫,减少田间雌雄虫交配的几率,以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一般在橘小实蝇发生严重的地区,悬挂75 个/hm2诱捕器;而橘小实蝇发生轻微地区,只需悬挂45 个/hm2即可。每个诱捕器内一次性加入性诱剂1.5~2 mL,每30~40 d 添加1 次,并及时清理诱捕器。
2.3.3 饵剂诱杀。橘小实蝇成虫羽化后需要补充大量营养,利用这一特性,通过特殊的诱剂气味引诱橘小实蝇成虫取食,并通过胃毒和触杀作用杀灭橘小实蝇。
涂抹式饵剂,含1%噻虫嗪,一般涂抹在离地1.5~2.0 m高的“V”形树杈间,上部最好有枝条和叶片遮挡,以减少雨水对饵剂的冲刷,设点600~750 个/hm2,每个点用量2 g。
悬挂式饵剂袋,在外侧袋子上涂有杀虫剂,袋子内装有橘小实蝇食诱剂,通过释放高浓度的诱剂气味,对雌雄成虫均产生很好的引诱效果,悬挂在离地1.5~2.0 m 高的枝条即可,设点600 个/hm2,可以配合涂抹式饵剂一起使用,但位置不易太近。
橘小实蝇饵剂点喷施药技术,根据田间橘小实蝇发生情况,并结合桃果实生长情况,待果实近成熟时实施条带喷施技术,利用橘小实蝇诱饵和农药的混合剂喷施于中下部叶片正反面,每隔4~5 m 选取1 个喷雾点,设点150~300 个/hm2,每7~10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5 次。如遇持续阴雨天气,可采取诱捕器诱杀,将配制好的橘小实蝇饵剂药液置于诱捕器中即可。
2.4 生物防治
2.4.1 养鸡除虫。老熟幼虫从落果中通过弹跳进入表土化蛹,利用这一现象可以在桃园里进行养鸡,来取食表土中的橘小实蝇蛹,也可以通过啄食落地果实内的橘小实蝇幼虫,来降低下一代的害虫繁殖系数[9],但在鸡放养期间果园禁止使用农药。
2.4.2 田间释放不育雄虫。通过对橘小实蝇进行雄性不育的辐照处理,与野生雌成虫交配繁殖的后代幼虫大多数不能化蛹或不能羽化为成虫,造成后代不育。通过释放不育雄虫,从而降低橘小实蝇的后代数量,在田间总体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0%左右[10]。
2.4.3 人工释放寄生蜂。对于生态良好的桃园,释放橘小实蝇天敌,可以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11]。一般情况下,需先压低桃园橘小实蝇的基数,再根据田间监测情况,在田间释放卵寄生蜂、幼虫寄生蜂、蛹寄生蜂等不同虫态的寄生蜂,根据田间橘小实蝇种群数量来确定寄生蜂释放数量。放蜂条件需要满足天气晴朗,风力小于3 级,气温22℃以上,时间一般在10:00—16:00 较好。
2.5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一般在桃果实转色期、橘小实蝇产卵盛期之前,需要根据虫情监测的结果而定。如果虫情基数较大需要应急防治的情况下,选择一些触杀性、胃毒性杀虫剂,一般在药液中加2%~5%的红糖进行喷施,会明显提升防治效果。喷施时间根据橘小实蝇的生活习性,在09:00前效果最佳。同时农药使用必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