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药四方藤生药学与质量分析研究进展
2021-11-28马秀梅魏江存谭雨坪
钟 文,马秀梅,黄 瑶,魏江存,,谭雨坪,秦 丹
(1.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南宁 530201;2.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桂林 541001;3.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200)
四方藤(Cissus pteroclada Hayata)是葡萄科白粉藤属植物,别名红四方藤、翼枝白粉藤、春根藤、方藤、宽筋藤、蚂蝗藤等。草质藤本,生于阔叶林中,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四方藤因其茎、枝、叶柄呈锐四方形而得名,其性酸、涩、甘、平,具有活血散瘀、祛风湿、舒筋络、消炎等功效,在民间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肌劳损、外伤、止血等[1]。广西百色地区农村有用四方藤鲜叶捣烂外敷止血的。百色县医院将四方藤制成粉剂和注射刘,用于内外伤出血,胃及十二指肠出血,胃痛等,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兼有消炎抗菌,生肌埋口之功效[2]。近年来,刘霞等[3]、池翠云[4]、韦范[5]通过研究得出,四方藤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甾体类、三萜类、香豆素类、有机酸、挥发油等物质。相关药理实验证明,四方藤具有抗炎、抗肿瘤等功效[6-7]。由此可见,四方藤有进一步开发的药用价值。现将四方藤植物的生药学特征、化学成分和含量测定方法综述如下,为壮药四方藤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1 生药学特征
1.1 药材的性状
四方钻藤茎呈四棱形或类方形长条状。直径0.4~1.5 cm,稍扭曲,节膨大,有凸起的托叶及卷须残基,棱上略有翅。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略粗糙,有纵纹及略凸起的皮孔。质坚韧,断面纤维性,皮部薄,灰褐色至暗红棕色,木部淡红黄色,密布细孔及放射状纹理。髓部类方形,淡紫色至红褐色。气微,味略酸微苦[8]。
1.2 生药学的定性鉴别
横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 列,皮层细胞数列;有石细胞散在分布。韧皮纤维束环状,形成层不明显。导管直径30~250 μm。薄壁细胞富含淀粉粒,可见棕黄色分泌物和含草酸钙簇晶及草酸钙针晶束。其显微鉴别为淡棕红色粉末,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40~80 μm,草酸钙簇晶直径15~40 μm。淀粉粒单个散在或多个相聚,直径5~20 μm。石细胞黄色,类方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0~200 μm。网纹或具缘纹导管多见。纤维浅黄色,壁厚,呈束或分离。木栓细胞黄色,表面观呈多角形或类方形[9]。
2 化学成分
2.1 甾体类
甾体类成分是四方藤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结构中含有环戊烷骈多氢菲(cyclopentano-perhydrop-henanthrene)的甾核。潘光玉等[10]从四方藤植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发现的甾体类成分有豆甾醇、豆甾醇乙酸酯、Δ5,22-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β-谷甾醇、胡萝卜苷。其中除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2 三萜类
三萜类成分是四方藤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从四方藤中分出的三萜类化合物主要有蒲公英赛酮,齐墩果酸,木栓酮[4],熊果酸[5],β-香树脂醇。
2.3 香豆素类
池翠云等从四方藤中分离获得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主要有岩白菜素,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O-对羟基苯甲酰岩白菜素[11]。
2.4 其他成分
四方藤植物中还含有一些其他成分,如3,3,4-三甲氧基鞣花酸,3,3,4-三甲氧基鞣花酸-4-β-葡萄糖苷,白藜芦醇[1],没食子酸,白桦脂酸[4]。
3 含量测定
目前对四方藤的研究主要是测定四方藤中甾体类、三萜类、香豆素和挥发油等成分的含量,陈如意等[12]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四方藤中岩白菜素、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O 对羟基苯甲酰岩白菜素含量,表明岩白菜素、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和11-O 对羟基苯甲酰岩白菜素都在0.066 7~0.343 7 μg 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11%(RSD=1.92%),97.02%(RSD=0.9%),94.43%(RSD=1.77%),质量分数分别为3.73%、0.76%、0.028%。李雯雯等[1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总香豆素的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四方藤中总香豆素提取率的影响,确立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结论得出,该工艺简单实用,是四方藤中提取总香豆素的有效方法,可为其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4 结语
四方藤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药效广泛显著,民间用药经验丰富,为广西特色药材。目前针对四方藤的成分提取和相关药理作用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为四方藤药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