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水文化与景观建设融合的实践和思考
2021-11-28黎天伊
黎天伊,陈 宇
(南京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1 引言
浙江省绍兴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绍兴也是江南著名水乡。17世纪中叶两次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在欧洲出版的书籍《鞑靼战纪》中有介绍杭州、绍兴等城市风貌,称绍兴“是中国最美丽的城市”。水文化是绍兴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绍兴水文化与当地景观建设的融合自然是绍兴城市的特色所在。
2 绍兴历史上的著名治水事迹
(1)大禹治水。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两次来越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毕功于了溪”,死后葬于绍兴会稽山。绍兴现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大禹陵、庙、祠等,绍兴市人民政府每年举办国家级祭禹活动。
(2)春秋末年越王勾践修凿“山阴故水道”。越国以名臣范蠡为主组织实施了一批水利工程,建成了与绍兴“山、平原、海”三种地形相适应的越国水利。
(3)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筑建鉴湖。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纳三十六处水源和山麓湖泊,筑成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鉴湖,此举在中国水利史上也有着卓越的地位。
(4)西晋会稽内史贺循开凿浙东运河。通过开凿绍兴西兴运河,提升航运水路,沟通钱塘江和曹娥江两条河流,成为浙东航运主干道,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为明州(绍兴古称)成为长江中下流重要城市起到关键作用。
(5)宋朝剡县(今绍兴市嵊州市)县令陈侯治理钱塘江。陈侯因治理黄河、钱塘江等水患著称于世。嵊州民间历代百姓尊称其为“陈老太公”,嵊州多处村落都建有陈侯庙。
(6)明朝成化年间绍兴知府戴琥治理浦阳江和钱清江。戴琥在治理绍兴浦阳江、钱清江和沿海水闸建设上有显著治绩,并为后人留下《戴琥水利碑》这一水利理论上的著名篇章。
(7)明嘉靖绍兴知府汤绍恩建造三江闸。使钱清江成为内河,绍兴平原形成以三江闸为排蓄总枢纽的内河水系网,使山阴、会稽、萧山蓄泄有度,航运水位可控。
(8)明万历绍兴诸暨知县刘光复治理诸暨水害。刘光复在历史上以精于治水闻名浙江,他对水利实践中取得的成功,为古代同类官职中所少见,水利专著《经野规略》,被后人视为“暨邑之治谱”。
(9)南宋绍兴新昌县令林安宅治理新昌水害。林安宅在新昌曾被称为“止水菩萨”,明代万历年间编纂的《新昌县志》说,“宋时有功于县者,安宅为最”。新昌百姓在江堤边建有止水庙,把他当作庇佑百姓的神灵。
(10)近代绍兴上虞连仲愚、连氏家族修筑百沥海塘。 1850年开始,上虞实业家连仲愚主持修筑上虞古海塘,其儿子、孙子等又承先志,连氏家族治理江塘海防时间长达50余年,连仲愚将经验写成《上虞塘工纪略》。晚清重臣张之洞赞其“瘁身将事,洒沈澹灾。涛浪啮而益前,风雨横而愈出”。
3 历史名人与绍兴水文化情缘
(1)上虞为传说中舜的故乡。中国远古时期,舜先为治水大首领,安排一切治水事宜,后为“圣王”。绍兴上虞地名因舜得名,《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纪》:“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如今在上虞、绍兴、余姚等地仍许多祭舜习俗,如绍兴市上虞区每年举办祭舜大典。绍兴舜庙很多,著名的有上虞的“大舜庙”、越城区王坛的“舜王庙”等。曹娥江原名舜江,现支流仍有小舜江。
(2)西施浣纱。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绍兴诸暨苎萝村。西施浣纱出处是西施在河边浣纱时,鱼儿见倒影仅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有了“沉鱼”的代称。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不见尸体,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17天后投江寻父,五日后竟抱出父尸,传为神话。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后人改舜江为曹娥江。江边建曹娥庙,被誉为“江南第一庙”。所在村镇改名为曹娥镇(现为曹娥街道)。
(4)梁祝故事。“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这是中国早期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越剧唱词,位于上虞的祝家庄就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的家乡。当年,祝英台就是沿浙东古运河泛舟而行,之后遇见梁山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由此开始。
(5)东山再起。谢安为东晋著名军事家和文学家,曾隐居浙江会稽的东山(绍兴上虞曹娥江畔),常与书法家王羲之等名士名流游山玩水,吟诗作画,后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6)兰亭诗会。“兰亭诗会”可谓两晋最著名的一次文人酒会。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谢安、王羲之等41人在会稽兰亭举行集会。按习俗,在这一天临水洗濯,去除不祥。诗人们将盛着酒的杯子从曲水上游放出,顺流漂下,流到谁面前,谁就畅饮此杯,临流赋诗。这种游戏叫“曲水流觞”,还成为了成语和典故。最后成诗三十七首,即为著名的《兰亭集》,其中有王羲之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7)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有学者考证,唐代诗人到过浙东的达451位,占《全唐诗》收载的2200余名诗人总数的1/5,留下1500多首唐诗。1993年被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定名为“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主要指钱塘江出发,进入浙东运河,经古都绍兴,然后沿曹娥江溯源而上,到达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天台山,绝大部分都在绍兴。
(8)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为汤公祠题联。徐渭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和书画家,为绍兴汤公祠撰写过一题联:“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光”,此联道出绍兴治水精神的薪火相传。
(9)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一行乘舟沿运河南下江南,过钱塘江再沿浙东运河到绍兴城,又祭禹。回京后,由宫廷王翚等著名画家绘制《康熙南巡图》,其中描绘了浙东运河山水风光和绍兴水城景观。乾隆六下江南,也留下了《乾隆南巡图》,其中有多幅绍兴水城的精彩画卷。
(10)绍兴籍水利院士潘家铮。潘家铮(1927~2012),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内外知名的水利水电科学家,主持了中国三峡工程等几十座大坝的设计与建设,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11)祖籍绍兴的“现代中国园林之父”陈从周。陈从周(1918-2000),出生杭州,祖籍绍兴,是中国古建筑学家、中国园林学家,被人们尊称为“现代中国园林之父”。曾多次到绍兴考察研究绍兴园林与水文化,指导绍兴禹庙、兰亭、东湖等修复工程。1986年,编辑出版《绍兴石桥》。
(12)画家吴冠中的水墨江南。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中国绘画艺术大师 。他偏爱绍兴,喜欢画绍兴,一方面是对绍兴江南风情的钟爱,另一方面则是对鲁迅的崇拜。吴冠中代表作中有《鲁迅故乡》系列,还画过《绍兴河滨》《绍兴居》《绍兴小景》等很多描写绍兴水乡风貌的作品,以及《秋瑾故居》等绍兴名人故居。
(13)绍兴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陈桥驿(1923-2015),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为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作出重要贡献,在《水经注》、宁绍地区与吴越文化等研究领域成就卓然。出版了《绍兴简史》《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绍兴史话》《绍兴历史地理》《吴越文化论丛》等绍兴地方文化和绍兴水文化研究专著。
4 水文化在绍兴景观建设中的实践
绍兴市在实践中积极做好水文化与绍兴景观建设的结合,目前已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5个,走在同类城市前列。
4.1 绍兴环城河
环城河是绍兴城市的母亲河,1999年,绍兴市按照城市防洪、城建配套、环保、文化、旅游等五大功能,对环城河实施综合治理,在环城河的综合整治过程中,绍兴深入挖掘古越文化和水文化,以再现“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为目标,恢复部分历史原有古迹,在沿线景点中增加楹联匾额、刻字图雕、建筑铺装等,实施水环境整治,提升了景点的文化品位和城市景观建设内涵。如今的环城河是绍兴的“后花园”,桨声灯影间,市民漫步其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享受水城景观带来的愉悦。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4.2 绍兴运河园
运河园处于绍兴浙东古运河核心位置,西兴运河的精华地段。2002、2003年,绍兴市以“运河文化、生态文化”为主题进行全面整治,全长4.5 km,全线以天然石材砌墈,取材尽量采用老条石,全园路面均以老石板铺面,创造古运河历史韵味。移建或组建古桥有20余座,景观建设实现与水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的融合。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并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示范工程。
4.3 曹娥江大闸风景区
位于曹娥江河口,被誉为“中国第一河口大闸”。曹娥江大闸主体工程为挡潮泄洪的闸门,还有堵坝、导流堤、鱼道、观光廊道等配套工程。该工程以防洪防潮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兼顾航运和水环境保护,并通过陈列馆、安澜镇流亭、桥的石栏板、石刻以及名人说水景观石等一系列的水文化景观布置,充分结合了绍兴水文化的特色,是文化型、生态型、景观型的新型水利工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4.4 曹娥江城防景观带
2003年开始,绍兴市上虞区启动曹娥江百年一遇防洪堤建设,并与岸线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目前已完成九期项目建设,投资14亿元左右。在曹娥江城区段东岸建成了亲水型绿色文化长廊,在曹娥江城区段西岸建成了亲水型绿色运动长廊,一江两岸,一动一静,互相呼应,人水和谐,项目展示了上虞源远流长、积淀丰厚、人文璀璨的历史文脉,构建了一个集防洪、休闲、旅游、运动和文化于一体的亲水型、生态型、运动型的城防景观带。2008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4.5 新昌沃洲湖景区
位于绍兴市新昌县城东12 km处,面积81.8 km2,由沃洲湖、天姥山、三十六渡等景区组成,沃洲湖为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以风光秀丽和文化内涵深厚著称。近年来,新增了栈道、长廊、索桥、画舫船等内容。可乘坐豪华舒适的画舫船畅游湖上,观赏大坝风光、石女峰、鹅鼻峰、香炉峰等景点。2003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是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水文化与绍兴景观建设更好融合的建议
5.1 整理水文化创作素材
对于景观设计来说,景观中还包含人文科学性与自然性,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运用地域文化,做好地域文化深入地挖掘与分析工作,保证景观设计可以凸显出当地的文化与特点,并将其融入到园林景观中。据统计,绍兴水利文献到目前为止有1400余种,集中在方志和人物传记类,其中方志类146种,游记类284种,水利类140多种,其他人物类的文献有70多种,这为绍兴卓越的水文化融入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5.2 彰显当地水文化的独特性
在涉及到景观中建筑、植物景观等要素的选留问题上,应尽量保留当地的原址原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加工,并增加与当地水文化结合密切的元素。如利用散落于民间的保存较好的老建筑、历史遗存、旧的实物构件、传统建材和本地乡土树种等,自然地融入到与之对应的历史风貌中。在绍兴环城河与运河园项目中一些老台门、老祠堂、老牌坊、古桥、古亭等通过搜集起来和移建展示出来,其中老的桥和亭子整体移建有20多座,对部分已损坏的古纤道进行修复,收到非常好的成效。
5.3 要符合民众化的原则
景观建设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展示城市建设的美丽风景、防洪等要求,市民的旅游、休闲健身等功能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如在曹娥江城防景观带项目中就充分结合了市民休闲的因素,一江两岸项目功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化,一边是亲水型绿色文化长廊,另一边为亲水型绿色运动长廊,这样市民的选择性更大,更符合大众实际需求。
5.4 着眼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
优秀地域文化也是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核心,运用景观建设与当地丰富水文化的结合,现代文化理念和传统优秀地域文化的融合,能让人们在景观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独特的特征以及魅力,增加所在城市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如曹娥江大闸风景区建设了名人说水景观石,曹娥江城防景观带中建有“三次名人大聚会”“上虞百贤”“上虞名人雕像”等雕塑,这些雕塑将上虞的历史文化渊源诠释得生动形象,在市民休闲游玩之间已潜移默化地了解了本地的历史文化。
6 结论
水文化是绍兴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应更好展现、恢复与融合绍兴的水文化与江南水乡风貌,能让人们更好地感受绍兴城市的魅力和历史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挖掘绍兴水文化、把水文化元素很好融入城市景观建设中十分必要和重要。这就需要加大对绍兴水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宣传,在城市规划管理上保护好现有独特水文化的遗址与建筑,在城市建设中更多植入水文化元素,为绍兴美丽江南水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让更多人在绍兴能真正体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浓浓乡愁与回家的感觉。此外,绍兴市的实践也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