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2021-11-28王东
王 东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1]。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战和交替,对峙交融,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已初现端倪,大一统的国家形态早已奠定。 深究其背后原因,爱国主义始终是维系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历史红线。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2]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广大青年既是新时代的同行者,亦是新时代的追梦人,培育新时代青年在追梦圆梦征程中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仪式礼仪,以其独特的价值取向、鲜明的民族特性和丰富的展现形式,日益成为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切实培育和加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崇高的价值意蕴。
一、仪式礼仪对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意蕴
仪式礼仪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其极强的外在表现力,早已融入人类精神生活之中,其通常作为“信仰的依托、文化的命脉和精神的象征, 对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化具有关键性的意义”[3](118)。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是推崇礼仪文化的国度,从“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的政治礼仪到“诞生礼”“成年礼”“飨燕饮食礼”的生活礼仪,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仪式礼仪因子,剖去其封建色彩,就其本身而言,仪式礼仪对于加强群体认同感、 凝聚民族自豪感和尊严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仪式礼仪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展现形式日趋多样,运用仪式礼仪塑造社会共同价值观,引领主流意识形态、 推动社会成员向真向善向好已成为重要途径和关键方式。 爱国主义精神是锻造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精神支柱, 仪式礼仪作为蕴含丰富爱国主义精神资源的文化宝库, 能够具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大有裨益。
(一)文化宝库:仪式礼仪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
“不学礼,无以立”。传承千年的中华仪式礼仪蕴藏着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在新时代仍然熠熠生辉。 仪式礼仪如同民族符号般篆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而当下我们正是“通过纪念仪式的方式将这些符号重新建构为凝聚国人之心, 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4](20)。 传承至今的中华传统节日习俗刻录着诸多仪式礼仪, 是展现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的文化特质和精神追求的重要依托。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清明节是人们踏青扫墓、寄托思念的重要节日,这一天,人们外出踏青扫墓,折柳祭拜,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 诸如此类的仪式活动有利于人民群众进一步感悟中华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政治家屈原为主要来源的端午节更加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们通过吃粽子、悬艾叶、赛龙舟等仪式礼仪来表达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和忠君爱国的赞赏。中华传统习俗中展现的仪式礼仪,既可以增强人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又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诸如入团入党宣誓、国庆庆祝活动等政治仪式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 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入党入团必须进行的环节, 入党入团宣誓有其严肃性和正式性,党员团员举起右拳,面对党旗团旗,认真宣誓,誓将个人小我融入党和国家发展的大我之中,通过此项环节, 广大党员团员进一步认知党团的性质宗旨, 更加坚定对党团组织和国家民族的忠诚感和自豪感。国庆庆祝活动是一个国家总结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时刻,更是“塑造国家形象、实施政治动员、诠释国家经验、协调国际关系”[5](9)的关键时刻。人民群众通过自发悬挂国旗,张贴爱国标语,组织升旗仪式等仪式礼仪,将国家观念、政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表达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与深沉情怀。总之,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习俗还是政治仪式,其独特的仪式礼仪深刻表达了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 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
(二)实践效果:仪式礼仪坚定新时代青年爱国志向
培育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需要以爱国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支撑, 而理论本身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如何使抽象的理论掌握群众并成为现实力量? 如何使爱国主义理论内容为广大青年接受并内化为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6](12),这是当下探讨的理论热点问题。 而作为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重要载体的仪式礼仪,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具体化、形象化和可视化,将抽象的爱国主义理论内容具化为现实的爱国行为表达,从而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涵养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坚定爱国志向。春节是中华民族合家团聚、走亲访友的盛大节日,中国人民通过贴春联、 挂花灯和放烟花等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期待和对祖国的祝福。 广大青年通过亲身参与、亲身体验此类仪式活动,才能亲身感知书本上、理论里所阐释的爱国主义情怀;盛大的阅兵庆典是展示国家实力、 凝聚人心力量的重要时刻,对于引领人民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意义重大, 对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组织广大青年参与现场观看、实况转播等途径方式,将国家力量、民族精神以仪式活动彰显出来,青年个体参与其中,将个体内心政治品格和精神追求融入到个体自身行为的各个环节中去, 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仪式礼仪将抽象的爱国内容具体化,使其可见可听,可感可知,有助于坚定新时代青年的爱国志向。
(三)拓展渠道:仪式礼仪激发新时代青年爱国情怀
实现对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要做到多管齐下、多向发力,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更要坚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同时还要“注重运用仪式礼仪”[7](7)。 仪式礼仪贯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拓展了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渠道。一方面,组织青年参观革命纪念馆, 瞻仰党的会址、 烈士陵园, 担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者和讲解员等纪念仪式活动, 可以使青年将自身置于特定历史情境之中, 真切感受革命烈士和先进共产党员为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勇于牺牲、 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感知革命事业艰难困苦、任重道远的历史进程, 从而真正领会和珍惜党和国家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 激发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传统节日的礼仪传承以及日常生活政治仪式的开展对于拓展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渠道也具有重要作用。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的节日习俗,元宵节赏花灯、做元宵的礼仪活动等体现着古老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文化命脉。 广大青年通过参与传统节日习俗中的仪式礼仪活动,加深了对国家、民族的认知认可认同,更加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日常政治生活仪式如入党入团宣誓、升旗仪式等是广大青年坚定信仰信念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主义信念引领青年精神境界发展的生动体现。总之,发挥仪式礼仪于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作用,拓宽了培育渠道,实现了培育效果的真正提升。
二、 以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经常出现的问题
仪式礼仪作为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因其本身所涵盖的丰富文化资源、生动表达形式和有效培育渠道, 对于切实激发新时代青年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 引领青年构建正确价值观意义重大。 然而在运用仪式礼仪推进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过程中,却存在相关突出问题,阻碍了仪式礼仪传达爱国报国精神的效度。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仪式礼仪运用认识上存在误区;运用仪式礼仪形式上滞于常区;仪式礼仪所传达爱国主义内容上有待充实。
(一)认识存在误区:主题含糊不清,参与意识薄弱
运用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必须树立对仪式礼仪重要性的正确认知,牢牢把握爱国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积极调动青年群体的主动参与意识。 然而在关于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问题上仍然有待提升。 一方面, 运用仪式礼仪推进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其鲜明主题和核心意旨是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仪式礼仪活动必须立足这一主题。然而如在“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追寻爱国先进分子” 等仪式活动中,少数青年过于看重比赛成绩、过于关注比赛结果,甚至采取非正当手段左右活动进程及最终结果,加之主办方不予以有效引导, 使得本应是培育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仪式活动重要阵地变为个人名利的竞技场, 其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目的性和作用效果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各类社会思潮交互碰撞的当代社会, 当代青年群体接触各类社会思潮的机会增加、途径更多样,其思想动态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运用仪式礼仪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部分青年在参与仪式礼仪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热情不足,“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被动参加、消极应付的尴尬局面,同样影响着仪式礼仪真正发挥其效果。
(二)形式囿于陈规:展现形式单一,活动效果欠佳
创新运用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 还要考量仪式礼仪本身在表现形式上面临的问题。 仪式礼仪作为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表现形式上, 一方面存在展现形式单一,难以与自然人文景观、重大爱国精神培育工程等培育载体产生活动效果的共鸣共振, 从而不易发挥合力育人的强大作用。 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 升国旗奏国歌起立行注目礼是人民群众表达爱国情感的基本体现。 但我们运用仪式礼仪传递这一基本爱国表达时仅通过日常讲授得以实现, 而忽视了通过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的“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和新兴传播媒介加以推进, 实现多重培育,多方建构。“微博”“朋友圈”“抖音”等自媒体是新时代青年群体展现自身形象、 寻求情感交融的三大主阵地,而当下运用微博贡献“爱国微力量”、使用微信寻求“爱国真朋友”、通过抖音“抖出爱国正能量”却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运用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 还存在仪式礼仪形式过于冗杂烦琐的现象,虽然“仪式的运行是由一系列严格要求、有章可循的程序组成”,并且“仪式的开展不遵循规定的程序和要求、 不营造应有氛围、不切合教育主题,就不能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深切的心理体验,激发其情感共鸣”[8](36),但仪式礼仪的运行更应该结合时代特点、现实要求与人民期望,使其更加符合青年群体个性需求,更加简洁明晰。如在青年群体中通过召开先进个人颁奖仪式、 组织开展爱国主义精神宣讲会等方式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过多增加不必要的仪式礼仪,导致活动的冗长、繁杂,则会画蛇添足,不利于活动实效性的实现。总之,无论是活动形式单一还是活动形式的冗杂烦琐, 对于仪式礼仪真正发挥其效果是不利的。
(三)内容存在盲点:内涵实质单薄,形象工程时现
传承千年的仪式礼仪活动来自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同时其又超越普通生活实践,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和彰显性的作用。伴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仪式礼仪往往出现“应付了事”“能省则省”的局面,“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时有发生。丰富仪式礼仪内涵是推动当下仪式礼仪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但实现仪式礼仪内涵式发展仍然面临明显阻滞。一方面, 由于仪式礼仪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固定化程序步骤及其重灌输、轻体验的情感传达方式,青年群体参与其中往往难以感受仪式礼仪带来的严肃性与隆重性,加之有时间就开展,没精力就停办这样的随意想法, 进一步导致本身具有强大爱国启迪意义的仪式礼仪活动沦为“形象工程”,往往“例行公事”而草草了事。国歌是国家精神的表达,奏唱国歌一般是大型活动的开场仪式,其庄严性不言而喻,然而奏唱国歌不开口、不起立的现象却屡屡出现,使得庄严仪式成为走过场的“表演形式”;组织青年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参观革命烈士故居等活动本身是提升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但实际效果却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撼动青年群体的内心,其教育意义也就微乎其微了。此外,运用仪式礼仪推进青年群体爱国主义精神建设, 还要避免仪式礼仪内容的僵化老套。如在春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中注入时代元素, 使民族节日在不失传统风格的同时更具时代气息,从而避免内涵实质单薄的礼节、仪式在当下仍然大行其道。
三、 以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青年群体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必然也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主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运用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 须以正确价值观引领青年成长,加强其对于爱国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的认同,坚定正确价值选择;创新仪式礼仪运用形式, 避免仪式礼仪形式的单一性和冗杂性,合力搭建爱国主义精神平台;将民族性、时代性融入仪式礼仪运用之中, 使仪式礼仪内涵富含时代底蕴、彰显民族特色。
(一)加强信仰认同,坚定价值选择
运用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仪式礼仪的运用, 将家国天下情怀厚植于青年群体内心之中, 实现青年群体的内心认同并身体力行。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最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发展、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10](18),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我们依靠的是党的领导,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富裕, 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7](4)弘扬和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加强对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党史国史、党情国情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党史国史讲座、瞻仰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纪念馆、 参观党的历史经验成就展等仪式活动, 进一步坚定青年对党性质宗旨的深刻理解、对党领导的内心认同,从而凝聚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复兴接力奋斗。 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而寻求的正确发展道路,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其“在根本上源于社会主义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方向”[10](17),同时,“社会主义完善和提高了爱国主义, 使爱国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更高尚的思想境界”[11](13)。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实质上也是在培育其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 因此,倡导于青年群体中开展爱国歌曲快闪活动,观看建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 改革开放史纪录片等仪式活动有助于激发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激励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洪流中去。总之,运用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定青年群体对党领导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引领广大青年坚定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创新礼仪形式,搭建爱国平台
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重要载体的仪式礼仪,更应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创新仪式礼仪形式。一方面,对于仪式礼仪中过于繁琐冗杂的环节进行有效整合, 在保留仪式礼仪本质内涵的同时删繁就简,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底蕴。 同时,针对青年群体运用仪式礼仪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以合理制度规范仪式礼仪活动定期举行、高效开展,从而推动仪式礼仪真正走入青年内心,养成良好的仪式礼仪习惯,加强爱国主义精神对青年群体的影响,确保国家观念、社会主义信仰在青年群体内心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现代科技、互联网平台等饱含时代气息的先进手段在助推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过程中的辐射引领作用, 合力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积极运用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主体,实现仪式礼仪在青年群体的广泛宣传; 主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仪式礼仪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使传统的仪式礼仪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 更加吸引青年群体的目光;大力推动互联网平台建设,通过开辟仪式礼仪活动网络专栏报道及日常网络推送等方式, 实现仪式礼仪爱国宣传教育线上线下全覆盖, 使青年群体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认同、接受仪式礼仪的爱国主义精神熏陶,从而在青年群体中营造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爱国主义浓厚氛围。
(三)把握时代脉搏,丰富仪式内涵
任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理论总是能够反映时代呼声,把握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特色。 运用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 同样也应将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入仪式礼仪之中, 丰富仪式礼仪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仪式礼仪对于培育人民群众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作用,推动出台一系列反映时代呼声的新仪式。确立宪法宣誓仪式彰显了中国坚定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改革国事访问欢迎仪式展现了新时代东方大国积极作为的精神面貌和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责任担当。 组织青年群体了解、观看、参与其中, 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其更加坚定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丰富仪式礼仪内涵还要对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仪式礼仪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其在保持民族底色的同时更具时代特色。“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尤其对于当代青年群体,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了解祖国历史、感悟中华文化、 践行传统仪式是青年群体传承中华文化血脉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方式。 实现对中华传统习俗仪式礼仪的批判继承、创新发展,深入挖掘适应时代要求、 具有进步意义的传统仪式礼仪活动的现代价值, 增强传统仪式礼仪对当代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样应是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既坚持中国立场,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突出国家核心利益,又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充分体现了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的统一。 ”[12](88)运用仪式礼仪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同样也应具有世界眼光与国际视野,在坚持本国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善于吸收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礼仪文化精华,博采众长,真正实现仪式礼仪丰富内涵的守正创新。
四、结语
纵观古今中外, 仪式礼仪因其强大的精神塑造力和情感凝聚力对于培育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着强大作用。新时代青年肩负崇高的历史使命,“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3](165)。运用仪式礼仪将爱国主义这条历史红线贯穿于青年成长成才的始终是我们推动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现实选择, 梳理其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意蕴、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探寻其于新时代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 有利于真正引领青年实现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真正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