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实验室废弃物的环境监管及污染治理
2021-11-28贾国山马和益
贾国山,李 莉,马和益
(1.黔西南州生态环境局兴义分局,贵州 兴义 5624001;2.黔西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贵州 兴义 562400)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视,环境监测事业单位、社会化检测机构、高校及科研单位实验室增多,实验室废弃物相应增加,部分实验室废弃物直接排放到外环境,对环境构成潜在威胁,或已严重污染环境,实验室废弃物污染的防治刻不容缓,加强对各实验室机构监管和治理实验室废弃物非常重要。
1 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全过程管理
开展化验分析的机构是实验室废弃物管理的主体责任单位。各机构要分析产污源头及环节,摸清废弃物种类、数量、性质、存储设施以及委托第三方处置等情况。
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落实实验室废弃物防治与治理,明确专人负责,把实验室排污管理规章制度写入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分析化验人员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年初做好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费用预算,把实验室废弃物治理纳入日常重要工作。
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防治污染的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保证废弃物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实验室废水经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废气经过废气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固体废物分类暂存,属于危险废物的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场所应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修改单要求进行建设)。不能自行处理的废弃物,必须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处置。特别是危险废物应严格执行转移联单制度,接触危险物品的实验室器皿、包装物等,必须通过物理或化学处理消除危害后,才能改为他用或废弃[1]。实验室防治污染的设施、设备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尚未配备污染防治设施或设备的现有实验室应限期进行整改[2]。
倡导实验室采用新型试剂代替难降解的污染相对严重的试剂,或者直接向标准机构购买标准样品或者标准溶液,减少标准溶液配置及标定步骤,直接用购买的标准样进行稀释配置即可,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采用最新检测分析方法和检测设备,减少化学试剂和生物物品的使用,从而降低废弃物产生量;安装高效的废气、废水治理设施,降低排放量;做好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处理[3]。
2 加强治理能力,提高实验室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置
以实现实验室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处理处置目标。结合安全、环保和经济三方面条件综合考虑,实现实验室废物最大回收利用,减少排放量。规范设置实验室废水排放口;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要求,废气排放口排气筒高度除须遵守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外,还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规范固体废物暂存间设置。规范实验室废水和废气收集处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实验室废水和废气,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含有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总氰化合物、总铜、总锰、总锌等废液采用单独废液桶分类收集,对其进行理化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表1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表4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后排放[4]。单纯含高浓度的酸碱废液,采用酸碱废液桶收集,经过酸碱综合反应处理,确保pH值达到6~9后排放[5]。含有微生物的废水,严格消毒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表4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后排放。含高浓度有机物的废液、危险废液必须采用单独的容器收集,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容器满后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清运处置,严格执行转移联单制度。其他一般废液应排入废水处理设施,经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表1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表4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后排放。
确保实验室废气达标排放。确保实验室废气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废气经过处理设施处理后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表2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后排放。药品贮存室需安装空调和无组织废气收集系统,确保药品贮存室温湿度,控制药品挥发量。药品贮存室需存放一定量的吸附介质,加强通风。严格执行实验室试剂配置在通风橱中完成,确保挥发性废气得到有效收集处理。涉及燃烧过程的需安装集成罩对燃烧废气进行收集。
妥善处置实验室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确保不排放到外环境。按照危险废物、其他废物和不明实验室废物对实验室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开展污染防治,规范固体废物存放区域及收集容器标志、标牌,对有害垃圾进行强制分类投放、收集和暂存,并设置标志、标牌。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为判定依据,结合《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对部分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妥善收集,贮存于危险废物暂存间,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处置。明确专人管理实验室固体废物,包括收集、暂存、转运和处理等环节。对不同类别的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投放、收集、暂存。配备标志清晰的分类收集容器。
实验室根据不同类别的固体废物分类转运和处置,设置一般固废暂存区和危险固废贮存间。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必须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中的规定。危险废物贮存间密闭建设,设立围堰,做好“三防”措施,不同种类危险废物应分区存放,配备“双人双锁”,并且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和说明,做好转移联单管理,制度上墙,出入记录全面。实验室危险废物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收集存放于危险固废贮存间,定期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清运处理,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实验室一般固体废物需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处理后可与生活垃圾一同处置或进行回收利用。严格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要求处理。不得乱丢、乱倒、乱堆危险废物,决不允许将危险废物混入一般废物中。
3 明确行政管理部分责任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1 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生态环境、质量技术监督、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强化宣传培训,指导督促产污实验室各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部署具体,措施到位,监管有效[6]。
3.2 明确监管职责分工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加强对各级实验室机构监管和指导,及时将具备处理实验室危险废物资质的单位信息公开并告知同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教育部门,督促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处置单位建立处理台账及管理机制,并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教育部门应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导和督促各实验室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并严格按照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台账,如实记录其实验室废弃物的产生、贮存及处置情况。
3.3 加强对各级实验室监督管理
地方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对本辖区实验室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纳入日常“三同时”和“双随机”监管名录,严格落实危险废物污染监控与处置制度、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制度等,确保废气和废水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合理妥善处置,从而减少实验室排污对环境和公众安全的影响。对未编制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书)的单位,强烈要求完善环手续,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已经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书)的单位,未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书)要求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未达到要求或者建设不规范的、未建立台账或记录不规范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的,非法转移或处置的,要督促实验室主体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对实验室污染防治措施不得力,造成污染的,根据情节轻重,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对实验室主体责任单位进行处理并通报,违反法律、法规的,依法给予处罚,并追究有关当事人法律责任。涉嫌环境违法犯罪的问题,应及时移交公安机关。
4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其他要求
实验室不得擅自停运、拆除或者闲置实验室污染防治设施。如果出现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设施故障需要检修的,应该停止实验室一切活动,待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后,实验室方可投入运行。建立实验室废气和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台账。实验室需建立产污管理台账,如实记录开展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原料、种类、数量以及产生废弃物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处置等。
各级实验室机构应该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等要求,制定实验室突发环境污染应急预案、风险评估报告和应急资源调查报告,按要求开展应急演练,根据演练暴露的问题结合实际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
实验室如果发生突发污染物泄漏事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应急措施,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等级,及时向地方所属政府、应急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等单位报告,并同时向周边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要求,设专(兼)职人员负责实验室环境管理,并配备专(兼)职废气、废水处理设施和危险废物暂存相关负责人员,该人员熟悉实验室废气治理设施工艺和实验室废水处理设施工艺,熟悉危险废物处理相关规定。
5 结语
实验室的污染不可忽视,各实验室监督管理机构、实验室责任主体本身应高度重视自身的环境污染问题,强化“三废”治理,确保实验室污染物达标排放,减少实验室开展化验分析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