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主要实践及其历史价值
2021-11-28韩继伟
魏 辉,韩继伟
(1.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2.华北理工大学 学生处,河北 唐山 063210)
十九大指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62)这既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方向指引, 也是对传承发扬群众路线这一党的优良作风的政治要求。 自党诞生以来, 正是由于党将自身的根基力量定位在了人民之中,才拥有了极大的号召力与组织力,从而推进了党的建设和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回溯过往,在1948 年后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城乡民众,了解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使广大城乡民众在情感态度上对党产生了亲切感和依赖感, 在政治心理上产生了信任感和认同感,进而积极支持并投身到党的革命事业中,极大加速了革命胜利进程。 通过梳理党在该时期的政策实践,提炼党“为家家户户排忧解难”的优良传统,不仅能为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密切党群关系提供有益的历史镜鉴, 也可以为党在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强大助力。
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密切党群关系的逻辑理路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思想的内在规定
密切的党群关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实践旨归, 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根本立场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解放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是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建立伊始就打上了人民性的真理烙印,《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39)。 因此人民立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品格, 也是其最崇高的政治追求;另一方面,“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这一群众观点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是超越政党国别,穿越浩瀚时空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正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实现人民的利益的重要举措, 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根本政治立场的直接体现。
(二)早期中国革命密切党群关系实践的经验总结
在党的历史上,特别是延安时期,党在推进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积累了诸多经验。延安时期,党树立了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 边区党和政府的工作主要围绕着抗战救国和改善民生加以开展, 努力维护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 制定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和政策,如实行抗战的土地政策,既维护了地主、资本家等阶层的利益也减轻了人民负担, 在具体实践中真正起到了支援抗战和改善边区人民生活的作用;密切党群关系,以毛泽东、张闻天等为首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身体力行地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的意见,及时回应人民的各种诉求; 建立了一整套亲民爱民的宣传话语体系,在延安时期,党不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也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境界,通过戏剧、电影、广播和报刊等媒体以贴近群众生活的形式向人民群众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党的政治主张, 既创造了一系列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形式, 也实现了党亲民爱民的宣传目标。
(三)革命形势变化及党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
新中国成立前夕, 党所面临的革命形势和自身发展状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导致了党群关系建设实践的深刻转变。从革命形势看,党的政治角色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要立即开始着手建设事业”,并且要“城乡必须兼顾”,“在领导城市工作时,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共产党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3](810-811),这就需要党更加密切同城乡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斗争,以此实现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革命力量的目标, 在党的领导下巩固扩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从党的发展状况看,抗日战争胜利以来,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得到相当发展,经过革命战争的残酷锻炼, 党的组织状况总体处于良好态势,但随着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深入推进,部分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暴露出了思想、组织和作风不纯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脱离人民群众、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这就对党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四)成熟而稳定的主客观条件
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经过延安整风,党系统地纠正了“左”和右的错误,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现了党高度的团结、统一。 作为“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4](80)的毛泽东思想在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有了成熟而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思想理论体系, 这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引。 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随着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党的组织也日益发展壮大,到1948 年前后,党在全国已有近三百万名党员,通过一系列整顿,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意志,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也得以全面提高。这为党密切党群关系奠定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在革命形势发展方面,人民武装力量逐渐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并支援前线,仅一年时间,解放区的面积就已从一百万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二百三十万平方公里,并且掌握了近五百座城市,人口也增加到了一亿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十[5](734)。 此外,通过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党使得亿万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提高了党的威望。
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举措
(一)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见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 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1](61)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求并提醒党员干部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习气, 铭记作为人民公仆,必须敬畏人民,与民同心。随着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一些党员干部滋长了骄傲情绪,在处理党群关系时出现了一些作风问题。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8 年6 月26 日,毛泽东在批示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执行中央土改与整党指示的初步意见》时指出,“党开展工作要于秋冬季农闲时节, 以尽量减少对农民劳作的耽误”[6](319)。1949 年1 月22 日,为了争取民主人士参与到新中国的事业建设中,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对待民主人士的指示》, 要求党员干部对待民主人士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及疾病,主动地向民主人士进行教育宣传,又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7](79)。 1949 年2 月20 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开滦煤矿管理问题的指示》中也指出,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必须切实而充分地和职工商量, 取得绝大多数职工充分谅解后, 才能实行,否则我们就要脱离工人群众”[7](152)。
(二)关怀人民群众生活,重视干群之间互动
新中国成立前夕, 面对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党中央就党员干部进入城市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科学谋划。 1949 年3 月5 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党要“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7](205)。 民主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得到了极大发展,1949 年4月1 日,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组织女干部深入工厂和农村,为广大劳动妇女及儿童服务,以达到沟通并促进城乡文化的发展。 ”[7](242)此外, 党员干部密切党群关系还突出的体现在了与人民群众的有效互动上。1949 年6 月30 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党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7](513)。 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1949 年8 月13 日,毛泽东在出席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时强调要加强政府与人民的联系,会上,毛泽东还取出一封随身带来的未署名的市民来信(向他反映物价高涨、捐税多和失业多等问题)当即交代表会议处理。1949 年5 月7 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 要学习毛泽东所提倡的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时刻牢记不能脱离群众,因为“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 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 是跟中国的大地、 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7](386)。
(三)礼貌对待人民群众,杜绝党员干部特殊待遇
“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 赞成不赞成、 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8](24)。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解放军胜利进驻大中城市,如何保障城市群众生活不受影响,成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首要职责。 1949 年5 月3 日,中央军委在致总前委的电文中要求, 部队战士尤其是党员干部在城市中看戏、看电影、洗澡、坐电车、坐公共汽车等必须和各界人民同样买票,不许搞特殊,且对群众态度须好,不可蛮横无礼貌。 此外,中央军委在5月6 日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城市驻军不许住民房的规定》,明确要求在城市解放初期,卫戍部队应适当分散在市内驻扎,并不得借住或租住民房,同时要做到买卖公平的守则。同年5 月16 日,中央军委在《关于入城部队必须遵守的纪律的规定》中亦要求,“军人进入公共场所对待群众态度要好, 须照章买票付钱,要谢绝人民的慰劳,军队驻扎不得引起城市居民的不便和不利,且要爱护公共设施”[7](404)。 以上这些亲民爱民举措无疑与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接管城市的贪腐之风形成了强烈对比, 使党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拥护, 也使广大党员干部获得了劳苦大众的赞誉和认可, 进而提升了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稳固的战略总后方。
(四)保护人民群众财产,严肃党的政治纪律
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同时, 也十分注意保护群众财产,始终保持了优良的军队作风与严格的军队纪律。1948 年12 月17 日,毛泽东在一封电文中要求部队作战时要注意保护工业,保持一切原封不动,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1948 年12 月21 日,他还在一则通令嘉奖中,表扬了东北野战军第48 军第143 师在作战中良好地遵守了保护群众财产的纪律。 同年12 月27 日,毛泽东在一封关于南方游击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电文中要求, 部队党员干部要深入地发展群众工作,在部队内外建立群众性的党的组织,严防部队中脱离群众工作单纯注重军事观点。 1949 年,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在1949 年1 月6 日的一封电报中要求部队在战斗中要注意保护学校,减少对于学校的破坏程度。1949 年3 月21 日, 党中央做出了关于新区筹粮的规定,要求党员干部要分散进行粮食征借工作,应做到爱护人民的财富。 同年4 月2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颁发,规定“保护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改善人民生活、不妄取民间一针一线等约法八章”[7](325-327)。以上这些严明而又亲民的人民军队的纪律使得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无不得到各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拥护。
(五)培养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9](5)。 首先,树立党员干部的为民形象,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新中国成立前夕, 党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实现耕者有其田,在城市中恢复工业生产,解决就业问题,并对“工厂职工、公教人员和城市贫民发放生活维持费、救济费以应急”等则是直接体现。 其次,树立党员干部的务实形象,即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体现出“一种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形象”[10](13)。解放战争时期,党以“开门整党”的方式,基本纠正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不切实际的工作作风,促使各级党员干部在解决各种问题时注意从实际出发, 避免脱离实际的各种错误。再次,树立党员干部的清廉形象,要求党员干部廉洁奉公,淡泊名利。 随着新解放区陆续建立, 部分党员干部中滋生了贪污腐化的现象,党及时发现并解决了这一问题。 1946 年东北局在《共产党对于东北时局的具体主张》中明确规定,在东北应该树立廉洁政治, 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 1948 年作为中央人民政府雏形的华北人民政府也发出了《关于反贪污浪费的指示》,“要求所属各级党委在整编队伍、审查干部思想时尤其在检讨财经工作时, 必须动员干部对各种贪污现象进行斗争”[11](90)。 以上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基本上能做到奉公守法、廉洁从政,为密切党群关系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密切党群关系的历史价值
(一)使中共赢得了民心汇聚了社会各界力量
一方面,中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是真正得到了民心。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最强大及最为持久的力量。 在人民解放战争中, 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新解放区的人民群众, 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和国民党统治下的旧政权之根本区别, 认识到了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民意并维护人民利益的党,只有共产党的党员干部才是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公务人员,而不是高高在上、欺压百姓的官老爷。 因此,人民群众才会积极响应党的动员与号召,以巨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全力支援解放战争。 另一方面,党真正实现了“引天下英才而聚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各民主党派和众多无党派民主人士自觉放弃了对国民党的政治幻想, 转而主动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并接受其领导, 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遗余力地做了大量工作, 使得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政治上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这些无不是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活动使然, 正如民盟中央主席张澜所言:“共产党真是大公无私,为国为民! ”
(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
从政治民主化视角看,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也是推进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也涵养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党员干部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充分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了清正为民。在政权性质方面,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与国民党治御下的腐朽政权有着本质的不同,从毛泽东1945 年4 月在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可见一斑,国民党“利用抗战发国难财,官吏即商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这是国民党区域的特色之一”[12](1048),而他们所指的国家“就是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封建法西斯的独裁国家”[12](1046)。 此外,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 这一时期密切的党群关系也提升了党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正向激励了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投身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热情, 营造了新中国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政治面貌。
(三)为中共在全面执政条件下的密切党群关系实践提供了重要引领和历史参照
首先, 中共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对增强党在全国执政的合法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选举制下政党“亲民”承诺是一种为了取得执政地位而进行的“政治作秀”或“政治游戏”,而中共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则是由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绝非政治投机和政治作秀。无论是处于革命党地位抑或即将成为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工作最终都需要人民检验,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 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才能使党合理合法地取得执政地位。其次,通过党员干部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 造就了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骨干队伍。 这支队伍作为党全面执政前夕党树立密切党群关系的主体力量,在各自岗位上一心为民、敢于担当、廉洁奉公,既为党密切党群关系做出了历史贡献,也成为了党开启执政队伍培养的良好开端,为党全面执政下国家公务人员队伍建设树立了标杆。最后,在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中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制度建设, 为党全面执政条件下的作风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整风运动中, 中央根据执政党地位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制定了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 其中就明确指出“一切党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公共的利益,即党的利益,摆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一切党员都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 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很好的关系”[13](63),再比如当前中央所出台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反“四风”等,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 就直接吸纳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密切党群关系实践的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