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一个思路提高教师微课视频的制作水平
——浅谈分镜头脚本设计在微课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2021-11-28陆鹰豪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景别脚本微课

陆鹰豪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自从互联网在大众生活中广泛普及以来,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容量和更新速度,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随着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互联网早已脱胎换骨成为主宰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微博、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到近两年迅速蹿红的网络直播,它们集体宣告了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时间各大网络平台涌入了大量的网络视频作品,内容之丰富,定位之精准,从侧面展示了人们无穷的创意与创新。现如今,如果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知识或者无从下手的工作,只要打开视频类网站搜索,几乎都能找到手把手教你的视频。与此同时作为教育事业主体的各大高校以及中小学也不愿错过这个时代所赋予的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的重大契机。纷纷参与到网络时代中来,由此“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诞生了。

一、微课的发展与现状

人们已经习惯于互联网的高效快捷,生活节奏也呈越来越快的趋势。人们的学习时间逐渐在往碎片化的方向发展。将知识精准的打碎,利用不连贯的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教授给对方就是微课诞生的意义。所以微课应该有短、少、广、这三个必要的特点。

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 分钟。

少:所讲知识点少,但是需要精确到位,一堂微课解决一个问题。

广:传播渠道广,需要在网络各大平台发布,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可以随时观看。

但当我们在各大视频网站观看微课视频的时候,会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播放量上万甚至点击率超过百万的微课视频往往不是由高校教师或者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发布的。而大部分真正由各大院校教师发布的微课视频播放量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边倒的形式呢?是高校专任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如网络主播?还是网络主播比专任教师更加懂得教学呢?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笔者认为这涉及到对微课本身的认知角度问题。微课对于网络主播而言,是一档视频类节目。对于节目而言,选择的知识点往往是比较日常,偏向生活的内容。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为主,加之其节目的定位,往往在拍摄环境,画面引导性,以及内容中的趣味性都有着更加灵活和优秀的表现。观众往往在笑声中愉快的完成学习的过程。而在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潜意识中,微课是课堂的另一种形式,是正式课堂的补充。课堂是严肃的,所讲授的知识是严谨的,知识结构必须清晰。所以微课制作仅仅是减少了知识点的数量,将一趟完整的课堂授课切割成若干个小视频。在画面、声音、授课形式上却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笔者将这类微课的形式基本概括成为主持人式讲解加PPT 录屏播放。很显然这样的视频形式是不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抓住人们眼球的,也许不超过十秒就会从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的屏幕上被划走。总结下来,各类学校教师制作的微课注重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却没有很好的将课堂教学设计与视频的呈现方式融合。也就是没有把好的教学设计变成好的剧本。

二、分镜头脚本设计的含义与作用

分镜头脚本设计是影视剧拍摄之前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拍摄前期的重点工作。分镜头脚本设计将影视剧本进行画面的逐一实现,使其由一部文学作品转变成一部可拍摄的影视作品,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分镜头脚本中最基本的单位是镜头。镜头将文学故事中的内容按照剧情发展的逻辑顺序逐一变成可见的画面。而每一个镜头中又包含着镜号、时间、景别、镜头运动方式、声音等重要信息。经过分镜头脚本处理过后再进行拍摄,我们可以优化时间安排,人员配置,可以不按照镜头的实际播放顺序拍摄,提高制作效率。待拍摄完毕后,再按照分镜头脚本设计制定的顺序将镜头组合在一起,最终完成影片。所以分镜头脚本设计是贯穿于整个影片拍摄之中的。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灵魂般的存在意义。微课也是影视作品的一种形式,如果微课的制作中在前期有了分镜头脚本设计的加持,一定会有更加清晰的结构和更具感染力的镜头表达。

三、分镜头脚本在微课制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混合式课堂、个性化课堂、翻转课堂、等概念层出不穷。微课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视频录制和教学现场直播的模式。并且收到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推动,微课也由原来的“单个教师”参与变成如今的团队式开发。所以制作出能够快速抓住观众学习兴趣的微课视频越来越显得迫切。但是由于教师的专业特点,微课制作与开发过程中重点还是放在了对教学的设计和知识点分析中。导致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没有办法生动有趣的表现出来。问题根本就在于好的教学设计没有转变成一个优秀的分镜头脚本设计。

(一)优秀的分镜头脚本设计对于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分景头脚本设计中对镜头的景别有着明确的区分。从大到小可以区别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样五个景别。在对应的景别中所表现的画面范围也是有着明确的界限。例如:

远景:显示宽广的画面,空间感强烈,给人沉稳大气的感觉,同时又不拘小节,对于具体的细节内容不善于表现。

全景:显示所拍摄物体或人物的全部形象,具有一定空间感,可以明确的交代镜头所拍摄的具体位置和其中人物的位置关系。对于人物之间所交谈的内容不能很生动的表现。

中景:显示所拍摄物体或者人物的局部形象,如窗户、大门或者人物的半身范围。无法准确的表现环境空间感,却可以很好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适用于角色对话的镜头。

近景:用来表现事物和人物的具体部分和表情,重点表现事物的重要性和人物说话时的情绪。无法表现空间感。

特写:对事物进行最夸张的描写,起强调重点的作用,用在人物上时,往往是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具体表现。

从以上五种景别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镜头内容采用相对应的景别来表现,可以使影片的内容得以精确的表达,甚至能够得到精彩效果。如果将微课的课程设计,融入到景别中去,将课程内容的重点部分合理的使用全景、中景、近景来进行逐步的连接,可以使画面达到层层深入目的,使用特写强调出学习过程的难点,并且最后利用远景的镜头将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整体概括,又有了一览众山小,豁然开朗的感觉。利用反向思维,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提前将景别的概念融入,可以在另一种思维下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从而也提高了微课制作水品。

(二)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将微课视频内容的时间分配合理化,使微课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紧紧围绕重点解决难点

微课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10 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的时间比例,本身就是一件比较难以取舍的矛盾体。而通过结合分镜头脚本设计的方法,就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分配时间的参考。上面笔者讲到镜头有景别之分,可以利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特点来安排教学设计内容。同样,镜头还有持续时间之分,不同景别的镜头有着不同的持续时间。例如:

全景:由于显示面积较大,内容较多,画面本身就有一种缓慢的感觉,所以镜头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不会超过10 秒。

全景:因为是交代人物与环境的位置关系,所以在镜头持续时间上也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10 秒。

中景:多用于表现人物的对话,重点表现对话的内容,所以中景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具体从几秒到几十秒不等。以人物将事件交代清楚为准。

近景和特写:这两个景别在用途上类似,由于主要是表现画外的内容,所以镜头的持续时间也可相对较长,通常在15 秒内。

利用景别的时间限制作为参考,在规划教学设计时,可将完整的内容通过不同景别不同的时长进行编排,这样就避免了平铺直叙,给观众带来跌宕起伏的代入感。有助于对教学重点的阐述和难点的解决,也有助于对微课课堂节奏的控制。使微课重点明确,生动且目的性强。

(三)帮助学科组快速的建立微课资源库,大大提高制作效率

微课受到时间短,知识点少的限制。通常都是由一到两位教师进行制作,制作周期长,数量少,学科知识不能全覆盖。但是近年来,受到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成为一种新模式。可无论是网络通信质量因素和学生自觉性的因素都决定了网络直播教学比不上传统课堂教学效果。这时,如有一整套完整学科的微课视频,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学习甚至预习新课。然而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合分镜头脚本设计的特点,就可以将难度降到最低,将实现的可能性最大化。分镜头脚本设计不仅仅对微课本身的内容制作有着指导作用。它同时对整个制作进度都有着统筹规划的能力。在分镜头脚本设计好之后,可以对所有工作进行分组安排,使其同时进行。最后将分开拍摄好的镜头按照分镜头脚本设定的镜头顺序进行统一的非线性编辑,最终完成成片。并且同一学科的教学特点类似,在分镜头脚本的设计调整出最优方案后,其它章节的内容也可以以此为模板,如法炮制。几组教师可以明确分工,同时制作。为快速建立微课资源库起到了指导作用,大大提高微课制作效率。

总结

微课最终还是以影片的形式进行呈现和发布。所以微课制作不仅仅是教学设计的体现,它的创作和制作过程更类似一部影片制作的再现。生动、活泼、幽默的表演因素和层层深入的镜头语言更是提高微课授课质量的重要手段,并将受到观众的喜闻乐见。在信息化教学形式不断丰富的今天,如何提高新媒体教学,新课堂形式的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们无尽的追求。在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创新课堂结构的时候,不妨换一个思路,掌握基础的镜头知识和镜头编排的能力,将微课中的教学设计融入分镜头脚本设计,通过有节奏的镜头变化,引领观众进入自己的课堂。有助于提高微课堂的节目性。让微课不在沦为形式,成为真正能够一集一集看下去的连续剧。

猜你喜欢

景别脚本微课
酒驾
安奇奇与小cool 龙(第二回)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数据库系统shell脚本应用
快乐假期
精神的自由,人性的桎梏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动画艺术创作中视听语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