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在秦腔舞台表演中的应用
2021-11-28周院昌
周院昌
(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甘肃 定西 743000)
一、秦腔舞台表演概述
秦腔是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华北的晋南、内蒙古的一种地方戏曲。秦腔以陕西方言为其标准语言,语言坚硬、铿锵有节奏,音节短促,有高亢的尾音,以“吼”的方式演唱出来。秦腔是中国戏剧的鼻祖,是中国戏剧的起源,是因为从西周到唐末,关中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腔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诗经秦风》《诗经周颂》及《大雅》《小雅》中许多篇章,都是早期的秦声歌谣或宗教歌舞戏。秦汉时期,倡优从事百戏演出,产生了最初的百戏形态,汉朝的《东海黄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戏曲。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艺,喜欢戏剧,在梨园(在今西郊大白杨)教宫廷乐工演奏秦声戏剧,唐梨园是中国第一个戏曲学校。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国第一任戏曲学院院长。唐梨园促进了秦声戏曲向专业艺术门类发展。唐代后期,社会动乱,梨园乐工流落全国各地,有一首诗叫《江南逢李龟年》,李龟年就是一个梨园乐工。梨园乐工把秦声秦韵带到全国各地,与当地的地方音乐融合,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剧种。秦腔西路入川,形成川剧,东路到山西,形成晋剧;到河南,形成豫剧;到河北,形成河北梆子;到荆襄,形成汉调桄桄,对后来京剧的形成也有影响。所以说,秦腔是梆子戏的鼻祖。
唐梨园到现代意义上的秦腔,经历了唐宋大曲、元杂剧、明清传奇几个阶段,到清乾隆年间已趋完善。乾隆年间,四川省金堂县秦腔旦角(男性)演员魏长生把秦腔推向了一个高峰,他带领秦腔戏班进京演出,演红了八大胡同和各王宫贵胄的府邸,又到江南巡演,把秦腔推向了全国。魏长生时旦角改包头为梳流水头,插鬓花,净角插鬓毛,演出化妆日趋完善,现代意义上的秦腔基本形成。秦腔从古代就吸收西域龟兹音乐,其音乐特点是“5”的音群,就是音乐曲谱中“5”特别多,分为欢音“365”的音群,和苦音“475”的音群。秦腔曲谱的《柳青娘》是埋葬老人时悼念性的曲子,民间把民间社团演奏秦腔叫“吹龟兹”。秦腔又称板腔式,用各种板腔起领各种唱腔,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秦腔“声震林梢,响遏行云”。秦腔打节奏用枣木梆子,所以秦腔叫“梆子戏”。
秦腔的演员行当有:生,小生、须生、老生、红生,按动作幅度分文生、武生;旦,小旦(包括闺门旦)、花旦(彩旦)、正旦(青衣旦)、老旦,按动作幅度分出武旦(刀马旦):净,大净(大花脸)、毛净(二花脸);丑,文丑(方巾丑)、武丑。秦腔行当的词都是反义词,旦,是太阳,在传统文学中是象征男性的,却表示女性;生,指生育,这个权利是属于女性的,却表示男性;净,是干净,却把花脸叫净;丑,是丑陋,秦腔却把表演美好人性的角色叫丑。秦腔除中路秦腔(长安秦腔)为正统的“大秦正声”外,还包括流行于秦地的眉胡、碗碗腔(华剧)、同州梆子、富平阿宫、甘肃陇剧、商洛花鼓、二黄、陕南汉剧。秦腔的发展有个由民间庙会向专业剧团发展的过程。据《蓝田文史资料汇编》介绍,蓝田皇甫川肖家坡清朝中期有个专业戏班“骆家班”,民国初期有个专业戏班“张家班”,民国中期有个专业戏班“集英社”,民国末期有个专业戏班“宣化社”,因此地方志称肖家坡为“蓝田县的秦腔名村”。据汤峪镇石门村许多专业演员讲,他们就学于渭北蒲城县的党家戏班,党家戏班是民国时期关中著名的秦腔社团,许多著名演员都是党家戏班的学员,包括秦腔著名演员任哲中,他与石门焦定国、杨富学、杨义中、杨文华,鹿塬东巩村卫智民等都是蒲城党家戏班学员。
秦腔场面包括文场面、武场面,文场面包括板胡、二胡、大提琴、嗡子、打琴;武场面包括打板(扁鼓)、铙钹、钩锣、手锣、梆子。秦腔后勤人员包括大衣箱、小衣箱、头帽箱、管前场。管大衣箱、小衣箱的人,必须是绣花匠,会做戏剧服饰的人,他们必须懂剧情懂那个角色穿什么;管头帽箱的人,必须是头帽匠,懂得那个演员需什么头饰,专业性很强。管前场的人必须熟悉剧情,根据需要,往前场放置或取掉道具。
二、道具在秦腔舞台表演中的应用
(一)兵器
不同的角色,他们手中拿的兵器不同。这些兵器道具既很好地体现了角色身份,又在舞台上帮助演员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刀枪剑戟,拿在演员手里,在漂亮的戏台上表演刀削、剑刺、枪扎、棒扫,每个演员都有精彩的绝活表演。借助这些道具,演员能更好地展现所演人物的神韵、性格与风采。舞台上的兵器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刀、枪、剑、斧、叉、戟、锤、鞭等。这些兵器平常放在长两米高五十厘米的箱子里,这个箱子称为把子箱。把子箱由专人管理,负责把子的购置、维修、管理、保存。做这样工作的人又叫捡场人,他要对所演的戏的故事、场次、人物非常熟悉,等到正式演出的时候,根据演出需要,将所需把子从箱子里拿出来,放在一处,以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使用。
(二)一桌二椅
生活中,有各种具体环境。体现角色所处的环境这就需要有舞台道具来支撑和体现。戏曲艺人主要选择用桌椅来展现。桌椅是各种室内环境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通过桌椅不同的组合摆设,更换不同色彩的桌围椅披来装扮出不同的室内环境。运用一桌二椅,使得演员演出有了活动的支点,同时舞台显得干净阔朗,给演员留下更多的表演空间。这就是戏曲舞台上环境再现以一当十的特色。舞台简单不堆积,显得空灵、大气、雅致,显示出戏曲艺人的匠心,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人欣赏戏曲的审美标准。戏曲舞台上,桌椅是用木头做成的,与现实生活中的桌椅大致一样,而遮住桌椅的外套,叫桌围椅披。一般剧团有十几套桌围椅披。根据演员所演人物身份的不同,所在场景环境的不同,给桌椅更换与之相适应的桌围椅披。比如皇宫中的桌围椅披,用黄色,绣着龙凤等图案,富丽堂皇,渲染点缀着宫廷环境与氛围;比如贫寒之家的桌围椅披,就很简单素淡,只是周边有一点花边作为装饰,再无别的图案,体现贫寒之家的环境。庆寿或喜事的场合用红色的桌围椅披。如果是灵堂,用白色的桌围。
(三)旗
旗有很多种,仪仗队有门枪旗,出征战斗有飞虎旗,主将出场有姓字旗,传令有令旗,报告军情有报子旗,还有水旗、风旗、车旗等等。帐子也叫布帐,有多种用途。可作军营大帐、房间床帐、迎亲花轿等。如表演夫妻入洞房,用帐子来表现洞房的床;若是表演元帅坐在军帐中办公,就用帐子来表示元帅的军帐。
三、相关思考及分析
秦腔的传统节目有:《封神》《卧薪尝胆》《赵氏孤儿》《闯宫抱斗》《长坂坡》《葫芦峪》《火烧连营》《下河东》《状元媒》《回荆州》《破宁国》《忠义侠》《五典坡》《三娘教子》《三滴血》《火焰驹》《锁麟囊》《铡美案》《八件衣》《法门寺》《游龟山》《海瑞驯虎》等本戏。秦腔传统折子戏有《杀庙》《藏舟》《打砂锅》《柜中缘》《黄鹤楼》《失街亭》《诸葛祭灯》《赶驾》《别窑》《探窑》《三回头》《杀仇》《反西凉》《荒郊义救》《悔路》《逃国》《赶坡》《杀驿》《生死牌》《拾黄金》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剧社创作秦腔现代剧《血泪仇》,开秦腔演现代戏的先河,以后秦腔现代剧不断涌现,解放后创作演出了秦腔现代剧《洪湖赤卫队》《杜鹃山》《西安事变》《二虎守长安》等;眉胡剧创作演出了《梁秋燕》《杏花村》《迟开的玫瑰》等;商洛花鼓创作演出了《屠夫状元》《六斤县长》等。秦腔园地百花盛开,姹紫嫣红。
在我国数量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中,秦腔的历史地位至高无上。秦腔还孕育了晋剧、豫剧、陇剧、河南梆子以及河北梆子等不少地方剧种,说它是中国戏曲的鼻祖,一点也不为过。同其他事物一样,秦腔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并非顺风顺水,一路走红,而是有起有伏,经历着曲折与艰辛。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20 多年间,受市场经济和新兴媒体迅猛崛起的双重冲击,秦腔艺术呈现出一种不景气的局面,甚至跌入了低谷,专业队伍与演员的境况实在令人担忧,秦腔作为文化事业的前景变得暗淡起来。工业的发展,农业的衰落,使得很多农业时代的艺术文化也走向寂然。戏曲也是如此。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很少有人去看戏了,戏曲面临传承危机,因而在不断创新,却又在创新与传承之间难以实现平衡。对于当下城市生活中的人而言,秦腔更多是满足他们的文化追求。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戏曲并非失去了根本无所适从,这是一个经济时代,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也是前所未有的。树立文化自信正是要仔细解读传统文化。文化消费有一种追求文化本真的趋势,就是要看到一个文化事项其本身原貌,而非加工出的市场化的文化产品。现代化这么多年,追求自由、平等、个体化、市场化、制度化,伦理纲常的道德秩序被遗弃。然而传统戏曲,其简单的剧情、精湛的表演、恩怨分明的角色及其影射的朴素价值观,都是我们的文化财富,是不会凋落的艺术瑰宝。
近几年来,文化多元化,网络媒体发展,秦腔同其他剧种一样,观众群受到争夺,一些青年人对秦腔淡漠。加之秦腔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失误,例如,在秦腔对白、唱腔中夹杂普通话,是一些唱段、对白失去了原汁原味,引起了一些传统观众的反感。秦腔要发展,就要保持原汁原味,不要夹杂普通话。要知道,古长安话,是中国古代国语的活化石,秦腔届有责任保护这一国宝,不要追求普通话,丢失了秦腔观众。长安方言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话,诗经、汉赋、唐诗都是用古长安话押韵、合辙的。小学、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普及普通话;地方戏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存方言。一个地方戏曲如果失去了方言,它还有存在价值吗?本文认为秦腔要振兴,就要老腔老调,不要用普通话唱秦腔。
四、小结
秦腔丰富多彩的唱腔,变化无穷的韵味、繁杂的表演程式、数量可观的2748 个传统剧目,以及它兼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造型、表演等艺术门类,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国务院已将其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秦腔的传承和发扬,无论是对于酷爱秦腔的西部人,还是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