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2021-11-28聂淼森
聂淼森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
对于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言,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而想要更好地实现我国民族昌盛的百年大计,最为重要的保障就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保证大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处于高校教育阶段的学生,通常很少有时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学生的体能水平逐渐降低,当前逐渐呈现出了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常态[1],因此,高校应当将目光放在体能训练智商,而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第一件事情就要对体能训练引起必要的重视,并且还要深刻意识到此项训练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将体能训练有效落实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逐步提升。
一、认识体能
在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所追求的体质是指身体质量,也就是人体的健康状况,是人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具体分析就是,这种能力是基于遗传性、获得性之上所展现出的外在的稳定特征,包括了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等。在人们体质形成过程中,遗传是重要的基础,并且也为人们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由于受到社会、自然等内外多方面环境因素的约束,在人们体质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竞争压力正呈现出日益增加的状态,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中生的心理变化,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引入体能训练活动,可以对学生的理念予以有效引导的,逐渐构建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品德教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有益于增强大学生体质
通常情况下,体能训练涵盖诸多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速度;二是柔韧性;三是耐力等,在大学生参与各项体育锻炼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具有良好的体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借助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大学生对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予以更加快速地掌握,旨在促使他们可以养成勤于锻炼的好习惯。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在体能训练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跑步训练,或者部分教师会利用课下有限的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身体素质练习,比如组织开展蛙跳、引体向上等传统体能训练活动。在这种体能训练模式下,体能训练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强制性,大学生在实际参与体能训练过程中往往缺乏较高的积极性,并且部分学生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难以将体能训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取得的体能训练效果并不理想。
(二)对体能训练活动缺乏高度重视
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对体能训练活动缺乏重视的问题,这种情况造成了大部分大学生都不具备较高的体能素质,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方面综合素质较低[2],在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中主要强调传授各种运动技能,而针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却没有予以充分重视,在教学方法方面也缺乏多样性,难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目标难以得到有效实现。
(三)缺乏明确的体能训练目标
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针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活动,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大部分高校中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都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定,从而造成在实际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体能训练过程中体现出较为严重的随意性,针对体能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难以予以有效保证。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通过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加以分析后,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他们在体育基础、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实际开展体能训练过程中,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等方面也需要有所差异,这就要求在实际对体能训练进行设计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充分考虑,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大学生进行分组,将水平一致的学生划分到同一个体能训练小组中,并针对不同训练小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在开展各项体能训练活动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举例来讲,在实际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大学生的体育基础当作参考标准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在全面了解具体状况的基础上把不同身体素质水平的学生划分到以下几个小组中:一是体能训练小组;二是培优训练小组,将各个小组学生所具备的身体素质水平作为依据,在训练方法、训练内容等方面予以针对性制定,提升体能训练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在实际体能训练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身体素质基础上得到提升,并且让学生在体能训练活动中感受到成就感,对学生的体育训练信心进行培养,在体能训练活动中将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出来,在体能训练活动中将一人为本的训练理念体现出来。
(二)提高体能训练的新颖性
对传统体能训练内容进行分析后可知,跑步、蛙跳等是训练次数较为的几项内容。这种方式过于生硬,在实际训练活动中难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长此以往下去就会让他们产生乏味的心理,更别说提高训练效果了。这对这一问题,针对以往体能训练方法教师应予以积极创新,在实际体能训练教学中积极应用那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训练方式,旨在促进大学生训练热情的提升,从而持续强化体能训练的有效性。
(三)构建科学的体能发展评价体系
针对大学生实施的体能评价工作,这一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并且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身体素质、心理发展等方面因素。因此,在对大学生体能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评价过程也应该是动态性的[3]。处于高校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在体能素质方面所具有的发展空间较大,在针对大学生体能进行实际评价过程中,应对学生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予以充分考虑,对大学生在身体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予以重视,对阶段性评价、跟踪评价等方面予以结合综合采用。在阶段性评价工作中,这一过程是静态性的,主要是针对各个阶段中大学生所能达到的体能水平,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这种评价方式也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在跟踪评价工作中,这一评价过程也具有动态性特点,针对大学生的实际体能状况可以予以直观体现,通过融合多种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大学生的体能状况。
(四)重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在当前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大学生体能提升而言,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当前在体育场设施方面存在不足,在各个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工作中,应当做到物尽其用,即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场地以及设施,旨在从整体上提升其利用率,并且还要在全面了解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旨在为学生的训练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其次,需要对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予以积极转变,并在经济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对相关建设工作予以合理规划。
(五)课内外相结合
在各个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对课外体育活动予以积极开展,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丰富多彩的项目,基于场地设施匮乏的状态下,尽可能开展那些对场地、设施要求低的活动。同时还要将体育训练重点充分展示出来,持续完善与优化体育活动内容,并将提升大学生体能素质作为主要训练目标。处于高校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在正式步入社会之前通常非常愿意主动参与那些有意义的活动,在高校校园中俱乐部作为一种体育组织,在体育俱乐部方面各个高校应该加强重视,引入各种体育项目,由体育俱乐部负责指导学生有关业务,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引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旨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显然这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六)将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加以提升
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来讲,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体能训练当中主要扮演着以下两种[4]角色:一种是组织者;另一种是引导者,实际体能训练效果会直接受到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因此,如果想要实现高校体能训练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在责任感方面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一定要求,要对自身的学习意识予以提升,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对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予以不断丰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入新颖的体能训练理念,对训练强度予以适当控制,并实施有效监督和科学计划,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效果的提升。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当对以下几点做到心中有数:一是运动生理学知识;二是运动心理学知识等,并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不动摇,旨在令体能训练的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而随着当前素质教育逐渐推行,在各阶段教育工作中逐渐对体育教学予以了高度重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同样如此,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证其顺利进行学习、工作、生活重要前提,而在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体能。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