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社会建设下区域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2021-11-28闫广宏
闫广宏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水政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水型社会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人们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国内研究现状
将公共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认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当,有可能转化为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把公共资源的分配完全交由市场处理,其外部性则会导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因此政府应该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是下游用水量的无限度的增长,致使水资源过量开采;另一方面,下游用水没有对上游水源地提供补偿机制,导致上游失去保护水环境的动力,从源头上进一步减少了水的供应。后者的破坏所造成的危害更高,它有可能导致水源的完全枯竭直至不可再生。这也正是市场外部性的体现。水资源是大自然无偿提供给人类,是人类生息繁衍所必需的条件,因此水资源的使用不能完全处于无干涉的随意状态。市场的外部性只能导致水资源的再生能力不断受到破坏,并进一步危及资源自身的存在。在区域公共管理的视角下构建流域治理的模式认为,一个完善的流域治理模式的构建包含着两个关系的处理:一是流域内主体间关系,即流域管理机构与相关的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与流域内水资源使用者如企业居民之间的关系处理;二是流域内多元利益间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与地方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区域公共管理研究,设计一个良好的模式使其在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并存的情况下处理好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利益。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为设计这一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水资源管理问题
(一)水资源管理相关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对水资源管理相关制度进行了规范,并明确了水资源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但未对水资源产权归属进行合理说明,导致其在水资源产权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利益协调机制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无法对水资源管理相关内容、制度规范以及体制做出针对性的制定。
(二)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率较低
目前,全球的水资源当中淡水属于紧缺资源,人们日常使用的淡水多数来自地下水资源。随着经济生产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急剧增长,水资源储备量逐渐降低,很多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已经呈现出枯竭的趋势。
(三)水资源市场的配置管理缺乏合理性
我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每天消耗的水资源量极大。而且部分民众的节约用水意识不高,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浪费水资源的情况。为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经济生产能够满足需求,国家未明确强调水资源的价值,尤其在价格方面缺乏统一标准,这也是造成人们浪费水资源的原因之一。
(四)水资源管理现状
初步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但各行政区域尚未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湘江流域上下游管理协调性不足。公用事业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城市供水、节水管理;组织城市供水工程的开发、建设;负责城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城市二次供水管理:负责城市供水管理及污水处理工程,并负责城市中心区城区防洪排渍。负责征收自来水费及污水处理费。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和一整套基本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7 部涉及水文、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等地方法规。目前,通过出台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套涉及取水许可、水资源使用、水能资源使用等方面的基本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思想认识问题是导致水资源问题的一个深层次内因。首先,人们在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偏差。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传统自然观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是自然的主宰。它强调人与自然对立,主张在人与自然对立的基础上,通过人对自然的改造确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地位,而认识不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这种自然观的指导下,人们发展了控制自然的技术,它改善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但是,它带来的问题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这种自然观的影响,在处理人与水资源的关系时,人们只注重对水旱灾害的治理,忽视人类自身对水资源的存在和发展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认为水资源是无限的,只注重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忽视对水资源的节约以及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导致了水资源过度开发、浪费、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象。
三、节约型社会建设下水资源管理改进策略
(一)完善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制
当前是能源紧缺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对资源的消耗仍然居高不下,但满足现代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这就需要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开展,强化人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避免浪费,这也是符合节约型社会建设根本核心理念要求的有力举措。通过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在农业、工业、生活方面节水有较大突破,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得到大幅增长,全社会自觉节水的意识基本形成,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得到有效控制。
(二)从技术管理角度合理开发水资源
1.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不断研发新技术。尤其要重视对新技术可行性的实践验证,构建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协同系统,结合水资源管理与环境社会领域的无缝衔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高效共享,提高水资源管理效果。比如进行节水型载体建设。彭阳县以打造节水亮点,全面提升节水型载体建设质量,达到示范带动效应为主的形式,创建节水型学校14 所、小区5 个、企业5 个、公共机构单位52 家、公共机构事业单位14 家,覆盖率分别达到46.7%、71.4%、50%、81.3%、53.8%、命名节水型载体10 个。2.建立宏观与微观指标体系,以满足生产力发展需求为前提,融合先进技术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微观水配额来进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水资源配额指标的合理设定,重视强化各领域节能降耗意识。
(三)采用先进经济管理方式合理配置水资源
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其不断完善与改进。除此之外,要最大程度地发挥经济管理措施的作用,从当前市场上水资源价格角度来讲,水资源仍较为廉价,水资源获取的难度较低,很难真正让人们意识到水资源的紧缺,节约意识较为薄弱,这就需要适当提升和调节水资源价格费用和排污费用,充分体现出水资源稀缺的重要性及危机感。
(四)重视规划的编制和落实
规划是国家法律与地方法规的补充和完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纲要。国内外城市群都需要针对当地水资源条件,进行科学水资源规划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流域层面,太湖流域管理局主要负责太湖流域水资源的规划、配置、管理和调度等全局性工作;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负责长江流域水资源的规划、管理等全局性工作,流域管理机构对流域内的地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业务指导。在各城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当地水资源的管理,其中上海、苏州已经成立了水务局,实现了对辖区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实行了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理,其它城市也有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并努力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加强了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力度。当地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各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管理主体。珠江流域管理机构(珠江水利委员会)是整个珠三角城市群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管理机构,是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的主体,是防洪、抗旱、减灾的总指挥部。
四、发展战略
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成完善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利用体系、优良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先进的管理运行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一)创新水资源管理
一是思维理念新,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治水理念创新水资源管理模式;二是措施新,制度新,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变革与建设不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三是成果新,通过变革创新,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构建“决策科学、制度创新、无缝合作、综合执法、科技兴水、人文水利”的水利管理新体系和核心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标任务的完成,向区域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二)协同发展
一是三市水利协同发展,加快整合区域内各类水资源、工程资源和管理资源,实施各市水务一体化和三市水务一体化,即实施“水务一体化两步走”,第一步:三市各自成立水务局,实施长株潭三个城市水务一体化;第二步,成立长株潭水利发展协调议事机构,实施水务共管。二是水利与相关部门协同发展,三市水利的发展融入建设的一体化总体方略中,建立与相关部门(环保、城建、国土资源、农业等)的合作机制,在信息资源、管理手段、规划建设、技术标准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共享共建,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三是流域管理与三市行政区域管理协同发展。三市同饮一江水,对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上下游经济布局和水利发展的统筹管理,组建流域管理机构,对湘江流域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施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
(三)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包括组建管长株潭城市群节水防污型社会组织领导机构;构建用水全过程的节水防污管理制度体系,从确定合理的需求、水资源的配置管理,到供水、用水过程管理、排水管理。整个管理制度体系通过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单项制度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形成一个覆盖用水全过程、相关多部门及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管理体系;加强节水技术标准管理;发展节水防污型产业,积极推进进行产业升级和清洁生产,通过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节水增产,减少污水排放量等。全局、兼顾各方利益、民主协商的原则,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治理的重大事项沟通、协商和协调,确定公平、有效和持续利用湘江水资源应采取的措施,对区域规划和湘江水资源管理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增强三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水害防治的一体化管理。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理念下,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要加大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以先进的经济管理手段来优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引进先进技术来促进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达到最大化,从而提升水资源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