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日语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2021-11-28刘樱
刘 樱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中日友好邦交后,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愈加频繁。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日语专业或者日语二外课程,通过学习日语语言了解日本文化,以此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独立学院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特殊院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在独立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今天,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日语专业教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聚焦日语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日语教学思路至关重要。
一、独立学院日语教学现状
(一)独立学院日语教学观念较滞后
日语作为一门小语种,在整个独立学院中学生人数及教师人数相对都比较少,专业建设也较边缘化,因此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未能顺应时代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日语专业学生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教学目标,开设课程主要有《基础日语》、《日语视听说》、《日语泛读》、《日语会话》、《日语写作》等,单纯依靠课堂理论教学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缺少实践课程的教学。第二,日语属于小语种,较之英语规模小,学习人数少,受重视程度不够,日语学习资源主要以教科书为主,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无法全面满足学生日语学习需求。第三,因为很多用人单位是根据学生的过级证书来评判学生的日语水平,因此在日语教学中侧重于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时也是以应试为主,学校也是以过级通过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第四,语言类课程教学主要将教学内容和重点放在语言层面,忽略了语言文化等内容的导入,以至于语言类教学格局狭窄,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因此,在常规教学中,高校、教师、学生在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上都较滞后,未能与时代接轨,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
大部分学生初高中都是学习英语,进入大学后,日语学习属于零基础。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和一本、二本的学生有很大不同,他们大多表现为个性突出、思想活跃,但又自觉性差、自制力不强的缺点。[1]很多学生选择日语专业只是因为喜欢日本动漫,在刚开始接触日语时兴趣较浓、信心满满,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日语和英语一样需要背单词、记语法后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独立等特点,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所以枯燥的课堂氛围不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久之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三)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母体学校派出的教师;二是独立学院自聘的教师。[2]相比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及丰富办学经验的其他综合类大学。独立学院因办学时间、办学规模和办学体制等原因,呈现出师资队伍青年化、外籍教师稀缺化、师资力量薄弱化等特点。日语作为小语种,高学历人才较少,多为硕士研究生学历,还有部分教师为本科学历,高职称人数也不多,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因缺乏一定的学术沉淀,导致很多教师缺乏对教学的思考,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日籍教师人数也较少,很多日籍教师在来中国前也不具有教学经验,这也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另外,由于日语教师常年承担着教学任务,所以能够定期出国访学、进修和学习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也较少,对教师自我提升有一定影响。正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完善导致日语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在教学创新方法上少有涉及,进而对日语教学有效性带来阻碍。
二、独立学院日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调整培养模式,转变教学观念
如前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日两国的贸易交流频繁,语言作为沟通交流工具,在合作交流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社会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给高校日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独立学院的日语专业教学应立足于此,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自身条件,及时调整培养模式,找准定位,凸显独立学院办学特色,转变教学观念。在高校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下,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在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日语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社会需要的是以日语为载体,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经贸、管理、财会、旅游、教育教学等相结合而培养的拥有“日语+专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3]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第二,拓展日语教学的视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语言学习时注入文化及历史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突出日语教学的精英化属性。第三,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个性,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不同,应结合学生自身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个性特点,设置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班,对口培养日语翻译等人才;也可以以素养教学为人才培养目标,给学生提供日语理论研究条件,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成才并发挥自身价值。
(二)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灌输式的讲授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体系,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首先,课堂教学应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语言是一门重应用能力的学科,基于日语专业的实践性,单一的课堂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学习单词、语法等基础知识,只有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才能学以致用,加深学习印象。其次,开辟实习基地,搭建实习平台。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通过实习或者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到企业去学习,通过对工作岗位的认识了解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通过切实实践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三)实行分级教学,更新教学方法
高校教育模式应该紧随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来变革,日语教学也不例外。基于日语类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如果单纯采用固定机械的教学方法,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此,高校日语教学改革应聚焦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上。首先,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注重考虑学生在新语言学习中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实行分级教学。学生在开学之初,学校进行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日语摸底考试,根据学生的水平、能力、特点等将学生进行分级,选择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挖掘学生优势。其次,打破传统讲学模式,引入翻转课堂、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穿插情境演,让学生通过演练的方式及时对学习难点进行消化吸收,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下,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日语表达应用能力。
(四)围绕日语教学,加强师资建设
高校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除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特色上进行创新外,补强日语人才培养需求与师资力量薄弱之间的短板也极为重要。如前所述,独立学院在日语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及教师队伍专业化组建上仍有短板。对此,应围绕高校日语教学的教学目标,通过以下几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保证日语教师足够的数量,避免出现一个教师担任几门课程的教学现象,如果一个教师同时担任多门课程教学,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保证足够多的教师队伍是基础。只有在夯实基础后,才能提升教学质量。第二,重视引进及培养日语综合型教师。引进教师时既要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能力还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日语教师更应具备专业的应用技能,符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第三,除了在国内范围内引进教师资源外,可以从国外引进优质教师资源,比如从日本本土招纳学术带头人,通过以点带面,提高高校日语教师的素质层次。第四,让高校日语教师多走出去,参加学术研讨会、各类培训会等,通过学习交流提升教学经验,还可以组织教师出国进修,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应鼓励并大力支持日语专业教师走出校园,深入用人单位短期培训和锻炼,强化企业实践经验。[4]
高校日语教学应走多样化道路,特别是在日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要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高校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本着提高学生日语学习有效性的目标,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在日语教学理念现代化、日语教学课堂创新化、日语教学资源丰富化、日语教师队伍高素质化等方面不断加强,从而使高校日语教学能够培养更多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