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下“涵化理论”的发展

2021-11-28王春颖

记者摇篮 2021年3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理论

□王春颖

一、“涵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

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叫作“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理论有着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暴力内容与现实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和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这两个最初着眼点。

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才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基于此,人们会在认识、判断和行为上有共同的基准,才能实现社会生活协调。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电视媒介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作用,广泛“涵化”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这是大众传媒“涵化效果”的主要表现。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是“文化指标研究”的组成部分,包括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①制度分析主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分析大众传播的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制度性压力,以及信息的生产和传播。②讯息系统分析,大众传播的讯息是通过象征符号来传达的,比如语言、文字、画面、影像等。③培养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造成的社会结果,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

二、“涵化理论”在融媒体时代经历的挑战

分析“涵化理论”在融媒体时代的改变,要从该理论的基本前提入手,电视等大众媒介对于受众的影响具有单向性、整体性、线性三个特点,是“涵化理论”的基本前提。

首先,融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否具有单向性?传统的“涵化理论”体现出这样一种受众观——人们是单向度的人,普通人只能作为媒介的受众对象,受控于一个意识形态。而实际上,融媒体时代,新传播技术推动的媒介变革也引发了受众参与互动的多样化。政治文化与媒介形态的变迁都为话语研究带来新的课题和契机,受众已经慢慢开始积极与媒介互动。这个显著变化就是“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向,融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正在发生从单向性向双向性的转向,普通人的传播主体性正在强势回归。

其次,融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否具有整体性?早期“涵化理论”认为受众的心理变化是简单而抽象的,然而一致性、稳定性的信息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差异化、分众化的选择,融媒体时代重构了受众的兴趣与行为,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算法推荐信息应用层出不穷,正是该趋势的集中体现。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中提出了“我的日报”的概念,用来描述个人收看阅读口味的分化,融媒体时代的媒介在此背景下,大大削弱了对受众的整体性影响。

最后,融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否是线性的?有学者提出了“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的双涵化过程,因为“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实时性、交互性,受众会亲自参与到网络虚拟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可以根据受众需求的反馈而进行调整媒介内容和展现方式”,“受众涵化媒介”也由此体现。

三、“涵化理论”经历嬗变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

大数据时代推送的精确性、瞄准性和网络的便捷性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们之间的现实亲密关系,使受众与网络中的好友更多接触而忽略了与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的交流,出现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所言的“群体性孤独”症。

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融媒体时代,无论凯文·凯利笔下的“技术元素”如何重构我们的信息传播生态,新闻媒介对“世界图景”的建构作用仍是不可否认的。

四、电视涵化的线性模式反思

1.新的媒体形态改变了传统电视以时间为标准的传播特性

早期涵化研究根据观看数量的多少将观众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观看者。新的媒体形态打破了电视的时间限制。

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视频优于图片,短片优于长片;动画优于静态图,图片优于文字。

2.融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改变了传统电视影响的单向性和整体性

由于电视信息的单向传播,涵化的结果是观众被动接受电视提供的形象和价值观。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正在发生从单向性向双向性的转向,普通人的传播主体性正在强势回归。

3.各种社会因素介入改变了传统涵化模式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于博在《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中对网络涵化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并提出“媒介互动性与受众个性的融合”“自我涵化的循环过程”两点。传统的涵化理论认为,只有媒介涵化受众的理论,而该学者提出了“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的双涵化过程,因为“媒介内容和展现方式会根据受众需求的反馈而进行调整”,这正是“受众涵化媒介”的体现。

五、结语

我们应实现信息互通有无,资讯、资源共享,把传统报道与新媒体结合,多渠道发力,将内容优势、报道声势转化为传播气势,实现媒体融合。但是,在融媒体时代,人们也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周围的风吹草动也可能会引起轩然大波,而人们也正是通过不间断的媒介消息来评判危险系数。公民应该着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积极参与开放性媒介伦理的重构。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