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21-11-28崔艳艳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供给培育人才

崔艳艳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应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应势而动,因时而变,消除无效供给与低效供给等问题,这不仅是高校自身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然之举。

一、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供给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经济社会向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人才是创新的最关键的因素。高校承担着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重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扩大优质创新创业人才的供给,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但我国的高等教育还面临着大而不强、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必须对人才培育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内嵌于高校人才培育的教育教学之中,有力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深层次变革。这不但能够为高等教育的专业开设、课程安排与培育目标等注入新动能,优化教育教学体系,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创新型人才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之才无缝对接,同时,也能够使高校赢得更大的发展平台与发展空间,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创新已成为时代新风尚与时代新潮流。大学生是时代弄潮儿,也是时代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生要承担这个角色与任务,必须具有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创新所必备的关键要素。高校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人才培育供给改革,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进而精准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要构建完整、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提升大学生学习与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培育大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实践能力,这些理念与实践能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及创新创业意义重大。

二、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效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审视

(一)供给理念:短视功利,系统化科学化不足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的理念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多元、开放、包容的创业理念尚未确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国家大力倡导“双创”背景下发展壮大的。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我国“双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足。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包容、引导、支持的理念尚未确立,创新创业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借鉴与交流理念尚未形成。二是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出现了偏差。有的没有厘清创新创业的真正价值,把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划上等号,有的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有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就业培训与指导,就是纾解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三是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不全面,创新创业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个别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主义思想滋长、失信行为凸显。同时,大学生早期创新创业缺乏经验,在面对挫折时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就有可能“无法正视面临的困难,缺乏耐心和坚持,会对创业前景感到悲观、失落,在是否继续进行创业的问题上产生动摇,半途而废,无功而返”[2]。

(二)供给队伍:渠道单一,专业性不强

高校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和适应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必须有专业化、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专业指导队伍。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专职化程度低,兼职人数较多。部分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划归就业指导部门,没有配置专职的师资,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教学主要由学生工作、就业指导机构的教师担任,或者是聘请有创业意向的教师兼任,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大多是书本知识的讲授,难以开展实践案例的剖析与讲解,更难以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二是专业教师缺乏,非专业教师相对较多。一部分高校缺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一些地方师范院校更是如此[3]。三是聘请校外有经验的教师较少。高校受教育经费、人员编制与课程设置的影响,很难到校外聘请有丰富创新创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工商界人士到高校担任创新创业授课教师,更难以面向全球招募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四是创新创业教师待遇不高,保障不到位。受职称、编制、收入等因素影响,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积极性大打折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持续开展乏力。

(三)供给模式:同质化严重,互动不足

在创新创业各项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方兴未艾。但是,高校创新创业理念滞后,导致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与实践融合度低,进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地域特色不明显,同质化严重,互动性不强。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服务模式多元化不足,高校自身的特色彰显不足,缺乏系统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与思考,创新创业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高校创新创业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要职能清晰,定位准确,协同有序、有效与可持续,但高校这些方面都比较笼统、模糊,“双创”模式大同小异,特色不明。二是高校与创新创业的相关机构互动性不强,效果不彰。高校内部职能部门不能发挥创新创业资源的最大效能,校内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高校虽然同企业、社会相关组织构建了协同育人平台,但实际上高校与政府、企业深入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政府、企业也仅仅为高校创新创业提供有限的支持,三方的合作育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从学生层面来说,高校服务于学生的“双创”活动时,缺乏与学生的事前沟通交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也缺乏必要的关注,互动的缺乏导致了学校、企业、政府和学生之间供需信息的不对称”[4]。

(四)供给资源:脱离实践,体系不完善

高校要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就必须构建完整的资源供给体系,但当前高校的“双创”资源严重脱离实践,体系仍不完善。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创新创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科学性不足。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公共必修课,专业性不强,创新创业多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设置课时较少,难以取得实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内容本校特色不明显,与专业课有效衔接不够,且教学方式仍以灌输为主,案例教学较为缺乏。二是学生参与性不强,实践指向性不强。高校为了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会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开展创业讲座,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学校或本专业的创新基地,但这些活动大多是学校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学生实践机会有限,创新精神、创业知识与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三是创新创业资源整合不足,体系不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相关部门协同性不高,校内的实训基地也没有完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校内资源难以融合到一起发挥最大效用;校际之间也没有构建师资、资源、创新基地等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更难以与国外高水平高校共建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政府相关部门、风投公司、银行等建立的资金合作平台较为落后,缺少实习实践、项目资金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5]。同时高校也没有与相关的创新创业机构构建合作机制,导致一些有生命力的创新项目难以顺利实施。

三、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转变理念,突破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通过改变供给结构、供给方式等,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需要,以培育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树立新理念,引领精准供给有效推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只有树立新理念,才能确立全新的人才培育目标,改革供给途径,拓宽供给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供给。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对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人才需要。高校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体现学校特色与地域特色,如东部的一流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瞄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链接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在人工智能、VR技术、高端装备等方面有所作为。同时,高校也可以借鉴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建“海外学院”[6],开展国际化合作,构建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战略联盟,获得最前沿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教育师资。二是高校要正确认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创新紧跟创业,创新的目标就是创业,通过创业使创新产生实践效果;创业必须有创新作为支撑,有了创新,创业才有社会价值,才有高水平与高层次的创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复合与系统性教育,以创新为基础,用创新支持创业,引导创新创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三是高校要做好宣传,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大众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错误认知。学校要破除在创新创业与就业、职业教育及精英教育等方面的错误认识。学校要引导学生摆脱“受雇者”的思维定式,培育学生主体性心态,挖掘自身优势,学好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发挥地域与专业特长,培育创新创业意识、道德品质、创业能力,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使人才的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

(二)吸才纳贤,构建精准供给人力资源

高校构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必须以人才精准供给为着力点,必须确定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的基本条件与基本要求。高水平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多元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也必须具有深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积累。一是高校要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高校应划拨专项的创新创业经费,鼓励“双创”专职教师参加专业化的培训,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让本校教师参加国际化的培训,拓展视野,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同时,高校可以鼓励“双创”教师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参加商业创新实践活动与商业培训,注重与商业成功人士交流沟通,积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二是高校可以聘请成功企业家或海外高水平创业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这些成功人士既有丰厚的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专题报告会、专题讲座、座谈会、选修课等多元方式向学生讲述创业理论与创新实践经历。同时,要让校外创新创业导师进行跟进、指导,对其创新创业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三是建立高素质人才的保障机制。高校要积极制定创新创业教师岗位分级与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双创”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扮演好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者、推动者和协调者角色,搞好顶层设计,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7]。高校相关管理机构要协调分工,构建完备的政策体系。高校也应制定贴近本校特色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在职称评聘、资格认定、工资待遇方面有所倾斜,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到高校任职从教。

(三)创建多元化精准供给服务体系,突出个性特色

我国产业深度转型调整,人才供给与就业方式也随之调整,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人才培育模式。高校要舍弃既有的粗放式、管家式、全能式的服务供给体制,构建更为多元、灵动、便捷的立体化服务模式,彰显自身特色。一是高校要精准把脉市场发展趋势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破除一个模式造就一批人才的路径依赖。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要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精准构建高水准的“双创”人才培育体系;理工科大学与职业技术学业要凸显技术优势,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育技术与技能相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师范类院校要深入领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目标与任务,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双创”人才培育师资的后备力量。二是高校要依照产业发展趋向,促进已有专业的转型改造,提升校内各个部门的协同性,让创新创业相关专业发挥最大的效用。高校对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要强化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建设实践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耦合,引入第三方评审机构对创新创业的效果进行评价,撤销不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创业项目与专业课程,推动校内专业的优化。三是高校要做好与政府、企业的协作。高校要主动与所在地的政府、企业沟通交流,了解政府、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的数量、质量与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同时,高校与政府、企业一同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与制度,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培育出适合企业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优化资源精准供给体系,构建特色教育范式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多元的服务模式实现都需要有效资源供给作为保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校必须完善自己的创新创业资源供给体系,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一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要考量专业课和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理论及实践的比例,把创新创业的要求渗透到大学生人才培育计划之中。专业课教师与创新创业专业教师要突破教材拘囿与教学方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日常教学相融合,与学生需求相一致,适度提高创新创业的课时占比,提倡学生超越专业、学科、学院,甚至学校去学习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常态化的创新创业大赛,增加创新创业的学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与竞赛。二是依托“互联网+”构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设计牵涉方方面面,绝不是高校的独角戏,需要高校与政府紧密合作,学生、家庭、社会的协同,一起从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起步,通过政策引导为创新创业汇聚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持续发展。21世纪,互联网把整个世界连为一体,高校、创业群体之间交流互动更为便捷,为高校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了新技术,“全覆盖与个性化、少数与多数的突破口,使个体或家庭获得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成为的可能”[8]。翻转课堂、慕课等线上资源使我国高校与学生可以共享国内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资源。“互联网+”时代使大学生获取创新创业的学习资源更加方便,高校要主动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范式,高效运用互联网技术,发挥新型传播媒介的作用,借鉴不同学校、地区、国家的新创新创业模式与业态,推动这些资源在网络上共享,形成多元、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平台。三是要向学生提供多元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银行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小额贷款,为有潜力的创新提供政策及资金保障;高校要设立专项创新创业资金,并依据形势发展,增加资金的投入。社会资金尤其是风投公司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税务部门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和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等,以多种形式为自主创业学生提供资金支持[9]。

猜你喜欢

供给培育人才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