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筝曲创编中襄阳诗词的探索研究

2021-11-28沈佳虹

黄河之声 2021年16期
关键词:襄阳古筝技法

沈佳虹

引 言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音色玲珑剔透。既可表现哀伤、凄凉之情,又可表现优美、激昂之情;而古典诗词作为中华历史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表现形式将中国的风土人情、传统道德、价值理念等展现出淋漓尽致的情、意、韵。两者有着互鉴互融、浑然一体的紧密关系。

近年来,随着筝乐艺术飞速且多元化发展,古典诗词亦可为筝曲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中国作曲家以古典诗词内容为题材,结合现代作曲技术及筝乐的艺术特色,创作出众多古典诗词元素的筝乐作品。这类筝乐作品中既展现了音乐的独特魅力,又表现出诗词的艺术精神。两者结合能够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诗词与音乐情韵相通,意象相融,同时也有易于促进筝乐艺术的发展,弘扬传统诗词艺术。而襄阳诗词文化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侧重借助自然景观的描写来抒发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地域风情。本文将运用古筝演奏技法及相关作曲技术,创作出与其相符的筝乐作品,为筝曲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从文献资料上看,当代学者对“古筝”这门乐器的研究已是涉及到各个层面,有“筝史”、“器形发展”、“筝乐创作”、“演奏技法”、“筝乐教育”等等方面,但在“诗词与筝乐”结合的这个方向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主要有赵春阳的学术论文《古筝艺术与古典诗词的互证关系》中,主要揭示了古典诗词中涉及描述的筝曲、筝技在现代筝曲创作中的传承和创新;赵纯的学位论文《诗·情·意·韵——浅析几首与诗词相关的古筝作品》中,主要以分析现代筝乐作品为主,并从中探究古筝作品蕴含的诗词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可见学者们开始寻求诗词与筝乐间的共融性,来多元化的发展筝乐艺术。因此本文立足于襄阳诗词为素材,使古筝创作与襄阳诗词相互融合,以期产生出新的筝乐作品。从而分析襄阳诗词文化与筝曲创编之间的关联,更加体现襄阳诗词文化的特色,传承本土文化精神。

一、襄阳诗词特点及代表人物

(一)襄阳诗词特点

襄阳处于我国东南内陆腹地,地理位置四通八达,以此为据点,可以辐射东南西北之重镇,统筹整个中华大地。正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说“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可见襄阳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山川形势极其险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因此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踏足襄阳,从而创作出与襄阳历史相关的诗词,推动了襄阳诗词文化的发展[1]。

襄阳诗词主要记载在中华书局1999年版的《全唐诗》中,体现了大量襄阳历史文化。近五万首全唐诗的篇幅,就有四千多首与襄阳有关,可谓唐诗五万首,十分之一有襄阳。其内容以自然景色、历史典故、名胜古迹创作的诗词居多。如“诗佛”王维的山水诗《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兰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中的襄阳山水既有内在的精神空阔特点,也有外在的形式高远特征;襄阳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完全是一幅诗意清淡幽远的图画,让人在看似喧闹的人世生活环境里不知不觉地走入内在的心灵与精神境地[2]。

(二)襄阳诗词代表人物——孟浩然

唐代在襄阳产生了大批的本土诗人,如杜易简、孟浩然、张继、皮日休等。而在襄阳诗人中,“山水田园诗派”风格的孟浩然为第一人,其创作的襄阳诗词今存近三百首,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其诗词大致包括山水诗、田园诗、酬别诗和兴叹诗等种类[3]。主要以五言古诗见长,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旨意。并且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妄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如作有《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与诸子登岘山》等。同时孟浩然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创作出歌颂襄阳的诗歌,如有王维《送孟六归襄阳》、李白《襄阳歌》、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等。

二、诗词与筝曲的共融

在筝曲创编中,作曲家以中国诗词为素材,通过调式、曲式、音乐特色及演奏技法等创编方法来表达景色、情绪或意境等。如古筝独奏曲《箜篌引》取材于唐代“鬼才”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源于“诗仙”李白的《清平调词》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等[4]。足以体现诗词与筝曲之间的共融性。

(一)韵律的共鸣

在诗词中,韵就是韵脚,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用韵,叫作押韵。汉字一字一韵,每个音隶属于不同的韵,即现代汉语拼音中所说的韵母在一首诗词中被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押韵”。这样的诗词具备节奏感和音乐感[5]。同样在筝曲创作中,韵味在左手的揉、吟、按、颤等技法中体现出来。在琴弦上做不同滑音类型的音乐处理,而这种在某一小节或不同段落反复出现的音响效果与诗词中的“押韵”产生共鸣。如筝曲《箜篌引》在引子段落的第二小节出现自由反复,使神秘的音乐情绪上扬到激烈的意境后又回到现实当中的感受。

(二)音乐处理与诗词情绪

乐音中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诗词格律讲究韵味、平仄、对仗,两者同为抒情性的艺术形式。诗是具有音乐性的艺术,其抒情的特征与音乐最本体的功能相一致[6]。创编筝曲时,首先通过调式调性来确定音乐风格,其次选取音乐材料,从构思音乐主题开始进行发展,最后运用节奏变化、合理的曲式结构来完成音乐形象。在此过程中,西方作曲技法中的和声、复调等手法都可以借鉴,用来表达诗词中的轻重、强弱、顿挫、虚实感等。如传统筝曲《秦桑曲》中“苦音”的按颤技法,与李白的《春思》中“断肠时”的情绪相对应。

(三)意境的融合

诗词与音乐都有着很深的艺术渊源,两者融合运用时,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的意境美引起了众多演奏家与作曲家的关注。意境是两者共同所追求的统一。如每首筝乐作品都具有丰富的音响效果、和声色彩和织体形态,目的使乐曲时而优美,时而激昂,表现出一动一静的大自然迷人景色。

三、襄阳诗词中的作品分析——以孟浩然《春晓》为例

孟浩然早年隐居在鹿门山,作有《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被后人推崇为“世界十大名诗”之首,千百年来为后人广泛传诵。诗词含义为:“春夜梦甜,不知不觉,清晨已经到来;一觉醒来,只听见到处是鸟儿在叫。昨夜曾传来阵阵雨声;不知道花儿被吹折打落多多少少?”诗写爱春惜春之情是通过啼鸟、落花、风雨朦胧展示,都是以自然景色来抒发情感。根据文献资料查询,借鉴这首诗词创作的有黎英海的歌曲《春晓》、谷建芬的儿童曲《春晓》、郑刚的女声合唱曲《春晓》、赵毅的古筝伴唱曲《春晓》这四首作品。

(一)演奏技法的创编

在右手技法中,手指触弦略快的单音可以弹奏出优美的主旋律,来烘托春天的气氛;大线条流畅的摇指演奏出稳定旋律线,可以表现景色平静的画面;快四点技法可以表达处处的感觉;刮奏或者花指都可以表达流水的清澈和高山的巍峨,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来体现风雨的不同与程度等;琶音技法来体现花落多少的意境。在效果型技法中,扣摇可以表达阵阵的变化;扫摇可以在快板中发挥音乐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左手技法的“吟、揉、按、颤”中,可以感受到乐音的抑扬顿挫,从而让聆听者感受到细腻委婉的情绪和不同的音韵。当诗人创作诗句时,会考虑诗中的平仄声韵,让诗句更有韵律。这与创作筝曲时的过程相对应,既要考虑旋律的节奏及音准,又要考虑作韵技巧的合理性,是否对应此景此情。如滑音的技法来体现春天的夜晚,不知不觉清晨快要到来;点颤可以表达“处处”,滑颤可以表现“知多少”因此通过作韵技法体现音乐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音乐情感。

无论是右手主弹的技法,还是左手主韵的技法,它都不可独立演奏,且是相互配合的。对于《春晓》中的诗句,即要考虑诗句的景与情,反复尝试不同的技法组合,选取较为贴合的演奏技法,才能创编出有诗词感且有层次的筝曲。

(二)作曲技法中创编

从调式来看,黎英海创作歌曲《春晓》为ьD调;谷建芬创作儿童合唱曲《春晓》为ьE调,郑刚创作女生合唱曲《春晓》为G调;赵毅编创伴唱筝曲《春晓》为D调;与春晓相关的有邓建栋创作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为D调。因此,在古筝作品创编里即可以尝试用传统调式D调或G调,也可用固定音阶调式来体现春的意境。

从曲式结构来看,遵循中国传统曲式中单牌体、联曲体、变奏体、循环体和套曲体的模式,可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四个部分进行创编,与诗词的起承转合相呼应。通过音乐中最小单位的音乐动机发展成乐句,再到乐段,并将进行节奏变化、速度及力度调整来表达诗人在创作《春晓》中的情绪、意境。在创编的过程中,改变节奏可以反映不同景色、情绪、意境。如装饰变奏在乐句重复时;音型变奏可以将骨干音进行加花;卡农变奏可以强调旋律或者体现左手的相互配合;和声变奏可以改变旋律的和声色彩体现音乐的变化等。

从和声学来看,西方复杂和弦音效对古筝这件民族乐器在固定音级有一定的局限,中国传统五声性民族调式的和声语言较为常用。在改编过程中,旋律一直是主导地位,可采用纵向或横向的和弦变化走向来改变音乐色彩,这样既能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响效果,也能体现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乐器与诗词意境中的融合性。如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中,崭新的和声语言为这首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意境铺垫了丰富的和声色彩,作者运用大量的二、三、四度模进等,画龙点睛般的转码移音的应用倍添忧伤的情绪。优美的歌唱性旋律与色彩斑斓的和声相互交织,凝聚成颇具感染力的音响结构,使听众从听觉展开对景色中的视觉感知。

从复调的来看,筝曲中的技法为对比复调、模仿复调和支声复调三大类,作曲家们不断探索研究复调演奏手法,来增强筝乐艺术的表现力。对于《春晓》中的景色进行复调创作,表达诗中的“春眠、夜来、花落”。

因此一首筝乐作品的创编,需从襄阳诗词创作的角度挖掘中国传统乐器音乐,通过演奏技法、作曲技法两方面来表达襄阳诗词的景色、情绪及韵味等,产生共鸣。对于音乐本体进行节奏、速度、力度等变化,不断尝试、发现问题来寻求独特而新颖又富有襄阳诗词特色的筝乐作品,创造性的体现其实践成果的社会价值。

结 语

历史悠久的中国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襄阳诗词体现了地方特色和风格,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以为和历史文化符号。而在中国筝曲的创作中,融入襄阳诗词文化中的元素,是一种新奇、独特的作法。采用创编这种新技术来表达中国诗词文化,不仅可以紧跟时代脚步,体现本土的特色性,同时也可以继承传统技法的韵味,赋予襄阳诗词以新的生命力,让襄阳诗词有关的筝曲更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走向国际舞台。

在筝曲创作中的作曲家,从演奏法、调式、曲式、和声及复调等方面找寻襄阳诗词中的韵味,是一种将音乐与文化的大胆融合的探索之路,这样的实践是在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力。这既是对时代的表达,也是对传统的发展,是中国作曲家的一种文化自觉,即符合中国广大听众的审美情趣,又能展现独特的中国风味。■

猜你喜欢

襄阳古筝技法
手绘技法表现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神秘的包裹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作品一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一次弹古筝
秀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