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碎片化传播模式下泗州戏传承发展对策研究
2021-11-28朱玉婷蒋月侠
朱玉婷 / 蒋月侠
泗州戏,又名拉魂腔,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泗州戏以其鲜明的地域特征、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唱腔以及动人的旋律曾深受淮河两岸人民的喜爱,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精神食粮。然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受众审美情趣的变迁、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泗州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为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从早期基于PC端的戏曲网站、戏曲论坛、戏曲博客,到微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戏曲微博、戏曲微信公众号、戏曲App,泗州戏的传播样式愈发多元畅通。但对以泗州戏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来说,传播渠道与受众之间并不是呈正比关系。新兴媒体在为传统戏曲增加一些受众的同时,却也由于对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休闲方式的高效传播,使更多受众的审美和兴趣发生转移。面对戏曲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萎缩、断层的困境,如何利用好微时代碎片化的传播规律打破泗州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让年轻人尤其是网生一代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多接触戏曲,在情感上更亲近戏曲,成为传承泗州戏、重构泗州戏文化生态、促进泗州戏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微时代传统戏曲传播的碎片化
传播是戏曲生存的方式,也是其生命力的体现。随着大众传媒的崛起,传播媒介已逐步取代戏曲创作成为传统戏曲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传统戏曲在经历了广场传播、剧场传播、影视传播后,进入到以网络、手机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的新阶段。从传播渠道平台上看,互联网已成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当前最大的传播平台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相较于传统戏曲舞台传播观演的现场性、整体性,传统戏曲在当下的传播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这种碎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播媒介的碎片化、戏曲观众的碎片化以及传播内容的碎片化。[1]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不仅通过戏曲网站、微博、微信、博客、客户端等渠道广泛传播,传统的广播电视渠道、剧院舞台渠道依然拥有颇为可观的戏曲资源与受众。相对于较为固定的舞台传播与剧本传播,新媒体传播性与灵活性使得传统戏曲传播超越时空束缚走向碎片化,呈现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传播新格局,受众对传统戏曲资源的获取变得随时随处可及。传统戏曲的碎片化传播不仅改变了传统戏曲的观演模式,也重塑了观众的审美体验方式。中国传统戏曲是集歌、乐、舞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高度的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特征,要求观众具备一定的戏曲鉴赏能力。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年轻观众普遍尚未建立完备的戏曲观赏机制,与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存在着极大审美阻碍。同时,传统戏曲以表现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为主,往往故事简单、情节拖沓、教化性强。而网生时代娱乐方式的多元以及快节奏生活使当代年轻人越来越难以适应传统戏曲表演技艺上的繁难与情节的冗长,娱乐、速度、便捷成为影响人们信息获取的重要因素。微时代碎片化传播模式下,高雅而完整的传统戏曲要想抢占先机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碎片化宣传能力与创意性表现能力,如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原本长篇流畅的传统戏曲演出视频多被切割成多个短小精悍、轻松愉悦、富有特色的“局部”特写。片段化、剪切化、娱乐化已成为传统戏曲在当下新媒体平台存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形态。
二、微时代碎片化传播模式下泗州戏的传承困境
(一)传播渠道利用率低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泗州戏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与传播路径。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各种垂直平台及社交App软件作为传统戏曲传播的新平台,正赢得越来越多受众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戏曲类APP约有一百余个,微信公众号约350余个。[2]随着移动短视频成为网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自2018年起,戏曲艺术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移动互联网与传统戏曲的结合极大拓宽了传统戏曲传承的传播渠道,有效扩大了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但泗州戏在以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却不尽如人意。通过搜索,并未发现专业的泗州戏APP。虽有“泗州戏网”“泗州戏群”“泗州戏”“泗州戏表演”等几个微信公众号,但普遍更新频率低,有的甚至已经断更。在知名度较高的“中华戏曲”、“中国传统戏曲资源库”等综合性戏曲类微信公众号以及“听戏”、“戏曲大全”、“唱戏吧”、“戏缘”等专业戏曲APP中也几乎找不到泗州戏的相关信息。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虽也有一些泗州戏演员及相关从业人员传播泗州戏短视频,但大多粉丝数量极少,社会影响力微乎其微。
(二)传播内容良莠杂陈
以泗州戏在微信公众号中的传播为例,在“泗州戏网”“泗州戏群”“泗州戏”“泗州戏表演”等微信公众号中,其传播内容不仅涉及泗州戏戏曲知识、演出视频、演出知识等,还包括各种社会趣闻,严格来说不能视之为专业泗州戏微信公众号。其演出视频,也多以泗州戏传统经典剧目选段为主,如《拾棉花》、《休丁香》等,但这些经典剧目多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在生活深度、广度以及美学风格方面都已经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不仅如此,各微信公众号均未设置菜单,信息直接推送。所推送信息多是对泗州戏知识、演出视频的直接搬运或剪辑,而非创新,以至于各平台的泗州戏信息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优质的原创内容是吸引受众的基础,也是吸引受众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平台上泗州戏信息的创新匮乏、趋于同质严重阻碍了泗州戏艺术的深度发展,也使热衷泗州戏艺术的受众丧失了对这类同质媒体的兴趣。
(三)受众审美体验不足
在当前泗州戏新媒体传播平台上,各种演出视频、经典片段打破了时空局限,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处进行观看,极大拓展了泗州戏的影响范围。然而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泗州戏,其缠绵婉转的唱腔、含蓄优雅的写意性动作与微时代“短”“快”的信息传播模式之间有着根本性矛盾。[3]经过剪辑的演出视频、经典片段虽然有助于缓解冗长唱段给人带来的枯燥与乏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泗州戏的视听语言以及剧目内容的整体性,很难让习惯于浅阅读的新媒体时代的年轻受众们通过几个精彩唱段就能体味到泗州戏的精妙。不仅如此,泗州戏的新媒体传播也削弱了传统舞台传播的“在场性”。“中国戏曲的表现特点是:它主要是用分场和虚拟的舞台方法,通过唱、做、念、打,作为自己艺术手段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表现方法”。[4]舞台传播是最能体现传统戏剧本质特征的传播。传统泗州戏具有强烈的舞台审美形态,无论是空灵的舞台背景的设置还是演员的扮相、服装以及行云流水的演出技巧无不给人强烈的视觉审美享受。通过机械呈现的媒介传播不仅使泗州戏的布景、道具等剧场效应发生变化,难以完全展现泗州戏在现场传达的意蕴,观众也难以达到现场的沉浸式的欣赏状态以及情感上共鸣。
三、微时代碎片化传播模式下泗州戏传承发展对策
(一)构建泗州戏微传播体系
跨界融合的“互联网+戏曲”传播新模式已经构成了当下戏曲资源和戏曲信息的发布、分享与交流平台,成为多元化展示、传播和传承戏曲艺术的主导形态。
“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播与传承同等重要。缺少优质传播,尤其是基于新媒体的传播,泗州戏很难吸引年轻受众。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平台的低门槛、全民参与性使其成为当下人类社会信息传递最主要的方式以及青年人最热衷的社交网络平台,以其为媒介传播泗州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年轻受众对于泗州戏固有的陌生感。其强烈的视听感染力、灵活多样的互动控制、流畅的运行速度又对年轻受众有着强大的传播效应与吸引力。当前以智能手机为主的微传播系统已经日益完善,通过微信、微博、APP传播传统戏曲的条件已经成熟。泗州戏也应积极构建自己的微传播体系,根据受众需求合理选择、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对受众的分化和全面覆盖,拓展传播空间,使更多人了解、接受、传承和发展泗州戏。
(二)优化泗州戏短视频传播内容
内容表达是戏曲媒介传播赢得受众的关键。随着智能手机与5G通信技术的普及,媒体的内容与传播方式更趋视频化。低门槛、碎片化、易传播的移动短视频将以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趣味的表达方式成为泗州戏传播的主要渠道。面对当前泗州戏短视频传播中普遍存在着内容与时代脱节、表演泛娱乐化以及“在场性”削弱引发的受众审美体验不足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改进泗州戏短视频的内容表达与形式创新。戏曲是社会进程的缩影,它与时代同行,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浓缩着时代的情感。泗州戏要赢得新媒体时代的年轻受众,就必须正视其所面临的生存时代,与当代的受众的情感与认知向沟通,重视其精神内涵层面的现代转化,尤其是现代戏创作中对现代精神的追求。在信息超载的新媒体时代,往往具备高黏度、强大冲击力与震撼力的信息才能脱颖而出,引起受众注意,否则很容易淹没在新媒体庞大的信息海洋中。因此,在形式上要加强对泗州戏戏曲元素的提纯、放大与跨界融合,借助适度的现代化包装,提升泗州戏艺术传播的现代品格和趣味性,以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泗州戏艺术。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设计戏曲头饰、脸谱滤镜,制作带有泗州戏艺术元素的工艺品、玩具、服饰、电子书等文化衍生品,或将泗州戏元素碎片与微动漫、微电影、流行音乐、游戏、舞蹈、表情包等进行跨界创意融合等,有助于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泗州戏艺术融入网生一代受众的日常生活,引发其兴趣,丰富对泗州戏的认知与了解。
(三)提升泗州戏微传播主体素养
微时代碎片化传播语境中,泗州戏传播主体的内涵与边界不断延伸。既有剧(院)团、政府机构、媒体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等组织结构也有大量的泗州戏从业者、演员及爱好者等个人用户。传播者与受众日益融合,呈现出碎片化、多元化的特征。从目前泗州戏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实践来看,其传播更多的是戏迷、受众的自发性传播,专业人员的参与度并不太高。戏曲爱好者的自发性传播为更多人开启了认识泗州戏的大门,但由于他们对泗州戏艺术特征、表现风格等专业知识的不甚了解,也容易在传播内容中出现讹误,或为迎合网友审美,过于追求娱乐化表达,损伤泗州戏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质。为进一步提高泗州戏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有必要加强对泗州戏传播主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具备深厚泗州戏专业知识的泗州戏工作者尤其是演员名家们更要以开放发展的心态树立互联网传播意识,加强媒介素养培养,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泗州戏艺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吸纳更多年轻粉丝,将潜在年轻粉丝转化为优质戏迷。
结 语
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与社会传播方式紧密相关。传播是传统戏曲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有力渠道。移动互联时代,泗州戏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泗州戏在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微传播,顺应微时代碎片化的传播规律,利用微博、微信、App等传播平台,推动泗州戏艺术发展。这不仅是泗州戏传播方式的问题也是泗州戏自身的传承发展问题。对微时代碎片化传播模式下泗州戏传播困境与路径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弘扬泗州戏艺术,帮助泗州戏在当今文化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也有助于为泗州戏的保护与传承营造更好的文化场域,推动其重新回归大众艺术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