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
2021-11-28刘文颖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刘文颖(大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红色旅游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旅游业态,是旅游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从文化角度看,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国家认同、构建文化自信和展示社会主义成就的重要载体;从经济角度看,红色旅游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就业等的重要途径。我国红色旅游发展迅速。2004年,全国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次仅为1.4亿人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已有300多个[1]。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超14亿人次,红色旅游的收入也超过了4000亿元。不少革命旧址成为百姓出游的重要选项和网红打卡地,“85后”“90后”“00后”年轻人逐步成为红色旅游热的生力军。目前全国共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超过1600家,在2018年至2020年,我国共推出革命文物展览4000多个,结合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重要节点,一系列重大展览也正在打造。[2]上海、北京、南京、延安、嘉兴、长沙、南昌、常熟、井冈山、遵义等地成为中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趋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大,红色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高等级景区数量不断增加,红色旅游供需两旺。
大理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热区,也是红军的重要过境地和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地下战线所在地。大理拥有“白字将军”周保中、马瑛等抗日名将和王复生、王德三、段奇等著名的革命人物,拥有名人故居多所,拥有革命先烈、革命英雄红色纪念馆多座。另外,宾川新庄红色农旅融合模式深入人心。目前大理正在经历观光旅游到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创意旅游的大转型,如何借红色旅游大发展之势,深挖大理红色旅游资源,推动红色旅游“大理模式”的高质量发展,找到红色文旅融合下助推大理乡村经济和文化振兴的机制和模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一、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首先,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态创新和旅游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大理作为中国著名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热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理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知名度高、旅游业态成熟、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的良好发展局面和旅游环境。2019年,大理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6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1.34亿元,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增幅均超过10%[3]。随着全民旅游时代和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文旅融合下的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正在成为消费新宠,但旅游高速增长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旅游资源深挖不足、旅游业态老化、产品同质化严重、旅游文创难等问题,旅游产业急需转型升级。而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红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题中之意,是人们在旅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红色旅游能够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同时,红色旅游还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进行劳动力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其次,文旅融合下的红色旅游是未来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和政策方向。2004年,国家发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定义了红色旅游的内容、方式、特性和开展地点。红色旅游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从2004年到2011年的红色旅游建设期,中央倡导和政策推动红色旅游。期间,国家相关部门从学生研学、红色景区门票等方面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2011年到2017年,红色旅游进入发展期,国家将红色旅游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将红色旅游定义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通过推动旅游改革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在其体系完善、教育功能、扶贫攻坚、规范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强化引导,以提升红色旅游质量为导向,推动红色旅游的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政策扶持以及需求扩大,红色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红色旅游市场需求逐年增大。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基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红色旅游发展的革命文化弘扬和传承,促进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是国家的政策对于红色旅游的重要策略[4]。说明红色旅游大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
再次,红色旅游是未来高质量旅游的重要培育内容,是旅游者心之所向。实践表明,在国家政策的驱动和旅游需求增长驱动下,一方面,诸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学校乃至个人都具有组织开展党建、团建、研学、培训活动的强烈需求,目的在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增强组织团队建设和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尤其是年轻人,需要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回顾历史、加强革命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由此触发了强烈的红色旅游动机,延安、嘉兴、长沙、南昌等国内十大红色旅游胜地受人追捧、大理宾川新庄红色农旅模式的蓬勃发展就是最好的实践证明。
最后,红色旅游是未来乡村振兴需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推手。“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大问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到2021年,中央连续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5],内容涉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问题。目的就是要调动全社会各部门的力量,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命题。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呈爆发式发展,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70%以上选择在周边的乡村旅游点。而广泛分布于乡村的红色旅游资源成为最好的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增长极。以红色旅游为抓手,能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有效增加就业、带动红色文创,带动其他乡村旅游类型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2019年湖南省红色旅游区共接待游客1.4亿多人次,实现红色旅游收入1300多亿元,带动就业100多万人[6]。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
二、大理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模式
(1)红色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具有良好的红色旅游发展基础。从资源上看,大理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理11县市均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开展红色全域旅游的良好条件。首先,大理是红军长征遗迹汇集地。1936年4月18日至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率领下经过大理。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祥云、宾川、鹤庆的22个乡镇345个村庄[7],在大理乡村和各族人民心中传播了革命精神,推动了马列主义在大理的传播,留下了大量的红军长征过境红色遗迹;其次,大理是革命将领诞生地。大理拥有“白字将军”周保中、马瑛等抗日名将和王复生、王德三、张伯简、黄洛峰、段奇等著名革命人物,拥有多座名人故居和红色纪念馆。最后,大理是抗日精神承载地。大理宾川县新庄村以红军革命主题教育为主的红色农旅融合模式已成为云南省红色旅游典型。从开发程度和布局上看,大理市、祥云县、宾川县、剑川县、鹤庆红色旅游资源富集,是大理红色旅游核心发展区域。其他县域为潜力发展区和辐射带动区。仅剑川县境内就有31处云南省革命遗址、7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座革命烈士陵园、8座革命纪念馆[8]。目前大理的红色旅游资源已经形成以大理市为中心,以祥云、宾川为“翼”,以鹤庆、剑川、洱源为“点”,辐射整个大理州的“点”“翼”“带”“面”结合的红色旅游资源布局。
(2)大理红色旅游模式独特,在大理州内外具有典型性。目前大理的红色旅游模式有两种。一是教育示范基地模式。此模式由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革命名人故居组成。如周保中纪念馆、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张伯简给明纪念馆、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馆、大理市烈士陵园、云龙县红色教育基地、宾川红军长征纪念馆、剑川红色传承教学馆等,此模式形态为:红色基地+党建+革命斗争史传学+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旅。客群以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社区工作人员的党组织成员、学生等为主,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到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教育,了解社会主义发展成就,建立文化自信,获得精神上的提升。红色旅游触发地多位乡村,参观者和旅游者同时也带动了乡村的基础设施、住宿、餐饮、红色旅游产品等发展,优化了乡村产业结构,带动了社区学习红色文化的风潮,实现了乡村振兴目标。
据统计,每年前往周保中纪念馆参观的有500多个单位,参观人次达1.8万人次,前往剑川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人次达1.2万,前往云龙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近万人,前往宾川红军长征纪念馆人数达数十万。[9]目前,周保中将军纪念馆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为大理州首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理红色旅游产品品质不断提升。
二是乡村红色农旅融合模式。如大理宾川县红色农旅融合模式。形态为:党支部+红色旅游资源+旅游公司+生态农业+乡村振兴。宾川新庄村位于风景秀丽的海鞘水库东岸,过去靠农林畜产业,增收困难。后由村党支部牵头,由村中能人带动,结合红军长征时过境宾川新庄的革命历史,以海鞘水库乡村生态游和红色旅游为平台,由个人出资和集体集资成立红色旅游公司,通过引导全体党员带头和贫困户入股,提供生态农产种养、餐饮服务、讲解等工作岗位,工资日结,劳动力就地消化,带动社区成员全面参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扶贫工作。同时开展养老扶贫,反哺社区[10]。“精英”+党支部带动下特色红色农旅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乡村旅游开发、扶贫资金收纳、农民劳动力就地转移等问题。同时,新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明显,社区群众学习进步意识增强,农民收入增多,乡村振兴效果显著。实践证明,红色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旅游实现大理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除了吸引外来游客,关键是能带动乡村社区积极参与,共同获益。
综上所述,大理红色旅游潜力巨大,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统一认识和规划,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体系和部门联动意识;二是缺乏有效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化运营体系。比如大理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大理市、祥云县和宾川县等核心区,其他县域的红色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理和开发。另外,因为资源的特殊性和诸多纪念馆的事业主体性,其开发主体、旅游化发展的程度有不确定性。三是缺乏专项红色旅游发展资金,社会资金来源少,很多纪念馆为事业单位,主要由财政资金拨款扶持,建设资金有限。四是宣传的深度广度不足,社区参与面较窄。除了比较著名的周保中纪念馆、王复生王德三纪念馆以及宾川新庄红色农旅形态以外,其他的纪念馆、纪念地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吸引向性不足。因其产业化发展有局限性,其经济性短时间内难以凸显,社区群众的参与度不高。五是缺乏红色旅游开发人才。尤其是红色规划、营销、产品设计开发和讲解人员。很多讲解人员多由事业单位办公室人员兼任,对讲解的内容、体系、技巧等掌握多有不足。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大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大理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良性运行的对策探思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应统一认识,开展全州和地方的红色旅游规划制定,完善红色旅游政策和标准,一要构建大理红色旅游政策、资金、人才、市场、培训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二要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研究与合作,构建完善具有大理特色的红色文旅和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体系。
第二、加强资源的开发与优选。开展大理全州的红色旅游资源普查和优选,丰富红色文旅业态和精品线路资源,打造全域性红色旅游大发展局面。
第三、加强资金的多渠道吸纳。除了政策性资金外,要多方鼓励社会投资,建立社会性红色文旅公益基金弥补财政补贴的不足。
第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提升。红色基地多以纪念馆形式存在,因此应加强与院校、机构、培训部门的合作培养人才。比如加强管理、讲解、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可与州内外优秀的红色教育基地联合培养。
第五、加强产业联合和成果的创造性转化。除现有的特殊红色旅游形态外,大理应通过“馆+”“基地+”“红色演艺+”推动红色旅游与食住行游购等要素的沉浸式结合,创地域品牌,延伸产业链。通过线上红色网红、导游宣讲,线下“打卡”做大宣传,打造多样化的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文创产品,完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提升红色旅游研、学、闲的综合体功能,满足更多旅游者的现代消费需求,提振大理乡村文化与经济。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旅游是大理旅游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大理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乡村为旅游发展空间,突破现有的旅游业态,坚持政策导向和需求导向,建立地域性红色旅游品牌,加强内容挖掘和建设,走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为乡村社区赋能,方能让大理红色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