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
2021-11-28李慧铭
李慧铭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首先,高校的党建工作、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目标一致的特点。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高等院校,必须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其内部进行党建工作、思政教育时,必须充分考虑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要求,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贯穿始终的纲领。其次,二者存在较多的相似点。二者都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人本理念”为基础,努力提升学生的政治水平、道德意识水平,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再者,二者教育结构存在高度相似的特点。教育实践落实过程中,必须从政治理论出发进行分析,力求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自我信念,树立道德素养,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即使二者在教育内容、方法模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具有相互性。人才培养的落实过程中,合理落实党建工作,可保证学生理解党政教育工作中的政策要领、方针原则,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发展方向。此外,合理的理论基础、思政教育可保证为学生提供良性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逐步融入高校党建的深层次工作中。在扩大党建工作影响力的同时,可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从中可看出,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互性。为了保证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发展,必须全力推行思政教育,这是党建工作顺利发展的基础,也可起到指引性作用。反之,党建工作成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政教育的效果。一般高校在进行党建工作推广期间,思政教育属于理论基础部分,可达到深化学生理论基础的目标,逐步完成培养学生党性、深化学生党员意识的目标。党建工作的发展,不但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深化处理,更是保证大学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举措,可达到强化学生爱党、爱国意识的发展目标。高校内部发展中,其党建工作、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模式,可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有所创新的措施,可达到提高党员素养、优化党员思政理论的发展目标。
时代变化对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新时期,社会不断进步,每个时代所面临的思政教育工作也是不同的。当代教育体系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考虑时代发展要求、时代变化要求,并不断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等进行更新。网络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交流已经逐步打破了时间、空间方面的束缚。社会大众可借助网络体系达到信息共享、信息交流的目标。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表现出多元化特点,为此,高校大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下,必须充分结合网络优势进行上述两方面教育的创新。保证学生能够高效、快速的接受思政教育内容。此外,当下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表现出多元化特点。大量信息的应用期间,不但包括积极能量、也会存在一定数量的消极信息,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较大影响。为此,高校在进行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并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升级和创新。充分结合网络体系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进行改革,保证针对性教育,并不断强化教育主体,以党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为基础,积极合理的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保证当代青年在新时代网络体系下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后续学习、工作的顺利进展。
高校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
从协同理论出发,高校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属于一项多主体化的育人模式,该育人模式下:包括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必须保证目标一致、相互配合,方可保证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获得最佳效果。高校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的发展目的表现在:立德树人,这是当代高校教育的根本。从价值理念出发进行分析,高校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中,主要强调“坚持人本,在保证满足任性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积极寻求互相促进、共同融合、和谐发展的状态。”综合分析,必须充分考虑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坚持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管理工作,保证思想工作和教育理论工作的共同发展,努力形成新型育人机制:包含政治理想、创新能力、道德教育等要素的育人机制。
工作理念、育人观念、目标协同相统一的育人机制
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后,其党建工作、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直观展现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政治理想等。在协同育人模式下,教育工作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作中心思想,为当代社会培养综合化人才,保证育人机制中:育人理念、工作理念、目标要求三者的一致性。
工作理念方面,必须坚决拥护党委领导。当下,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国内社会的经济建设、网络新媒体建设等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进而对思政教育、党建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实质性要求。为此,加强并维护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具有极高重要性,相关人员必须将人才培养、党建工作、思政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借助有效途径来完成协同管理,力求逐步构建出“大党建”的工作格局。这才是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认知特点的党建工作,可逐步强化思政教育的政治性,促进学生更加认同党的领导,保证学生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育人观念方面,要强化党组织方面的管理效果。高校学生的党组织机构,必须将学生党员当作主体环节,保证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壮大,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党组织系列活动,开展具有知识性、思想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保证逐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综合实力。保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道德素养、政治觉悟等逐步提升,从而高效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努力打造一支充满战斗力、影响力的基层党支部。
目标协同方面,要积极进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完善。思政教师、辅导员必须保证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加强学生方面,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保证学生团体学习自觉性的稳定提升,并调动相关组织团体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组织机构方面,要保证辅导员能够有效进行党建工作的成效划分,保证合理评价,从而达到正确分配党员发展名额的最终目标。尽量避免传统按学生比例进行党员名额发放的做法,从而达到调动党务工作者积极性的目标,保证辅导员、思政教师、党务工作者之间逐步建立“三全育人”的模式。
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协同的组织机制
高校学生在进行思政教育、党建工作中,涉及人员数量庞大、涉及资源广泛,为此,必须建立制度清晰的协同机制。有效完成高校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平台的资源整合处理,其重点环节便是进行工作主体间配合程度的调整,保证学生党建工作、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有效配合,协调发展。对高校党委而言,必须加强思政教育、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建设和统筹安排,保证组织机构、思政机构、学工机构等能够完成协同管理、统一推进相关工作的发展目标。相关机构要充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积极进行思政教育、党建工作的全面整合和规划。逐步进行分工明确、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高校党委方面,必须保证辅导员具有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特点,加强辅导员、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政教师这三支队伍的培养,提升其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展现其正向推动价值。上述三支教导团队应该保证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崇高的师德师风进行学生教育,保证引领学生成才。努力打造“教学相长”“师生融合”的校园文化。高校党委工作人员积极打造道德素养高、学习能力出色的青年党员团队,具有重大发展意义,可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价值。必须将培育入党积极分子、党员骨干等当作主要工作内容。
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协同动力机制
结合当下思政工作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信息,高校在进行学生党建、思政教育期间,必须保证多元化、多方法的机制。即逐步进行高校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工作的完善,完善对象包括内容、方法、教育机制等,力求促进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充分明确党务工作方、辅导员、思政教育人员各方的工作职责。结合岗位职责、岗位工作内容等进行分析,保证相关人员能够积极进行业务学习,借助系统化的业务培训、专业培训来提高相关人员的教育能力;党务工作人员必须充分理解党训要求、学生思想动态考核要求等;辅导员要了解思政教育信息,并充分考虑党建信息的要求,将其具体成效当作参考信息;思政教师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思想铸魂人员。
加强绩效考核、监督指导方面的管理。高校工作人员在进行党建教育、思政教育中,经常存在工作协调性差、师生交流不畅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奖惩力度不够、权责不分。因此,必须加强监督督导方面的优化,建立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等措施。结合辅导员、党务工作人员、思政教师等方面的工作,保证达到“三全育人”的具体职责。考虑定量、定性分析,理论结合时间,方可建设统一标准、各司其职的工作模式。此外,还要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工资、晋升评优等相互联系起来。
切实保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一致性。教育内容方面:必须将民族文化、社会核心价值有效融合,充分考虑二者结合后的教育内容,并逐步将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成就等当做主要研究对象,在大学生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时代精神,加强细节方面的教育。此外,还要考虑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营造,将二者有机融合后,再充分考虑理想教育、人格教育、爱国教育的发展。教育方式上,必须合理利用新时期的网络技术,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优化,开展高校党建、思政教育工作。保证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时代感、亲和力,切实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党建、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党建工作、思政教育是当下高校工作的两大主题元素。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是一种新型工具,可为上述两项工作带来生机,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为了保证高校党建、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必须保证合理应用新时期的科学技术,保证与时俱进,发挥正能量,努力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构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协同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