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法研究
——基于老一辈革命家著作视角
2021-11-28陶传宁
陶传宁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山东济南 250100)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个重大时间节点上,党中央组织全党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围绕着文本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学界也多有研究,但对象多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视角,以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为核心内容的学习和研究,则较为少见,本文力图在此方面寻求一些突破。
理论依据
其一,习近平曾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理论从何而来?他说:“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因此政治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有赖于我们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毫无疑问,经典著作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作品文集,也包括立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著作。
其二,习近平还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而毫无疑问,老一辈革命家著作则是这部伟大历史的最佳记录和最权威诠释。他们是过往的经历者,是重要事件的主导者,是历史进程的重要策划者。他们与时代大局密切相关,甚至就是紧要关头、关键转折的主导人,他们艰苦的一生经历了无数血雨腥风和严峻考验,他们的角度沟通了人物、国家与历史,相比普通人单纯的生活感受,更为宏观、全面和惊心动魄。其著作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甚至每一个注释,都凝结着历史的沉重。学习这些著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悟蕴含其中的革命情怀、民族情怀和人民情怀。
其三,这些著作的经典化往往与其思想的成熟相伴随而生的,比如,毛泽东著作的经典化是毛泽东思想确立的伴生现象,甚至可以将前者视为后者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基于此,我们阅读学习这些著作,是我们更直接有效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把握和遵循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
目的举措
重视老一辈革命家著作的出版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传统。到目前为止,已经大致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体系,包括单行本、选集文集、专题集、摘编摘录等。这里所说的老一辈革命家著作,主要包括公开出版的毛泽东著作、周恩来著作、邓小平著作等。在这些序列当中,选集或文选是价值最高、比重最大,也是需要首先学习和领会的。
基本目的
著作的编写往往以时间或作者生平为线索,文章呈现较为清晰的连贯性。所以阅读和学习方法也较集中于从头到尾、从前到后,这种方法有着诸多优点,但现实中许多读者往往会过早疲惫甚至半途而废,对于更全面、更深刻把握著作精髓要义也多有障碍。
本文希望通过创新阅读学习的方法,达到如下三个目的。
第一,激发学习热情。强烈的学习热情往往能够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的持久性。热情的激发有赖于主题内容的丰富、形式载体的多样、渠道平台的灵活,有赖于读者基于问题意识的困惑感和求知欲,有赖于基于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性质的党员特点,发现、瞄准党员不同的兴趣点。把这些关键点找出来,配以合适的方案,将大大有助于党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性地感受到新鲜、直观和生动,以感性体验促理性升华。
第二,加大学习深度。党史学习教育不可浮于表面,经典著作更不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通过创新学习方法,将更有助于党员理解党史学习教育之于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的质量、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干事创业本领的重要性,有助于党员更深刻地理解革命战争和建设改革年代重大历史背景、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决策背后的必然性、重要性。从而真正做到深刻、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第三,增强实际本领。方法的创新是为了内容的深刻把握,内容的深刻把握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摄取,更是为了领悟知识、丰富头脑、锻炼思维和服务实际。毛泽东说:“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一本本著作往往就是科学调查研究的典范,学习思考这些调查报告的每一个假设、每一个论证、每一个结论,我们可以直接增加调查本领,进而提高攻坚克难、解决眼下问题的本领。
具体措施
具体来说,方式方法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三个“结合”。结合作者生平,让著作“活起来”。如果说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是其不同历史阶段思维过程的记录,那其生平事迹则是这些思维过程的源头活水。因此,把学习著作和解读生平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我们直面历史、置身情境的可能。了解他们的生平,也有诸多途径。
其一是传记。传记类图书的出版发行,使得很多新档案、新材料得以公布和利用,其出版和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填补相关资料空白,提供新的知识;丰富和深化史实,开阔视野,推进和提高研究水平;存史资政育人,为综合性研究和大数据研究奠定基础等等。这里所说的老一辈革命家官方传记,主要是指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传记包括《毛泽东传(1893-1949)》《毛泽东传(1949-1976)》《周恩来传(1898-1976)》《邓小平传(1904-1974)》等。
其二是历史影像。历史影像包括原始录像、原始录音、纪录片,有的是忠实记录、有的是缜密梳理,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音响《巨人之声——毛泽东讲话原始录音》《巨人之声——周恩来讲话原始录音》等;纪录片如《毛泽东》《周恩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这些作品能够再现党史国史中的重大事件、回眸仁人志士的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剖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救亡图存的深层逻辑。
其三是纪念展馆。包括人物纪念展馆和重要事件纪念展馆,前者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邓小平故居等,后者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纪念展馆往往以生平事迹或以某一重大事件的演进为主线,利用故居旧址、珍藏文物、重要文献、照片油画和模型雕塑等,再现丰功伟绩、人物精神事迹、战争战役等。这些珍贵的场景、文物与资料往往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它们不仅仅真实地述说着历史,还以生动的细节再现着历史的厚重。不仅如此,将纪念展馆和著作学习在现场直接结合,可以说又是这一方法的最佳实现形式。这一方面,韶山毛泽东图书馆依托其所独有的馆藏资源和教育基地,联合多主体打造实施的不同的阅读推广对策,在毛泽东经典著作阅读推广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结合经典文章,让著作“美起来”。经典著作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在于其革命性、科学性、指导性,还在于其存在很大的文学和艺术鉴赏价值。经典著作的某些文章,往往能凭借着或凝练精悍或通俗活泼的文字、或生动形象或严谨细致的叙事,树立典型、讲述事迹、传递精神,而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喜爱,超越历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这些优美、壮美、典雅的美感体验,不仅加大了经典著作的吸引力、观赏性,更是大大提起了党员们了解其背后所隐含历史的兴趣,更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这些篇章的深意。
其一是讲话、报告。如毛泽东的四篇哲学名著、《论持久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老三篇”即《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
其二是诗词。诗词是彼时党情国情的最佳注脚,更是饱含着革命领袖们高尚家国情怀的文学读物。“毛泽东诗词是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伟大史诗,是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艺术精品,不但具有较好的艺术鉴赏价值,还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还有周恩来的《无题》《春日偶成》二首、《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等等。
结合党史讲台,让著作“亮出来”。把书读薄、读透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话将书本复述下来。被动听、被动读,不如转化成主动讲。讲课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演讲,更不是背诵,是需要自己读原著、找逻辑、选角度,由文本语言转化成课堂语言。这个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设置专门的党史讲台、著作讲堂,通过选择专题、设计讲稿、制作课件,登上讲台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如此,讲台就成为了著作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同时也是党史知识消化吸收的重要途径。
当然,讲授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比如采用专题讲授,就某一个人物、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历史阶段为对象,采用汇报的形式、讲授的方式、互动的方式,现场讲、录视频或录微课等等。也可以采用读书分享会的形式,前期设定读书会流程,然后分配任务,按照流程分享读书心得。
经典著作是历史进程的直接文字载体,是初心使命的诠释,更是教育熏染广大党员提升党性修养、练就实干本领的法宝。在阅读学习这些著作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要在力求基本的历史事实、文献数据、事件定性和立场观点等方面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从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角度、创新载体、创新渠道等多方面寻求方法突破,增强阅读经典著作、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策略灵活性,进而助力党员干部学懂学深悟透、助力党员干部增强实干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