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嬗变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思想的形成

2021-11-28孙金伟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法西斯帝国主义英美

孙金伟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是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推动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倡导者、推动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与对美政策演变的联动关系及其形成过程、内涵特征的研究,对于深刻阐释党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和理论创新成果,从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的转变与对美政策的调整

1935年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和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的一年。在这一年,发生了三件直接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内外政策的重大事件。一是遵义会议的召开和红军长征的胜利。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地位,为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独立自主地观察、分析和处理国际事务与中国革命问题,创造了组织条件。红军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把中国革命的重心推进到了抗日斗争的前沿,为实现内外政策的转变创造了客观条件。二是苏联外交战略的调整和共产国际策略路线的转变。鉴于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猖獗的严峻形势,苏联的外交政策开始由与英美等国家直接对抗转向维护集体安全和与西方国家建交结盟。1935年7-8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制定了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工人统一战线”和“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建立人民反帝阵线”[1]的策略,标志着共产国际的策略路线由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世界革命转向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三是华北事变的爆发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华北事变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形成了以“一二·九运动”为标志的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立息内争,共御外侮”成为全民族的一致呼声,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适时地调整内外政策,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策略方针。

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从打倒一切帝国主义转向区别对待法西斯侵略国家和反法西斯民主国家。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草拟和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主张在国际上“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和国家作同盟,与一切对中国民众反日解放战争守善意中立的民族和国家建立友谊关系。”[2](P524)11月28日,中共中央以毛泽东和朱德名义发表《抗日救国宣言》,重申愿与“对中国的抗日民族运动,表示同情、赞助或守善意中立的民族或国家,建立亲密友谊的关系”[2](P582),从而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转变的先声。

在1935年12月下旬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在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同时,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会议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国际反日统一战线”的概念,但主张建立国际反日统一战线的思想却是显而易见的。从对国际时局的认识上来看,会议科学分析了日本侵华引起的远东国际关系的新变化,首次把英美同日本加以区别,为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联合英美建立国际反日统一战线打开了通道;从提出的国际战略方针上来看,会议全面抛弃了“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主张在“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卖国贼的胜利的基础之上,同一切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卖国贼相反对的国家、党派、甚至个人,进行必要的谅解、妥协,建立国交,订立同盟条约的关系”[2](P598-617)。因此,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发生实质性转变和国际反日统一战线思想萌芽的重要标志。

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统一战线主张,争取英美等国尽早加入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行列,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成功接待,打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外部世界联系和交往的窗口。1936年7月,在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期间,毛泽东在百忙中多次与他会面、交谈,向他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局势的认识及其内外政策,分析了美国对中国抗日可能采取的态度和所能发挥的作用,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愿与英美等国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愿望,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初步构想。

首先,突出美日矛盾,倡导拉美抗日。毛泽东指出:“日本侵略不仅威胁中国,而且也威胁世界和平,尤其是太平洋的和平。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同时也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敌人,特别是和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各国,即美、英、法、苏等国人民的敌人。”[5](P390)他进而把世界上除德、意、日以外的国家分为 “不愿参加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反战国家”“或多或少地都受到日本的威胁”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奉行和平方针,无意于征服或剥削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苏联等三大类。认为这三种类型的国家“能够结成一个反侵略、反战、反法西斯的世界联盟”[3](P398)。美国属于反战国家类型,中国同美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是完全可能和合乎需要的。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首次明确表示愿同美国结成反日统一战线。

其次,反对“孤立主义”,争取美国援华制日。毛泽东认为,建立包括所有与太平洋地区和平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的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条件。据此,毛泽东希望美国政府能够抛弃“孤立主义”政策,积极援助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和征服,“觉悟到它在太平洋的真正责任是同直接威胁美国理想和利益的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3](P395)如果这样,中美之间“将会建立起最牢固的友谊和同情”[3](P391-392)。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从积极方面高度评价美国在远东所起的作用。

最后,展望战后未来,提出中美经济合作的战略设想。毛泽东在阐释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时,还描绘出了战后中美经济合作的愿景。毛泽东指出:“如果中国真正赢得了独立,外国人在中国的合法贸易利益将会有比过去更多的机会。”中国“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外国与中国合作的机会将非常之多。”[3](P393)届时,中国愿在互助、互利和相互同意的基础上同一切友好国家签订经贸协定,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合作。而美国作为中国的友好国家,无疑将拥有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更多机会。

毛泽东关于对美政策的初步构想,经斯诺向国际社会报道后,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于让英美等西方国家了解和接纳处于被封锁隔绝状态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统一战线主张,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拉美抗日政策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的确立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实施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卢沟桥事变的炮声打响后,中共中央就迅即宣布了自己的抗日外交主张,倡议“立刻实现抗日的积极外交,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法西斯侵略阵线,同英美法苏等国订立有利于抗日救国的协定”[4]。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制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正式确立了党的抗日外交政策,即“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5](P355-356)。1938年2月11日,毛泽东在延安反侵略大会上的演讲中,再次呼吁建立“世界的统一战线……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6]。从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把对外战略的重点放在争取与英美等国结成反日同盟上,以期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并对争取他们援华抗日寄予厚望。中国共产党对美国采取的任何有利于中国抗战的行动,从美国政府的“道义禁运”到“美国民主党的赞助国际和平,罗斯福总统的谴责法西斯蒂,霍华德系报纸的同情中国抗日,尤其是美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抗日斗争的声援”[7],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还接待了首位以美国官方身份访问延安的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总统亲信埃文斯·卡尔逊,向他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内外政策和与美合作抗日、重建中国的愿望。

然而,抗战爆发后的国际国内形势表明,日本全面侵华虽然威胁到了英美的在华利益,也促使英美对中国的抗战表示同情和支持,并给予国民党政府一些军事援助和贷款,但并没有引起远东国际关系的根本变化。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美国因受国内经济问题的困挠和“孤立主义”势力的牵制,始终在中日问题上态度暧昧,奉行姑息、纵容日本侵略的“不干涉”政策,这使中共中央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美政策。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国际战略的重点由致力于建立反日统一战线一度转向揭露和抨击英美的绥靖政策。

一是国内局势的急剧恶化。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内妥协投降倾向抬头,军事摩擦接连不断,国共关系日趋紧张,而英美在援华抗日问题上一直缺少实际行动。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开展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同时,在国际上加紧了对英美对华政策的谴责。1939年6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造成中国出现投降危险的因素主要有“日本的诱降政策”、英美法的“国际压力”和“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动摇”[8](P82)。据此,毛泽东不再把英美看作是反战国家,而以“帝国主义者”“投降主义者”相称,号召动员国内外进步势力反对英美“国际投降主义者”。

二是英美对日采取绥靖政策。1939年前后,英美在中国抗战问题奉行绥靖主义政策,企图制造“远东慕尼黑”。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掀起了反对“远东慕尼黑”的斗争。毛泽东抨击英美的“不干涉”政策是“坐山观虎斗”,是“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其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5](P581)。7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力量推动各方共同起来在舆论、行动上,反对任何形式的东方慕尼黑”[8](P150)。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绥靖政策的谴责和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发生转变的重要表现。

三是苏联对外政策和共产国际策略的转变。1939年8月,苏联出于对自身安全利益考虑,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外交政策从集体安全转向中立自保。随即共产国际执委会也致电中共中央,将欧洲战争定性为德意和英法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要求重新调整政策,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中共中央接受了共产国际对战争性质的判断和新的策略方针。9月14日,毛泽东在《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的讲演中指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同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一样”,在战争性质上都属于“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并据此认为“过去关于法西斯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划分,已经失掉了意义”。“争取所谓民主国家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建立统一战线的时期,已经过去。”[9](P211-212)因此,新的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不再包括所谓民主国家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党在当前的革命政策就是,“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揭穿这种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不管是战争的甲方或乙方,把他们看做一样的强盗。”[9](P217-218)受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外策略转变的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对英美政策开始发生逆转,一度放弃了与英美建立国际反日统一战线的努力。

对于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发生逆转,需要指出的是,当国内国民党妥协投降、国际上“远东慕尼黑”之风日盛之时,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着想,对英美的对日妥协保持警惕,对其绥靖政策进行揭露、批判和斗争是完全正确的。这种谴责和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所作不懈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推动英美尽早放弃牺牲中国、绥靖日本的错误政策,更坚定地回到援华制日的正确轨道上来。它在制止国际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重提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口号,英美等国相继宣布全力支持苏联抗拒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世界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两大阵线泾渭分明。苏德战争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改变对战争性质的看法和调整对美政策提供了契机。6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指出:“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着反对法西斯而斗争”,要求“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10]。7月12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凡是反对法西斯德意日者均应联合的指示》中,明确将目前英美的反日反德战争界定为非帝国主义性质的正义战争,提出了在战争中要以是否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作为判断是非、区分敌友的唯一标准。[11](P164)

中共中央的“六二三”和“七一二”指示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完全抛弃了自欧战爆发以来所实行的“反对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政策,重新回到了与英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上来。10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包括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方的ABCD(美英中荷四国英文的第一个字母)阵线和英美苏的联合行动等三条统一战线。[12]毛泽东的讲话正式把英美的联合反德反日行动纳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范畴和组成部分。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美国直接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来。次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并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和《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强调了中国与美国合作抗日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立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任务和路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的正式确立。

至此,中国共产党从主张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到放弃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再到重提建立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从实行抗日外交政策到反对“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再到肯定英美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性,从争取英美援华制日到抨击英美的绥靖政策再到强调与英美合作,开始于苏德战争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和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转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终于完成和正式确立。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和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三、中国共产党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从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演变的具体实践以及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泽东的讲话可以归纳中国共产党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思想主要表现在:

1.深刻论述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积极倡导与英美建立国际反日同盟。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进行的一场殊死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落后的中国要战胜强大的日本,除了组织全国一切抗日力量抗敌御侮外,还必须联合世界上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家来制止侵略。当时,英美在中国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日本的侵略扩张直接威胁到英美的“理想和利益”,使英美与日本的矛盾日益加深。英美主要是美国在“东方的利益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紧密连接在一起”,它们将支持中国抗战和“暂时地赞助中国的统一与和平”[3](P390-391)。因此,中国与英美建立反日同盟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2.正确确立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划分世界阵线的标准,强力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国际反日统一战线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然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错综复杂,参战国的情况各不相同,既有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国家、又有法西斯国家,还有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联合谁、打击谁的问题上缺乏一个划分营垒的明确标准。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提出了以是否反对法西斯作为划分世界阵线的标准。这一标准完全突破了按国家的阶级性质划分世界阵线的传统观念,紧紧抓住了反对法西斯这个主要矛盾,使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国际局势得以明朗化,为推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3.明确提出了把国际统一战线与国内统一战线相衔接,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口号,提出了把“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13](P253)中共中央认为:“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他方面,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为此目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作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以增加英美抗战力量,并改进中国抗战状况。”[11](P251-252)因此,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既包含有争取英美等国援华抗日的思想,又包含着借助英美的力量和影响遏止国民党投降反共倾向,促进战后中国政治向民主化方向发展的思想。国际统一战线与国内统一战线相衔接实现了国际国内统一战线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

4.科学阐明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目标和任务,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引领方向。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多次发表通电、宣言和党内指示,呼吁世界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打倒法西斯侵略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及时肯定英美抵抗日本侵略战争的正义性,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与开展太平洋各民族反日反法西斯的广泛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应当包括反对日本侵略的一切民族的政府、党派及一切阶层的人民……这个统一战线,应当是上层的,同时又是下层的,是政府的,同时又是民众的联盟”[11](P251)。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目标和任务的提出,奠定了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政治和组织基础,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中国共产党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思想的时代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相结合,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和唯物辩证法思想,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

1.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相结合。反对法西斯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它既符合中国抗战和中国革命的利益,也符合美国等国家的利益和全球利益。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事业是一致的,中国和各反法西斯国家在制止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共同利益,中国的和平与统一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长期抵抗,将使日本帝国主义本身走上崩溃的道路。从这一方面说,中国的抗战不但为了自救,且在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尽了它的伟大责任。”[5](P375)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共同利益,中国共产党不再以社会制度划线,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共产党都愿意与其联合和合作。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和对美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着眼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体现了既以国家利益为重、又把国家利益与世界共同利益相结合的对外关系原则,是把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相结合的典范。

2.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由于中日战争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不可能离开与世界的联系而孤立地取得抗战的胜利,这是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国情。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要国际援助;不,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13](P161)但是,要战胜日本侵略者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只有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同时不放松外援之争取,才是正确的道路。”[11](P567)这是中国共产党处理自力更生与国际援助关系所坚持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中国共产党既反对忽视或不要外援的孤立主义,积极主动争取国际援助,又没有完全寄希望于国际援助,而是立足于自力更生,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坚持持久抗战。

3.利用矛盾与区别对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的思想基础根源于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认识和利用。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主张联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日本侵略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理论上提出以是否反对法西斯作为判断敌友的标准,使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更加具体化。同时,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思想还贯穿着区别对待的原则。194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论政策》的党内指示中,明确提出对各种国际势力要区别对待,“既须将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和现时没有举行侵略的其他帝国主义,加以区别;又须将同日本结成同盟承认‘满洲国’的德意帝国主义,和同日本处于对立地位的英美帝国主义,加以区别;又须将过去采取远东慕尼黑政策危害中国抗日时的英美,和目前放弃这个政策改为赞助中国抗日时的英美,加以区别”,并将党的策略原则概括为“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5](P764)。在国际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国际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采取区别对待原则,不断调整和及时改变自己的对美政策。

4.团结合作与批评斗争相结合。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国际战略时坚持的重要原则。抗日战争初期,英美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考虑,其对华政策带有明显的两面性,既有援华制日的一面,又有绥靖日本、牺牲中国利益的一面。针对英美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拥护和支持其援华制日政策,积极争取联合和合作;另一方面又对其企图牺牲中国的绥靖政策进行坚决的批评和斗争。正是由于恰当处理了联合与斗争的相互关系,既没有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政策,也没有采取“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政策,才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略思想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和中国革命处于转折关头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国际时局变化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战略和统一战线理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实施,不仅为夺取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为战后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法西斯帝国主义英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永远很遥远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关注历史中的人与课堂中的人
法西斯是一种刑具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