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2021-11-28张文秋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邓颖超周总理缅甸

张文秋

(中共张掖市委党校/张掖行政学院 甘肃省张掖市 734000)

这个人来了,海棠叶还没红。这个人走了,海棠花已谢。他英俊飘逸,一生倾倒无数红颜,却只与一人厮守;他坚韧虔诚,一生历尽无数劫难,却只坚守一个信仰。他是一个把伟大和平凡结合得如此完美的人,从国家结构到儿童积木,从核弹爆炸到演员练声,从齿轮在哪里旋转到麦子在哪里孕育,共和国的大小生计都在他心头。这个人,他叫周恩来。

周恩来,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他先后担任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邓小平同志曾回忆道“周总理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深情的说道:“‘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本文通过六组关键词来感悟周总理的伟大人格魅力所在。

不忘初心,坚守信仰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故乡给他起了一个不平凡的乳名——大鸾,意为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对童年的周恩来的教育和影响较大的当数其三位母亲,生母万氏善于调节矛盾,嗣母陈氏诗文书画造诣良好,在恩来四五岁就教他吟诵古诗词,乳母江氏勤劳善良。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和性格正面影响着周恩来,让他在年纪轻轻时就有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对劳动人民深刻共情。

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随伯父来到东北,转入新建的奉天第六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了辫子并接触了大量进步书籍。那是1911年的夏天,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呀?有的回答说是为了当官,有的回答说是为了发财,而年仅13岁的周恩来却铿锵有力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欣喜地称赞说:“伟哉,周生!”

1913年,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在校期间,他品学兼优.与此同时,周恩来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他与同学共同创办“敬业乐群会”,主持出版了会刊《敬业》,1917年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毕业时与同学们互赠留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之后他到日本留学又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再到欧洲勤工俭学又毅然回国投身革命……他曾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少年时定下的赤诚初心奋斗,虽九死而犹未悔。

执子之手,坚守一生

他和她的初遇是在1919年的夏天,他21岁,她15岁。女孩在南开礼堂满腔热血青春洋溢的演讲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给男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们同为觉悟社成员更加深了接触。男孩赴法留学后他们常常书信往来,聊信仰聊理想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923年,她收到他从法国寄回的印有革命家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面写着:“希望我们将来,也像他们一样,一同上断头台”。这坚定悲壮而又浪漫的话语让女孩触动,于是她生平第一次没有听母亲的话,迅速和他确立了恋爱关系,这对恋人,就是周恩来和邓颖超。

1925年8月8日,他们在广州结婚,从此一生一世一双人。1927年夏天,他说了一句出去办事就离开了她,她知道组织有纪律从来也不多问,直到看到报纸才知道丈夫领导了南昌起义。战争年代,他们为了革命失去了两个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孩子。建国后,公正清廉的二人达成协议,约定不能在同一部门工作。邓颖超忙于妇女工作,周恩来为着共产主义事业履历艰难时刻,而邓颖超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以花表相思,邓颖超给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丈夫寄上院中开了的海棠花,周总理就以以芍药和玫瑰回赠,回国很久后大衣里都还藏着那朵海棠花;他们以信表深情,周恩来写:“望你珍摄,吻你万千”,邓颖超回:“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1976年1月,周恩来离世,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入了江河。向周恩来遗体告别时,邓颖超咬着牙表情悲痛并没有哭出来,直到在八宝山做最后告别时,邓颖超才猛扑到棺木的玻璃罩上痛哭道:“恩来,我们永别了,让我最后再看你一眼吧,以后我再也见不到你了!让我痛痛快快哭一场吧!”周恩来逝世之后,邓颖超只当众哭过这一次。16年后,邓颖超离世,她说:“死后用装盛周恩来骨灰的那个骨灰盒,盛装着我的骨灰,撒在16年前抛撒他骨灰的同一个地方吧。”周恩来曾说:“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这,就是他们的革命情谊,这是他们的生死相随!

刚柔兼济,叱咤风云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以超乎寻常的精力、才能、勇气和智慧,致力于制定和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结束了一百多年来旧中国历届政府丧权辱国的外交屈辱史。

他坚如磐石,外交立场非常坚定。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舌战群儒”,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数次力挽狂澜。在居心叵测的与会人员发难疯狂攻击共产主义并把矛头直至中国时,周恩来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表了演说,第一句话就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第二句话就表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立场鲜明又通情达理的几次讲话引导着会议一步步走向了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正确轨道。

他柔如春风,外交手段十分灵活。曾为表示尊重三穿缅甸服。缅甸时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缅甸时恰逢泼水节,于是总理欣然接受了缅甸总理吴努的建议,手持银碗,身穿缅甸服装参加泼水节,工作人员担心周总理的身体,为他披了一条浴巾,可是漫天飞水,浴巾很快就湿透了。周总理拿掉浴巾说:“水是吉祥物,浇得越多越吉祥幸福,这时的水,每一滴都是热的,我一点不觉得冷!”1961年1月周总理带团再访缅甸,又恰逢缅甸国庆节,周总理再次答应缅甸方面的请求,二穿缅甸服。1月5日,周总理在参观曼德勒时吴努说,周总理穿缅甸服装的事在首都仰光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曼德勒是缅甸古都,希望他能再穿一次,于是总理第三次穿上了缅甸传统服装。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尼克松称周恩来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基辛格称赞周恩来是他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周总理一生都在以超高的外交艺术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着无可比拟的卓越贡献。

两袖清风,廉洁奉公

为政之得尤须坚守,品性纯洁才不污损。周恩来秘书何谦曾在日记中记载着一次周总理对自己的严厉批评。事情的起因源于西花厅的修缮。西花厅是周总理办公和生活的地方,它年久失修,梁柱腐朽、地面返潮,何谦发现周恩来夜里在办公室工作时经常膝盖疼痛,多次提议修缮房子,周恩来执意不肯。1959年底,周恩来邓颖超去广东参加中央组织的学习,何谦就与办公室主任提出自己留在北京主持修一下房子,得到批准。其实这次修缮非常简单,只是把地砖换成地板和简单的油漆粉刷,物件上只在办公室加了一个吊灯,就连床,也是从钓鱼台国宾馆要来的一张闲置的旧床。可是,周恩来学习回来后见状却发了脾气,他说:“你跟我一起工作20年了,我的一切要求习惯你了解的,维修房子我不反对,为什么一定要修得这么好呢?国务院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修,把我住的地方修得这样好,这怎么能使我安心呢?”为此,周恩来两次在国务院会议上主动做自我批评。

在此期间,周恩来的侄子周尔均来看望他,周恩来又说起了这件事。周尔均认为西花厅是国家财产,从爱护国家财产的角度维修一下也属于正常。而周恩来却让周尔均背诵一下杜甫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周总理说,你体会下这首诗就懂我的心情了。他就是这样的一生廉洁,始终保持发扬着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一心为民,爱民如子

周恩来一生坚持服务群众,把自己比喻为“人民的总服务员”,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1966年邢台地震,他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在向群众讲话时他发现自己背对大风,而群众面对寒风。于是他高喊“全体向后转”,自己走向群众的对面,面风而立,发表讲话;1973年病情已经很严重的他重返延安,看到延安人民仍然过着艰苦的生活,禁不住潸然泪下。在伯延,他深入一位叫二廷的农民家,看到四个没娘的孩子主动提出要帮助抚养一个,养大后再送回来;在老农家里他坐在门槛上,与乡亲们拉着家常;在病号家里,他下意识地帮忙着起身的乡亲穿鞋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无不反映出周恩来总理的拳拳爱民之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72年5月周总理被确诊为膀胱癌,从1974年6月1日到1976年1月8日一年半的时间里,周恩来共做了大小手术十几次,约40天左右就要动一次手术。在医院接待外宾60多次,外出工作10多次,强撑病体肩挑着党和国家的重担。后来身体已无法支撑到看报审阅文件,双颊凹陷瘦骨如柴的他就沉默的望着天花板,头脑中仍在思考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

1975年,周总理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开始着手自己的后事,其中他认为重要的一项是向毛主席汇报自己的情况。6月16日晚,周总理强忍病痛,在病床上给毛主席写下了临终之前的最后一封信。信中他写到“我体重还有61斤,务请主席放心!”曾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担任过秘书的赵炜回忆道:“周恩来在弥留之际还艰难而庄重的哼着国际歌”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总理病逝。噩耗传来,神州大地都笼罩在极度悲伤的气氛里。1月11日下午4时30分,灵车载着周总理的遗体前往八宝山火化。百万群众顶着“四人帮”高压,泪洒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时间,京城处处皆白花,风吹热泪撒万家。

“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周总理身影虽已远去,精神却永远活在了人民心中。按照周总理的遗愿,他的骨灰一共撒到了四个地方。第一把撒在了北京城,他要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第二把撒在了密云水库,他一直关心老百姓的吃水问题;第三把撒在了海河入海口,这是他第一次遇见邓颖超的地方;第四把撒在了母亲河黄河入河口,他要永远和祖国母亲在一起。周总理的一生,是生而无后、死不留灰、去不留言、官而不显、劳而无怨的一生!

72年前,在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72年后,这盛世如他所愿。正是因为有周总理及老一辈革命家们和无数付出鲜血和生命革命先烈们的筑基,如今的中国才能东风浩荡,巨舰破浪,国泰民安,威龙腾飞!何以缅怀先辈,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猜你喜欢

邓颖超周总理缅甸
周总理“喝”饭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周恩来和邓颖超:家国大爱,更有儿女情长
缅甸记忆
1958年我在应城见到周总理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缅甸非常之旅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
总理心系保险柜
周恩来邓颖超参加何香凝的寿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