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2021-11-28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栾 琪

(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1]。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不断跟进时代的实践,认识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中国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取得了累累硕果,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只是局限于对历史进行表面的解释,从整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很少,所以会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精髓出现误读,从而无法准确的把握其完整图景和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性的构成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2]。”马克思强调人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把人规定为从事现实活动的人[3]。从而彻底抛弃了以往哲学当中抽象的人的概念。马克思论述了人生存的本质。人能生存下来,首先必须有基本的生活资料,从而保证生存的可能,就要解决人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基本问题。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指出,资本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4]。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对劳动力进行剥削以满足自己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的本性。资本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最终却统治了社会,资本拜物教充斥于整个社会。

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逐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仅为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成为机器,资本家成为人格化的资本,整个社会关系物化,人与社会被严重扭曲。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和片面化问题,并且指出,整个社会被异化的物所支配、所奴役,人不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而且同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异化。一句话,人同人自身也异化了,人变成抽象的存在物,成为创造价值的工具,所有人都被奴役了。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6]。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两个必然”的论断为逻辑起点和核心论证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和一般进程的。

在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这一伟大事业。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要依靠自己解放自己,同时也使整个社会从不平等的奴役制度下解放出来,使社会摆脱私有制剥削、压迫及阶级斗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实现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提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刻意制造“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的对立,无视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在时间上的延续性[7]。随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陆续整理公开出版,一些西方学者围绕手稿中“异化劳动思想”“青年马克思”,一时之间“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的断裂说甚嚣尘上。

极力强化“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的学术话语,无视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在思想上的联系性。这种观点直到现在仍然存在。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费切尔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吕贝尔主编《马克思学研究》的先后创刊,“马克思学派”在西方语境中逐渐盛行起来。

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分割为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部分,无视它们之间在历史上的继承性。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内容和体系的整体性,没有看到马克思“批判的革命的”改造世界的辩证法本身始终包括了批判的向度和建设的向度,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需要

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是应对西方社会思潮挑战的需要[8]。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以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特点,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的影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新型的发展道路,这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完整的指导思想密切相关。

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纵深发展的需要[10]。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整体性的前提下,真正做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科学发展的观点、执政为民的观点、开拓创新的观点,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开展工作。

解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现实路径

优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方法原则

坚持“回归原生文本”的阅读方法。“回归原生文本”,就是指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中去,通过对文本的耕犁阐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本真精神。这是一种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路径。

借鉴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不仅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还需要开拓新的研究视阈、利用新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所折射出的意义和价值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必须高度重视的。由于历史境遇、理论视角以及时空状态等原因,国外学者还洞察了一些其他领域或者视角难以觉察的东西,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树立以关注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实践原则。马克思曾经指出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鲜明特点,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内在地要求社会实践运动的印证,要求以关注现实问题为导向。

深化对整体性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12]。”这为解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指明了超越“形而上学思维片面性”的途径。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解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需要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内在统一[13]。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科学性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性区分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党性原则。

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来看,解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需要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14]。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这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逻辑的显著特点。

从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的关系来看,解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需要坚持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内在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一级学科,而且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亮的底色。

强化基于历史事实科学判断的价值支撑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尽管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研究的具体问题和突出的重点有所不同,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未呈现出断裂性的特征,而是在连续性中彰显了整体性,始终围绕三大主题展开:一是认识资本的逻辑,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二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在理念上进行建构;三是探讨实现理想社会的具体路径和根本方法。

从中华民族复兴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前行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它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不仅仅在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了根本性转变,更在于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破解了西方国家精心设计的各种话语陷阱,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整体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自信之源、实践之基。

从人类文明进步史的角度来看,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关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它不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必将超出一国范围成为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不仅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引,而且为重塑全球交往理性贡献了中国智慧,推动了以普惠价值和共享发展为支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