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体现及融入路径

2021-11-28许素建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理想信念

许素建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9)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革命文化要传承,时代使命要担负。革命文化的价值内涵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意义重大,与立德树人追求一致,推动革命文化传承,能够有效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因此,要立德树人,应当提高革命文化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弘扬革命文化,做好革命文化的传承人,做一名合格的时代新人。

革命文化的当代内涵

革命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内涵。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体现是浴血奋战,推动人民新生政权的建立。在改革开放时期是艰苦奋斗,为实现国家富强而奋斗。进入新时代是自强不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究其根本,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对于国家热爱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强调对旧事物要批判的继承,所以革命文化而是有选择性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确保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践行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实现了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积累,逐步形成了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

革命精神让立德树人更有营养。首先,立德树人在革命精神的优秀内容中汲取了养分。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内涵和行为规范。这既为大学生“所立何德”提供基本遵循,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树何人”提供了历史标准。其次,革命精神的优秀内容让立德树人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革命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体现,丰富的革命精神内容,提升了立德树人教学素材的多样性,让立德树人更加生动形象。

革命历史让立德树人有历史的厚度。首先,通过对革命历史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史观,感悟历史情感推进立德树人。阐明中国共产党由延安到西柏坡再到“进京赶考”的历史脉络,让大学生对于我们党的“赶考”事业有着更清楚认识,认可党的事业。一方面,革命历史讲述了我们国家如何从落后挨打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着历史厚度与温度。另一方面,通过树立出革命历史中为了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甚至付出生命的英雄模范,让大学生在树立理想信念时从榜样身上的汲取力量。

革命遗迹融因为承载了革命文化,所以让立德树人更加感同身受。首先,革命遗迹融入立德树人为认识家国情怀提供了落脚点。扬·阿斯曼说过:“象征物不仅代表着对物本身的记忆,也让若隐若现的时间和认同索引清晰起来。” 例如,方志敏写下的《可爱的中国》,使得个人对国家的情感更加清晰起来,让大学生明白在树立理想信念时要紧密与国家命运结合。其次,革命遗迹融入立德树人为传承家国情怀开辟了空间,架起了革命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在接触革命遗迹的过程中,亲自感受革命遗迹所承载的记忆,对个人理想信念进行洗礼。

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挑战

现在,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过程面临许多挑战。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革命文化的浅易解读,弱化了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干扰了部分大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正确判断。大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获取上呈现“碎片化”,而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碎片化的抽离历史加上主观臆造形成所谓的“历史真相”,让错误的观点在大学生中间传播。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还坚持唯心史观,打着“价值中立”的幌子。而这些错误的方式会让部分大学生对真实的历史产生怀疑,从而怀疑中国革命的正当性,进而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可见错误思潮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革命文化,对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立德树人产生不良影响。

对革命文化的浅易解读影响了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革命文化做好理论研究,读原著,悟真理,才能让大学生对革命文化避免出现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的情况。 对革命文化的理论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很难实现融会贯通,多是从传播方式、时代价值等方面来认识,很少从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想资源中去挖掘。二是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很难达到“多元统一”,即很难把握不同革命精神相同的内涵,从特殊中寻找一般,上升为一个整体性的革命精神。三是对革命文化的认识不易做到由浅到深,多是从对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来展开革命文化的价值意义,很少有从整体的民族复兴进程中把握革命文化。可见缺乏对革命文化由浅到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的认识,不利于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内涵的把握,不能有效的将革命文化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有效资源。

革命文化在立德树人的体现

认同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忠诚于党和人民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基因,将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对于统筹推进大学生“如何立德”与思政课“如何树人”同向而行有着重要价值。

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高校对于“所立何德”的探索,更突出“所树何人”的标准,也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国教育事业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时代新人。”这说明立德树人是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革命文化的历史属性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历史思维,树立唯物史观,可以有效抵御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时。此外如果将革命文化中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输送给大学生,增强其抵御诱惑能力。总的来说,革命文化与立德树人追求一致,能够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

回答“如何培养人”。 “立德”又是“树人”的前提,社会所需“何德”决定了“立德”的正确方向。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学习要紧密结合时代,结合身心特点。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是否能实现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需要这种理论。” 革命文化不仅是思政课的重要资源,也推动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革命文化有看不见的革命精神,可以通过老师传授或者自己从书籍中了解,然后革命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革命文化也有看的见的革命遗迹,可以让学生在参观时切身体感悟在课本上学习的先辈们的精神。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感悟革命精神,从理论走向实践,当革命文化完全的融入个人思想,才能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回答“为谁培养人”。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国的人才培养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坚持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兴国服务。首先,为人民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更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革命文化与立德树人在育人宗旨上方向一致,所以革命文化中的人民性能够回答好“为谁培养人”。 其次,革命文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因,对于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形成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路径

思政课老师担负传播革命文化的责任,要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在革命文化中有哪些体现,找到革命文化的理论支持。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革命文化的形成相结合,体会革命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融合。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塑造时,彰显革命文化对于个人价值规范、行为准则的培育。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身也要把对革命文化的学习贯穿到认知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近现代史、领会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理解个人思想品德塑造的整体过程中。

让大学生更好的对革命文化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首先,需要教师选出体现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革命故事,好的故事吸引力大、启发性强。 教师要讲透革命故事的历史脉络,让革命文化更具说服力。从教师讲解到学生探索的转变过程中,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转换中,对革命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实现革命文化认同、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其次,应该提高革命校园文化氛围,将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融入到校风、学风中,鼓励大学生在保持革命文化内涵的前提下进行一些传播方式上的创新,让革命文化充满校园,使大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与革命文化的情感共鸣。

将革命文化淬炼成大学生“意”志,可以更好理解革命文化的蕴意和当代价值。以革命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基因融入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一是革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引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是时代新人的成长要素。二是基于革命文化形成的“劳模精神”指引着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塑造方向,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立德树人的应有内容。三是传承红色家风有助于引领大学生家庭美德观,家庭美德对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爱国主义对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引领作用,革命英雄事迹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指引着个人品德的形成。

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吸收革命文化的优良品质,实现革命文化到立德树人的转化。首先,大学生应该加深对革命文化的整体把握,提高国家认同。其次,大学生要走出校门,主动参与革命文化实践,传承革命文化基因。可以去革命文化纪念馆去当志愿者,也可以祭奠革命烈士,亲身体会革命文化基地的育人功能。最后,积极践行革命精神。传承革命精神,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大学生要成为革命文化传承的先行者,甘于奉献、敢于奋斗,努力成为才德兼备的时代新人,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篇章。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理想信念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