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2021-11-28方忠权

绿色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康养学者理论

严 蓉,吴 迪,方忠权

(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

1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大,且多数人运动量不足,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对于休闲娱乐和健康养生的诉求愈加强烈,对美容、护理、饮食、水浴等类型的旅游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为了顺应人们的需求,出现了大量以“康养”为主题的现代旅游新潮流。我国康养旅游是在2012年之后起步并发展起来的,最早提出要发展康养旅游的是四川省攀枝花市[1]。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康养旅游,相继出台了多个相关性政策文件。受政策引导,各地康养旅游迅猛发展,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中新的关注点。随着康养旅游的迅速发展以及实践探索的不断推进,学者们开始关注其理论研究,并掀起了研究热潮。

2 康养旅游相关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国内外旅游动机研究中最常用的理论之一。何莽[2]认为康养旅游者具有较强的社会交际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该需求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较高层次的需求。计划行为理论和推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康养旅游行为研究中。魅力质量理论指出产品有基本质量、期望质量和魅力质量3个层次,只有达到魅力质量的要求才能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及忠诚度。刘丽佳等[3]利用魅力质量理论来探讨森林康养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近年来有许多学者用治疗景观理论来研究康养旅游,治疗景观理论是健康地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被用来解释人们如何与物理环境、健康环境和社会环境互动,从而在一个给定的地方促进自身的健康和幸福,该理论为康养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关于治疗景观的探讨最初是在一些特定的具有治疗声誉的地方,如广西巴马长寿村、三亚等地,研究游客是如何在治疗场所实现健康的,以及考察治疗景观和康养旅游的协同演进。后来扩展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间以及温泉地、康养度假村、精神休养所等景观。多位学者研究得出治疗景观理论中的“象征性环境”对游客的健康感知有直接显著影响,如广西巴马县的象征性景观在很大程度上由长寿文化塑造,并发挥着主导作用。

《生态康养论》一书中提出“六度理论”,即要以温度、湿度、高度、优产度、洁净度、绿化度来判断一个地方是否适合发展生态康养旅游[4]。此后,有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对森林康养的资源、开发潜力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还有学者运用产品层次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对康养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运用产业融合理论研究康养旅游发展模式,运用空间污名化理论来研究康养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待康养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感知等[5]。当前康养旅游研究中仅有“六度理论”是本领域生成并得到应用的,其他诸如计划行为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层次理论等都是其它学科的简单应用,康养旅游仍需进一步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

3 康养旅游研究方法

在康养旅游游客感知、体验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是访谈法,也有学者将访谈法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相结合进行研究。对于用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学者多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进行处理,使用这一方法多用于对康养旅游需求方进行研究,如康养旅游游后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康养旅游动机等。还有不少学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探究健康旅游目的地游客的旅游动机及其与参与忠诚度的关系等[6]。为了能更完整、更直接地记录康养旅游者的主观感受,有学者用分析性自传式民族志法来研究其在印度瑞诗凯诗的精神旅游的幸福感结果[7]。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旅游经历进行回忆,是一种情景记忆的方法,该方法在社会学中常被采用,而在旅游学术中还很少见。此外学者用实验法来研究康养旅游的功效。还有用动态微观经济弹性方法来探讨入境游客主要市场对一个国家的康养旅游总支出的影响。

国内研究中,早期学者多采用SWOT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薛群慧[8]、马捷[9]、何少琪[10]等都采用了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浙江省、四川省、云南省的康养旅游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地康养旅游发展的路径及对策。随着当前康养旅游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展,单纯的定性研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研究的需求,故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逐渐成为康养旅游研究的主要方法。当前有不少学者将SWOT分析方法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结合,分析目的地康养旅游发展的状况或评价发展潜力。宋娜等[11]首创性地引入系统科学与数学算法,运用特尔菲法和DEMATEL-ISM-MICMAC法构建康养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突破现有研究中以模糊评价、层次分析法为主的研究方法,丰富了量化分析的工具。GIS分析法现在也逐渐被运用到康养旅游空间分布研究中,谢文彩[12]、唐健雄[13]、王兆峰[14]等人分别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分析了武汉市、长株潭城市群以及整个中国的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总体来说,学者从定性分析方法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康养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地理学中的GIS分析、计量经济学中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社会学中的网络文本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4 康养旅游研究内容

4.1 康养旅游概念内涵研究

“康养”一词近几年由国内学者提出,强调心理、精神和身体方面的平衡,而并非单纯强调身体的健康,国外与其对应的是“Wellness Tourism”[15]。“Wellness”一词是由美国医生Halbert Dunn提出,是wellbeing与fitness的结合,他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痛苦,它是一种特定环境中身体、精神以及社会幸福等各种状态的总和,其中“康养”是最高水平的健康状态。国外学者Mueller认为康养旅游是健康旅游的一个分支,认为康养旅游是人们为了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而从自己居住的地方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所有关系和现象的总和[16]。在我国最早定义“康养旅游”概念的学者是王赵[17],此后众多学者[18]在此基础上对康养旅游做出界定。《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LB/T051-2016)中指出康养旅游是指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

从国内外学者对于康养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康养旅游的概念尚不明晰,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多数学者在定义康养旅游时都强调“资源”“形式”“目的”3个方面,即康养旅游依靠什么资源?有哪些形式?要达到什么目的?但是对于康养旅游与健康旅游、养生旅游、医疗旅游的区别,一些学者容易将其混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康养旅游的范围更大,它包括健康旅游和养生旅游。然而国外学者多认为康养旅游属于健康旅游的研究范围。健康旅游的核心目的是追求健康,这个范围很广,它包括出现疾病而进行治疗的医疗旅游,也包括未出现疾病而强调预防的康养旅游。

4.2 康养旅游供给

4.2.1 康养旅游资源研究

资源是一个地方开展康养的先决条件,也是一个地方开发康养产品、创新康养模式所必须依赖的基础。因此,康养旅游资源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内容。现有康养旅游资源研究主要是对资源的类别、资源的评价以及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在资源类别研究方面,有学者借鉴旅游资源国家分类标准以及资源的性状进行划分,也有学者根据目的地的自然气候、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等对资源进行分类。科学合理的康养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康养旅游地的开发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对康养旅游资源的评价从起初的现象描述、SWOT分析等定性研究,逐步向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过渡。近年来,有学者从地理空间分布角度来研究康养旅游资源,并对这些资源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当前学术界对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呈增长的趋势。在研究康养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生态景观资源的价值,同时也要重视本土文化资源以及民族资源的挖掘。此外,国内学者可以借鉴国外学者,对一个地方的具体资源进行研究,用量化的数据来分析该资源对游客的身心产生的变化以及对游客的拉动作用,或者研究该资源所具备的独特功能。

4.2.2 康养旅游产品研究

常见的且较为传统的康养旅游产品有温泉浴、森林浴、日光浴等形式。近年来,一些复合业态的康养旅游产品广受市场青睐,如“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发展森林疗养、森林休憩、森林食疗等项目,又如“体育+康养”旅游,发展绿道骑行、户外探险等产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不同的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康养旅游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类型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19]。任宣羽基于不同的市场打造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旅游产品,其中“养眼”的主要是基础的观光产品,“养身”的主要是休闲产品,“养心”的是文化产品[18]。周晓琴等借鉴市场学中的产品体系概念,将山地健康旅游产品划分为3种,其中核心产品主要包括有益于健康的动植物景观以及气候等;辅助产品是凭借气候、景观等开发的产品;延伸产品是山地健康旅游相关性服务[20]。肖岳峰等[21]根据旅游者的“人生生命周期”、身体状况以及当地资源情况等划分康养研学旅游产品。康养旅游产品研究主要包括分类、开发优势及开发措施等,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产品层次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4.2.3 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康养模式的设计与开发大多基于当地的资源特点、文化风俗等条件,康养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模式融合发展,从而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国外比较典型的森林康养模式有森林医疗、森林保健以及高山养生等[22]。谢晓红等[23]在梳理东中西部典型康养旅游小镇的基础之上,探索出乡村田园康养、阳光康养、森林康养等不同康养旅游发展模式,认为康养旅游模式的开发应该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多模式融合发展,从而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李甜江等[24]根据云南省的资源、文化等设计出十种典型的云南森林康养模式。总的来看,学者对康养模式的研究不多,只对云南、四川、广西、浙江等少数几个重视康养旅游发展的省份开展了研究。

4.3 康养旅游需求

4.3.1 康养旅游市场研究

不同的康养旅游产品对应有不同的市场,如养老度假旅游产品以银发市场为主,登山攀岩等体育康养旅游产品以中青年市场为主等。康养旅游的长期有效发展应基于找准市场的基础之上,国外康养旅游的主要市场是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和妇女[25];中国康养旅游主要有三大市场:第一类是老年人,尤以50~60岁的人最为活跃[26];第二类是亚健康人群,此类群体中,中青年群体成为健康旅游的潜在市场[20];第三类是热衷于生活品质的人[18]。田园康养模式主要有三类目标群体,一类是中小学学生群体,他们渴望认识田园,体验农村生活;第二类是都市白领群体,他们渴望全身心感受悠闲的农村生活从而摆脱快节奏的工作压力;第三类是老年群体,他们享受闲适的田园生活[23]。对康养旅游的市场进行界定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明确康养旅游的市场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发出旅游产品来满足游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游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4.3.2 康养旅游感知和行为意向研究

康养旅游感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治疗景观理论常被用于康养旅游感知研究中,Zhang等研究表明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环境和象征环境会直接显著影响来三亚季节性迁移的老年人的健康感知[27];还有学者研究居民对待康养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感知,比如“广西巴马长寿村变成癌症村”的报道以及康养游客的涌入给当地造成的奢靡的示范作用等负面影响。国内学者多用网络文本分析法来研究康养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在康养旅游行为意愿研究方面,多数学者聚焦康养意愿的影响因素。旅游决策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因此行为意愿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康养旅游者行为意向的研究,多数学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且感知程度是学者普遍认为的会对行为意向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此外,健康消费心理账户、公众认知和情感、电子网络口碑等都会对康养旅游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康养旅游者行为意向进行研究有助于供给者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从而提供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4.3.3 康养旅游满意度研究

学者对康养旅游满意度的研究一般是作为概念模型的前置变量,用来解释游客的重游或者推荐意向。Han等[28]构建了国际医疗旅行者意愿形成的解释模型,结果表明感知质量、满意度、信任度对重新访问意向有显著影响,其中满意度和信任起显著的中介作用。Kim等[29]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康养旅游活动后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是否参加康养旅游对游后满意度有显著差异,且康养旅游的参与者比非参与者表现出更高的主观幸福感。还有学者用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方法、顾客满意度系数与不满意度系数(Better-Worse系数)[3]对各个指标要素进行分类,并依据分类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服务建议。

4.3.4 康养旅游功效研究

国外多用医学实验法来对比分析森林康养旅游前后人体生理和心理反应、血压、心率等各项指标的变化,从而证明森林康养的功效。森林浴被指出对高血压患者具有治疗作用[30],且对人的身心具有放松作用[31]。此外,城市森林公园旅游被证明能缓解财务关系焦虑、考试压力和恋爱关系焦虑[32]、恢复注意力水平[33]。国内关于康养旅游功效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定性描述光照、温度、湿度、负氧离子、植物精气等对人体的作用,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5 结论与讨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旅游需求层次的提升,各地纷纷重视康养旅游的发展,态势良好。学术界对康养旅游的研究也不断增多,研究涉及康养旅游资源研究、产品研究、发展模式研究、市场研究、感知和行为意向研究、满意度研究、功效研究等方面。总体来看,我国发展康养旅游起步较晚,研究尚不成熟,在许多方面仍有不断探索与进步的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

(1)统一康养旅游概念及边界。康养旅游概念界定不清晰是康养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康养旅游的概念未能达成一致,相关细分领域也存在混淆,所以学者应该更深入地探讨康养旅游的概念及边界,为康养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奠定牢固的基础。

(2)深入康养旅游需求研究。从上述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多以康养旅游的需求方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这些内容不论是在文献数量上还是研究深度上都比较突出与成熟。相比于国外研究,国内的康养旅游研究多从康养旅游的供给方出发进行研究,偏向康养旅游的资源、产品及发展模式等内容,对康养旅游需求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探索与深入。如探究潜在康养旅游者的需求偏好、康养旅游者具身体验情况、康养旅游利益相关者感知等等,这些都对康养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也是目前学术研究中相对缺乏的内容,之后研究可以做进一步的补充与丰富。

(3)重视与心理学、医药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研究。仅从旅游学来研究康养太过于单薄,应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丰富并深入康养旅游的研究。比如在康养旅游的动机、行为意向、满意度等方面,应注重旅游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在康养旅游功效研究方面,应注重与医学、药学等学科的互动。

(4)丰富对康养旅游目的地效益评价以及游客行为等方面的定量研究。在康养旅游目的地评价方面,国内多数学者用SWOT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康养旅游地进行评价,所使用的方法比较单薄,还需进一步扩展,未来可以融入数学算法、系统科学等领域的定量分析方法,之后还需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在游客行为方面,可以运用系统仿真实验方法来研究康养旅游驱动机制,分析各驱动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此外,还可以研究患有疾病的游客与康养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矛盾关系以及康养旅游者对康养旅游目的地空间污名的反应等。

猜你喜欢

康养学者理论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坚持理论创新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学者介绍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