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审计方法在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创新

2021-11-28李晓季

品牌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乡镇经济乡镇机关

文/李晓季

(阳信县审计局)

社会信息化的爆发式发展,促进了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审计信息化发展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提出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深化审计制度改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审计理念,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对新时代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乡镇是国家治理最末端,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乡镇工作的全面审计监督,对于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技术在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现状

乡镇工作量大、面广,涉及民生、自然资源资产、环境保护、社会稳定、惠农政策等诸多方面,各项工作均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源,目前,基本实现了数据电子化存储和处理。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也不再局限于手工审计,基本实现对电子财务账套、基础业务数据的信息化审计。但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应用都是基层审计机关自主实施的,大部分仍停留在对业务数据单项分析、内部数据关联分析的内容上,大数据思维和技术还不够深入,有较大的局限性;大数据审计应用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因为数据质量、数量以及审计人员水平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的应用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以实现新时代对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的要求。

二、大数据审计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审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审计工作经历了手工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历程,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完善,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审计体制、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时代赋予审计的责任,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大数据审计技术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需求

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业务繁多,各项工作形成了大量数据。评价领导干部各项工作履行情况,需要对业务数据进行审计,而分析处理大量的数据,大数据技术优势明显,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能够保证数据计算准确性,另外,通过关联分析等方式,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大数据审计是创新审计方式的重要途径

各地审计机关在审计体制改革创新中不断探索,取得许多宝贵经验。大数据审计目前尚未成熟,正处于发展进步的重要时期,需要审计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审计创新的重要平台。

三、乡镇经济责任审计运用大数据技术可行性分析

(一)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审计机关并不是孤军奋战。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同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资料和电子数据,不得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电子数据的规定,已经制定的要坚决废止。”许多地方出台了电子数据管理办法,为审计信息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乡镇主要业务信息化程度提高,提供了必要的应用环境

乡镇各项工作信息化程度虽然仍存在很大差异性,但总体来看基本实现了业务信息化,通过业务系统的使用、基础表格制作等形式,产生、存储了大量电子数据,为开展大数据审计提供了必要的数据环境。

(三)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果颇丰,能够完成基本数据分析任务

(1)依托“金审工程”,建设的信息化审计体系、开发的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利用率不断提高,各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经验不断丰富,思路不断拓宽,计算机审计程序不断成熟发展。

(2)依托各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培训教育,建设了一支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队伍,通过数据分析小组、市县两级联动、以干代训等方式在审计项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计算机审计相关工具设备不断开发完善。各级机关结合地区实际,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并提出具体需求,配备数据采集、转换等实用工具,简化了操作程序,提高计算机审计实用能力和范围。

四、大数据应用于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创新内容

(1)审计理念更新。首先是审计定位,坚持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位,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党的事业的根基在基层,监督好乡镇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是履行好这一重大职责、开创审计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方式。其次,审计方法上,由计算机辅助审计向辅助计算机审计理念转变,以数据分析为中心开展工作。

(2)审计组织形式。探索适应大数据特点的审计组织方式,科学设计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形式,将其与其他审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节约审计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审计深度。

例如,在年初计划中有县级涉农资金专项审计项目,在实施组织部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考虑统筹安排,同时开展,构建“1+N”型审计组织形式,即1个县直审计和数据分析组,多个乡镇审计和核实组,县直审计组负责涉农资金全面审计和数据分析,将疑点下发至乡镇审计组,乡镇组负责核实疑点,并向县直组反馈核实情况,两个审计项目共同开展,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共享成果,发现单一审计组难以发现的问题。

(3)审计开展方式。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创新审计方法,避免局限于单位固有的财务、办公等资料,围绕具体业务,分析业务数据之间的关系,注重横向关联分析;注重业务流程,从个人-村级-乡镇-县级-市级等完整流程分析,判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注重纵向延伸。

(4)审计方案设计。审计实施方案作为项目开展的重要依据,应当充分考虑大数据技术的作用,根据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情况,对数据质量和审计相关性进行判断,在方案中作出是否以大数据技术为主开展业务内容的审计,并对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作出整体考虑和安排。

(5)审计资源配置。开展大数据审计需要专业人员和审计组成员的密切配合,对专业人员应当创新配置方式,不局限于安排在某一个审计组,而是将数据分析工作相对独立出来,由固定人员专门承担一个或多个审计项目的数据分析任务,与审计组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不仅可以发挥专业优势,还可以实现对共性问题的集中处理,节约审计资源,实现大数据分析同审计内容的高效衔接和配合。

(6)外部资源获取。审计项目所需审计资料一般是由被审计单位提供,包括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这些数据是相对封闭的,在此基础上,只能分析这些数据之间的内部联系,难以发现较为隐蔽性的问题。例如查询公职人员配偶享受低保待遇,需要财政数据、民政婚姻登记数据同低保发放信息的关联分析,这些关联分析需要外部数据才能实现。因此,在审计项目中应当注重获取外部数据资源。

(7)数据资源储备。一方面拓宽基层审计机关获取数据资源的渠道。目前,审计署、各省级审计机关实现了统一数据分析平台的开发利用,而市县级平台存在建设不统一、利用率不高、无法实现与省级平台互通共享等问题,影响了大数据分析的效果,应当加快各级数据分析平台互通共享;另一方面,各个地区个性化业务产生的数据,需要地方审计机关根据本地区情况,及时获取转换备用,建立数据资源库。

(8)推动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同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资料和电子数据,不得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电子数据的规定。”这一指示为实现审计电子数据收集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应当认真梳理审计工作需要的各项业务数据,对数据收集整理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取得数据存在制度障碍的,应当推动相关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适应新时代要求提供数据保障。

猜你喜欢

乡镇经济乡镇机关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乡镇权力能否跳出“虚化陷阱”?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浅论当代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邢台乡镇经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