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1-11-28徐长通

品牌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民族

文/徐长通

(西华大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不仅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的伟大工程,而且还承载着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

一方面,青年充满未来和希望,是新时代的先锋力量和栋梁之材。另一方面,在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培育和滋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校园、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堂,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灵魂,是中华民族千年积淀而成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一生的追求,是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圆梦”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的表现是具体的、历史的。因为时代主题背景不同,那么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诠释的内涵也是有所变化的。具体表现如下。

在古代,爱国主义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一方面,具体表现为在分治中谋求统一,维护和促进民族互动、融合。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一种“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变革图强运动,具体表现为在统一中谋求长治久安,革故鼎新,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中华儿女勠力同心,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在多民族互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在时代的呼声之下实行变法和改革,千百年来无数心怀建功立业大志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方式表达了强烈爱国热情和爱国追求,这也是爱国主义的充分体现。

在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爱国主义表现为拯救民族危亡、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开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一起创造,最终中国人民迎来了站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穷二白,积贫积弱,此时的爱国主义表现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我们国情的“新道路”,最终中国人民迎来了富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增添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时代内涵,归结起来一个主题任务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仍然具有进步意义和积极意义,仍然是国家和民族进步和发展的一面旗帜。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引下,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融入日常、付诸行动,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号角。

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培养年轻一代具有为国家和民族担当、奉献的精神。”“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由此可以见得,在任何时候,只有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志向和民族振兴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唯有如此,才能最终真正做出有意义的事业。当代青年要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说,要堪当大任,那么热爱祖国是自立、成长、成才的根本和基础。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在新时代讲好青年故事,需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成为最靓丽的青春底色,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价值观,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新时代的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筑牢立德树人之魂

新时代的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这一根本任务,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面临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高校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回答好“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为国家和民族做什么样的贡献”这一人生课题。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落到实处,是当前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青年大学生是朝气蓬勃和远大前途的群体,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有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汇聚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外部环境和网络环境干扰,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环境纷繁复杂,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完全成熟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中国优秀青年;如何唤醒大学生主人翁意识,把青春自觉融入祖国建设的奋斗之中,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自媒体时代发展迅速,青年大学生每天在网络上浏览大量的信息,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大量真假难辨、是非难判的网络信息,甚至被人为操控的虚假恶意言论给大学生的认知带来巨大的挑战,再加上大学生判断失误或受错误思想影响,这就使青年学生在爱国方面表现出非理性。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他们愿意更加在网上畅所欲言、更加独特地进行爱国主义情感表达。因此,如何在青年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打通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连接通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形态,加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三、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实现路径

(一)“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做好不同学科融合,让思政课更能有效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结合“四史”学习,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大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坚定“四个自信”,激励他们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和才干,增强爱国责任心与爱国使命感,使广大青年学生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来。

(二)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前夕,饭圈女孩硬核“出征”,微博热搜刷屏:我们都有一个爱豆叫“阿中”。网络成为青年的主要阵地。在新时代,要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易班、B站、抖音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把教育内容“浸润式”的入耳入脑更入心,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生动讲好爱国故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让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三)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爱国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喊口号’或者是浮于表面,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抗击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90后”“00后”青年一代加入了这场斗争,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同时,抗疫是一堂生动鲜活的思政课,大学生以亲身经历并和中外对比,对于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青年大学生在掌握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理解“小我”“大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性,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将报国之行自觉融入祖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政治素质是否过硬、育人水平是否高超,是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前提。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需要深入、持久、生动的教育。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应该齐上阵,坚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日常,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在潜移默化中以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培养和熏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民族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