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后云南省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途径探索*
2021-11-28李雨健薛丽华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文/李雨健 薛丽华(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的宣布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同时也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在脱贫攻坚中承担教育扶贫历史使命的高校,持续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具有积极作用。
一、脱贫攻坚后云南高校建档立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脱贫攻坚后做好云南高校建档立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云南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现行标准下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十三五”期间,云南9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但同时云南省作为西部贫困地区,是全国脱贫摘帽贫困县数最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最大的省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贫困家庭返贫仍是短期内艰巨的任务。其中,因学返贫仍是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出现因学返贫现象的几率更大。因此高校资助要特别关注原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找出存在返贫风险的学生,以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为重要抓手,落实精准资助,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成长成才的资助工作,是帮助这些家庭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也是云南全面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环节。
(二)云南高校建档立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云南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发挥了扶贫攻坚主战场的作用,以高校精准资助为重要抓手,推进资助体系不断完善,为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高校通过“奖、贷、勤、助、减、免”等资助方式切实对缓解建档立卡生学业和生活压力、激励学生学有所成、帮助其所在家庭摆脱代际贫困、促进教育及社会公平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同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资助的体制和机制仍需不断完善, 资助工作在育人方面作用还有一定的差距,“资助”与“育人”结合的不够紧密,学生在获得帮助的同时,所受到的综合能力提升、健康人格塑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作用还需不断提升。2018年3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讲话中指出,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因此,各个高校需进一步创新资助育人模式、优化资助育人途径、完善资助育人的体系。
二、高校建档立卡学生资助育人实效发挥影响因素
当今的大学学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突出的个性色彩和表达欲望。因此,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资助,展现出多元化的资助需求,多元价值的相遇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对资助育人实效发挥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才能达到精准育人的目标。一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与普通学生存在的普遍差异。由于经济状况而形成的自然差别,可能会导致建档立卡学生在心理、思想、行为上的特殊性,表现形式可能是多方面的,对资助育人实效发挥将产生直接影响。二是资助政策的导向作用对资助育人实效发挥的影响。如对“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资助政策的理解,对建档立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产生影响;以经济和物质资助为主的资助政策,可能会助长经济困难学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认为这些资助是自己应得的,而不是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不同的资助方式给受助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如绿色通道、助学金、生活补助、学费减免、贷款等对学生的帮助的体验以及感受不同,导致他们对资助认识的差异。三是受助对象的个体差异对资助育人实效发挥的影响。每一个建档立卡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其主体需要、文化背景、习俗习惯、接受能力不同。因此个体差异也是导致资助育人实效发挥的重要原因,所以“精准帮扶、因人施教”应为重点考虑的因素。
三、脱贫攻坚后高校建档立卡学生资助育人途径探索
(一)“精准识别、精准资助”为资助育人实效充分发挥的前提
根据国家资助管理系统和云南省扶贫系统下发的建档立卡学生名单,认真核查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准确掌握建档立卡生在校情况,做到 “一生一档”,确保信息真实、准确,记录清晰、无误,经得起检查和推敲。通过精准识别,进行精准定级,精准控制资助力度,资助程序规范,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证高校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建档立卡学生。在教育受助对象诚实守信的同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初心与关怀。
(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提升建档立卡学生核心价值素养
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活动,教育建档立卡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四个自信”;将爱国主义教育、责任与感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廉洁与法治教育、诚信与文明教育内容渗透于各项教育管理制度和各类教育活动中,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梦想驱动建档立卡学生奋发成才。如以“中国梦▪青年梦”为主题,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道德讲堂、文化讲堂、思想面对面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将“成才梦”与“中国梦”融为一体;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相结合,辅导员、班主任走进他们思想深处,掌握学生实际需要,破解其成长困惑,把目标指引、价值观塑造、方法指导和行为督导等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建立每位建档立卡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激发他们追求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驱动力。
(三)不断完善建档立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助力其成长成才
重视建档立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意保护建档立卡生隐私的前提下,为每一位建档立卡生建立从入校到毕业的完整心理档案,详细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内容和形式,重点关注建档立卡学生参与面,完善心理测评预警机制,实现对所有在校学建档立卡学生心理健康的年度排查,深化心理危机防控体系建设,以宿舍为最小单位,建立“校-院-班-舍”四级防预机制。保障他们有尊严、有质量的正常学习生活,使他们树立“自救”意识,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积极与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励他们刻苦求学,求真务实,学有所成,回报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建档立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
在资助方式要由以往的保障型资助不断向发展型资助转变,更加注重受助者的主体地位,在遵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同时,结合个人发展意愿,搭建成长成才平台,帮助受助学生自主、自强、自信地规划个人发展目标。如专门设立“提高建档立卡学生综合能力项目”,探索“扶贫又扶志,助学又育人”的规律性;拓宽资助育人渠道,积极开发“助研型、助管型、专业型”勤工助学岗位,为建档立卡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实践机会;加大与社会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资助项目,扩大社会助学受益面;实施优秀建档立卡学生海外学习交流项目,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引导建档立卡学生从社会化、生活化、身边化、日常化的事情出发,做传递“正能量”的倡导者、参与者和传播者。
(五)全方位的开展就业指导及帮扶,提升建档立卡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问题是困扰建档立卡学生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消除家庭代际绝对贫困的核心问题。但其受到来自家庭、经济与心理上的多种限制,以及激烈的岗位竞争环境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出现建档立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高校需构建稳定的长效协同就业帮扶机制,提升建档立卡学生就业能力。遵循“重点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对建档立卡学生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制定就业帮扶措施。对他们进行全程化专业化的指导,使他们及早了解工作世界,加强职业素养训练,引导他们认识就业形势,端正就业定位,掌握求职方法、加强心态调适,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教育他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联系,激发他们到基层就业、服务社会、投身国防事业的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就业。对就业困难的建档立卡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政策宣讲、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就业跟踪等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业到就业到职业的转变。建档立卡学生的充分就业,既能够帮助改善家庭情况,也为脱贫攻坚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也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