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西北边境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思考

2021-11-28杨亚雄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边境地区西北共同体

杨亚雄

(1.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甘肃 兰州 730020)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为政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议题。该议题的研讨在中国学界有着很深的渊源。自20 世纪初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从“中华民族”族体的大讨论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解析,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跨学科研究,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此议题的研究历经百年之久,形成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积淀,这为当前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涵和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14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2014 年9 月提出“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中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题和实践的这一主线层层递进。2017 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在2021年8月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1]可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目前,学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回顾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突出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和实质,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实体性特征”[2]。二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的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3]三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研究。历史基因浸润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国家框架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战线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者密切相关同时又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貌[4]。四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和路径之探讨。总体来看,对铸牢边境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不多,涉及西北边境地区的相关议题则更少。因为西北边境地区独特的人文特征和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功能定位,决定了铸牢这一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铸牢西北边境地区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边防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和谐,事关西北边境地区各族群众能否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本文基于笔者2018 年6 月以来对西北地区边境县(市)长期的田野调查,分析总结该地区民族工作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就铸牢该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遵循和实践路径进行探索和思考。

二、铸牢西北边境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

我国西北边境地区有5 600 多千米的边界线,有34 个边境县(市)和56 个兵团团场分布在这一广袤区域①西北边境地区主要涉及甘肃(1个边境县)和新疆(33个边境县、56个边境兵团团场)两省区。,涉及的区域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并且该地区多为牧区。西北边境地区生活着40多个少数民族,且大多数为典型的跨境民族。2019年年末,西北边境地区总人口52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47%以上②数据来源:笔者通过对西北地区各边境县(市)2020统计年鉴等资料整理所得。。由于西北边境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禀赋以及面临的国际环境,铸牢西北边境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内部困境,也有外部挑战,既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有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建设基础薄弱,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物化基础不够牢固

当前,西北边境地区所有县(市)虽然都实现了脱贫摘帽,但这些县(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再次返贫的压力仍然存在。薄弱的经济基础影响了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导向的经济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比较而言,西北边境地区各县(市)之间以及西北边境地区与东南沿边地区之间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这种客观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无疑会在各少数民族同胞的心理上产生不适反应,进而会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当然,物化基础的薄弱并非绝对制约着民族共同体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例如,新疆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聚居的边境地区依然有大量不拿报酬或拿很少报酬的护边员,他们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表现出更多的情感上的纯粹性,并没有因为物质基础的薄弱而淡化其守边护边的国家认同意识。但整体上看,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迁,物化基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中华文化发展面临地方困境和外来挑战,影响了各民族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虽然各民族在共同创造中华文化中的贡献不同,但各民族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是相同的,而且中华文化对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性也是相同的。认同、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是各民族自我发展的必要内容,也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题中之意。然而,在西北边境地区,由于受地方多元语言文化现实和外来文化渗透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发扬和发展面临地方困境和外来挑战,影响了各民族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和该地区文化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影响了西北边境地区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更高的层次性和复杂度,人们对推进社会建设的各类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社会建设关系到社会成员的整体安全感。一般来说,社会事业越发达,社会建设程度越高,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体认就越明显,社会成员的安全感也就会越强。目前,在医疗卫生、文体教育、法治建设及社会管理等方面,西北边境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存在的差距还比较明显。较为滞后的社会建设现实使西北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心里产生了明显的落差感和失衡感,这种不平衡感如果无法及时得到适当的扭转,势必影响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四)局部地区自然生态失衡,不利于西北边境地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西北边境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本身比较脆弱,有些边境县(市)的生态一旦被破坏,恢复的难度极大,甚至永远无法恢复。近年来,西北边境地区尤其是边境牧区因为过度放牧和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草场退化严重,现有草场难以承受不断增长的放牧需要。另外,某些边境县(市)为了短期内快速发展本地经济,对一些本应封山保护的地区乱采滥伐,造成这些地方的生态永久性破坏。西北边境地区各族群众面对日益失衡的自然生态,势必会对共同生存的家园产生严重的担忧甚至是焦虑,影响了该地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铸牢西北边境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遵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6](160)这虽然是中国古代王朝时代的人土观念,但也从侧面说明无论是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心区域,还是“鞭长莫及”的边境地带,都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应该在“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下统一发展。这种“统合”历史传统下的各族儿女无论身在“中心”,还是处于“边缘”,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成员。治国先治边,治边方能稳疆。中华民族这一治理边疆的经验表明,无论是治国还是治边,没有中华各民族强大的聚合力是难以想象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比如边患出现时,边境地区各族人民会更加团结一致,共同戍边卫国,此时,从边境地区各族儿女身上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统合力。

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背景下,铸牢边境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涵和价值更加凸显。对于正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边境地区民众而言,为了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赢得先机,必须将自身的发展深度融入国家的发展需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团结,深刻铸牢各族人民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持续走深走实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启,铸牢西北边境地区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筑牢边境地区民众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各族人民追求的共同价值目标,涉及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三个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新时期共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应有的时代素质。”[7]既然是共同价值目标,就是所有人都应当遵循的准则和规则。在全体公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在共同价值目标的指引下增进各族人民的共同性和凝聚力,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也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有助于全面筑牢各族人民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这一点在边境地区尤为重要,它是边境地区各族人民抵御境外文化渗透的重要“防火墙”。只有全面聚合西北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的“中国心”,推进牧区振兴和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才会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木”。

(二)积极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西北边境地区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大团结和大联合的最新经验,是当前民族工作和统战工作的重要指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党解决中国发展与世界共同繁荣关系问题的主要理念。两个“共同体”的构筑和构建是我党解决制约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国内外问题的经验凝练和理念升华。“二者在理念和实践上内外融通:对内,中国各民族形成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对外,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强大政治共同体与邻为善、情系世界、怀抱天下。这种内外融通、一以贯之的做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包容精神,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追求平等的情怀。”[8]所以,在西北边境地区,基于大保护、大开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形成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聚合力;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开放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践行,使西北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形成海纳百川的“天下”意识,人们将更加自信和主动地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征途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四、铸牢西北边境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涉及的要素众多,因此,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综合协调,多方施力,因地因人因情精准施策,方能取得成效。基于西北边境地区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困境和挑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在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当中,共同体的结构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其中经济结构即物质生产方式对于多民族社会的多种结构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9]建立强大的经济实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条件。为此,西北边境地区要践行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本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具体路径,它可以使边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体验得到平等性、同一性和共享性。”[10]可见,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毫不动摇地激发和提升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和水平。另外,发展社会事业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又一个必要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系到切实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等事关各族群众民生问题以及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发展教育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是构建命运相连、利益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先手棋。”[11]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将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结合起来,即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全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与不断打造更多惠民工程、不断改善民生质量结合起来,夯实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以西北陆路边境口岸地区为例,目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西边边境地区各个陆路口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个口岸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在2020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做出了长期建疆的战略部署,对分布着15个国家一类陆路口岸的新疆边境地区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机遇。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持续走深走实的机遇期,各陆路边境口岸在持续加强自身建设与口岸所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同时,如何让口岸所在区域进一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让更多的“口岸人”享受到口岸建设和发展的成果,进而增强人们对口岸发展的获得感,这是目前需要深入思考和大力实践的主要方向。一是积极将口岸通道优势转化为促进当地发展的产业优势,发展更能为当地人带来实惠的地产经济。二是发展口岸当地人易于参与的属地贸易,尤其是创新边境贸易的市场准入体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边民参与边贸的门槛。鼓励边境地区民众参与口岸建设,共享口岸发展成果,是边境地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因此,让边境地区各族群众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中得到应有的实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物质保障。

(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打造各民族休戚与共的政治命运共同体

多民族共存是我国的实际和特色。“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12](299)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必须加强民族团结,切实铸牢中国各民族是一家的共同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民族关系能反映共同体建设的效度,“民族关系的好坏是观察检验共同体建设的主要依据,也是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最直接反映共同性的社会纽带”[1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是建设新时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有着实现路径与价值目标的内在联系[14]。

发扬和秉承西北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拥有众多陆路口岸的西北边境地区,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已成为当前西北边境地区民众的基本认知和判断。为通过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和提升民族团结的质量,各族群众应当因地制宜,构筑本地区的民族团结大厦。例如,巴克图口岸所在地新疆塔城市以自发的族际通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①据笔者2019年9月调查,当地族际通婚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基本上是自发性联姻,两个以上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家庭越来越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有益探索。此外,西北边境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在继承和发扬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有益传统的同时,还应主动作为,发展创新,“通过加强民族团结,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15],积极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实践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进边境地区民众的心里,在政治上积极构筑各民族休戚与同的命运共同体。

(三)全方位促进军地(民)融合发展,构筑和谐永固的军地(民)命运共同体

军民一家亲,军地一家人。军队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基本力量,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保障,也是和平时期国家建设和应对各种灾难、困境的主要生力军。在西北边境地区,当地社会各界应该与驻地部队处理好关系。与西南、东北边境口岸地区相比,西北边境口岸地区不仅驻有守卫边境安全的边防部队,还按比例分布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系统数量众多的边境团场。因此,对于西北边境地区来说,需要同时处理好地方、军队(包括边防部队和兵团单位)以及民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军地(民)融合发展。

西北边境地区军地(民)融合发展主要解决的是军地(民)对各种资源的共享和共用。在各自的发展实际和战略规划中,军队和地方既有利益上的分割和独占,也有利益上的共创和共享。如何增强彼此的共同利益,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共建和共享,这是凝聚军民鱼水情的军地(民)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之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因此,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北陆路边境口岸地区要将自身的发展与兵团、驻地部队的建设深度融合,重点是军地双方要处理好军队战场与地方市场之间的关系。军民融合发展和军地有机对接,既不是利益上的机械式捆绑,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边防建设的过程中,双方要统筹合作,在彼此促进发展和建设的同时扩展共同利益的空间,实现地方发展与部队建设的深度融合。二是要在三方之间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有效处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彼此甚至在三方共同出现的纠纷和矛盾。例如,在边防安全的保卫方面,军队、地方、民众三方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认知,建立常态化的综合协调机制,坚守共有的精神家园;军队、地方、民众三方要取长补短,守护共有的生活家园。三是地方政府和社会要发挥宣传优势,营造新时代“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军地融合的最高目标是共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承担保卫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职能的军队、地方和民众,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应增强大局意识、看齐意识,三方要通力合作,整合彼此的利益关切,扩大共同的利益追求,汇聚成一股“军民心齐、泰山迁移”的洪流,构筑和谐永固的军地(民)命运共同体。

(四)大力发扬卫国戍边精神,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驱动力。在边境地区,卫国戍边是边境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最真挚的表达和最接地气的实践。边境地区生活着众多以卫国戍边为优良传统的民族,他们千百年来在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国家边境地区生产生活。长期以来,边境地区民众不仅要与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以建设自己的家园,还要与各种不时来犯的敌人作斗争以保卫自己的家园。久而久之,卫戍国界成为边境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已深深融入边民的血液。在西北边境地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旗帜鲜明地发扬和不断践行伟大的卫国戍边精神,而学习和传承卫国戍边精神,宣传教育是基本途径。西北陆路边境口岸地区要以弘扬卫国戍边精神为抓手,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边境地区教育事业的全过程。具体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施力:一是建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戍边精神教育基地,让卫戍边界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地区薪火相传;二是成立以戍边为主题名称的干部管理学院,增强各族干部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素养;三是在陆路边境口岸地区的国民系列教育中融入以卫国戍边为主要精神的内容。在西北边境口岸地区戍边事业中,出现了像“人民英雄”布茹玛汗·毛勒朵为代表的优秀个人和戍边群体。因此,应深入挖掘此类个人事迹和优秀群体,以此鼓舞当代人,教育后代,从而进一步增强边境民众对国家的整体认同,增强身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自豪感。所以,卫国戍边精神的发扬,有助于提升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助于构建和形成边境地区各族群众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五)持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深层次上来说,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问题。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共有文化,它是一个包容并蓄、异中存合的开放体系,它不是某个单一民族文化的替代,也不是某几个民族文化的机械拼凑和相加,而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交融、整合而形成的有机的文化整体”[16](52)。因此,在各民族单位的文化底蕴中挖掘同质性因子,在各民族追求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整合共有的精神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方面的主要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少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尤为重要。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17]。

由于西北边境地区各族民众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在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典型的区域文化。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还要重视多民族共创共享的区域社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而言,除了要培育和发扬以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为核心之外,还要不断凝练和发展各民族在边境地区彼此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中心地带的边境文化。在边境文化体系中,口岸文化是边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复合性特质,在实践中对口岸文化要予以扬弃。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发展口岸文化中有利于凝结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要规避和批判有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异质性”内容。在空间距离上,由于边境地区远离中心区域,再加上各民族或多或少地受民族主义意识的影响,边境地区各族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在效应上不完全一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更具历史性和文化性,时间更长远,过程更复杂,它是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而国家认同则为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空间上的地理边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当然,对共有文化的认同和尊崇,并不意味着对各民族自身优秀文化的否定,而是在强调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前提下,各民族对彼此之间文化的热爱和赞美。因此,只有增强对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认同,用中华文化滋润西北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心田,才能最终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根基。

(六)全面依法治边,构建各族人民共同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命运共同体

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和要求,是中国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加强法治建设是提升治边效能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边境地区平等正义的保证。由于法治具有鲜明的国家性和人民性,法治建设是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增强国家认同的手段,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需要。由于西北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较为淡薄,法治建设水平和层次较低,在边境治理的法治化道路上还有很多困局需要破解。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边,增强边境地区各族人民的法律意识,才能为铸牢边境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保障。对于西北边境地区民众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实现全面依法治边,构建各民族共同学法、守法的法治命运共同体,夯实依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基础。为此,除了加强以宪法、法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和教育外,还要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只有以立法的形式推进本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前,很多地方已经出台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核心要义的法律条文,西北边境地区可以在上级地方政府已出台实施的法律框架内结合自身的实际,出台更加精细的实施办法,为不断铸牢本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规范性保障。

五、结 语

西北边境地区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法治等方面的现实境况,预示着铸牢该地区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较大的地方性困境,也决定了铸牢该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运用一般性方法和途径外,还要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和精准化的现实路径,如此,方能有效推动铸牢该地区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西北边境地区在内的整个陆路边境地区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化路径需要做到“五位一体”。在政治层面上,以民族团结为主线,构建各民族政治一体的政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层面上,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举措,构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命运共同体;在文化层面上,以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为根本,构建各民族共育精神家园的文化命运共同体;在社会层面上,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目标导向,构建和谐互助的社会命运共同体;在生态层面上,以共同生活家园为理念,构建各民族共保、共享的生态命运共同体。总之,铸牢西北边境地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在了解和把握其特殊性和共同性的基础上,采用全方位、多维度的视角,因时因地因情地运用合理的理论遵循和正确的现实路径,如此,方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边境地区西北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一座西北小城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缠海鞭杆—西北棍
sin
严阵以待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