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视角下小微扶贫站点模式给贫困户带来的满足感
——以淄博市沂源县为例

2021-11-28唐欣欣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桔梗小微站点

唐欣欣

(烟台大学 山东,烟台 264005)

1 脱贫攻坚的主体和必要性

1.1 贫困户的组成主体

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体一般主要包括两大类:一般农户和低保户。第一类贫困户指的是一般农户。主要是指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贫困户。第二类指的是低保户。村里60以上的贫困、空巢、留守老人,留守农民和妇女。

1.2 实施小微扶贫站模式的必要性

扶贫工作是具有特殊性的,不是追求经济发展,而是为了减少贫困人口,消除地区贫困,因此,扶贫工作的重心是降低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采用的识别标准是个人的绝对年收入,即年纯收入低于2855元。

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其实质就是:壮大村里主业,村集体资金充裕,村民家庭富裕,乡村古老的建筑物和特色民俗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发展,外地务工青年返乡致富,在众多的工作中,产业振兴居于首位。所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扩大增加农民年收入的渠道,是贫困户摆脱贫困,走向美好生活的基础的基础性。因此,精准选择扶贫产业,是扩大增收渠道中的一种关键途径。

2 小微扶贫产业的选择现状及成效

“小微扶贫站点”模式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的扶贫新模式,起源于沂源、成长于山东。此模式与政府的系列政策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效应。充分利用农村的闲置农房、简易仓库、庭院闲场,大力发展桔梗加工、腰果去壳、玻璃贴花等门槛低、易操作、见效快、绿色环保的特色产业,能够有效带动老年人及留守家庭妇女增加收入,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增收,使得贫困老人、贫困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变成了现实。

沂源县的贫穷除了自然条件外,产业界结构单一,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产出效益低。为了给年老体弱的贫困人口一个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经过不断探索,因地制宜,沂源县创新推广了小微扶贫站点模式。

截至目前,该县已发展带富主体108个、小微扶贫站点980个,带动1.9万农户就近务工,其中贫困户超过9000人,实现人均月增收600元以上,使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普遍提高。

2.1 创建小微扶贫,发展桔梗产业

淄博市南鲁山镇位于革命老区沂蒙山区,有46个行政村,3.6万人,有21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有贫困户2870户,60周岁以上贫困老人3606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4%。本镇桔梗种植历史悠久,在小微扶贫站点中,农户只需一把家用的铁勺,一张皮革的厚毯子即可开展工作。基本两至三秒即可将一颗桔梗刮皮干净,六个小时左右可产出四五十斤左右的鲜桔梗,生产效率高、工作形式机动。为了保持桔梗外观不变色,最大限度的保持桔梗的新鲜感,农户们往往凌晨两三点就需要起床到小微扶贫站点进行桔梗的刮皮工作,再由站点负责人运输至扶贫车间进行劈丝工艺与封装冷藏处理。在调研中的七个小微扶贫站点中,其中60周岁以上贫困老人大约1323人,占比98%以上,部分涉及行动不便、因重病致贫的贫困户,小微扶贫站点负责人会直接将桔梗原材料运至其家中,帮助其解决脱贫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也陆续成立了鹏旭、华康等十多家桔梗加工企业,年加工桔梗超过1万吨,产值1.2亿元。带动了1759名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人均月增收500元以上。把脱贫攻坚事业与桔梗产业相结合,探索推行了“产业协会+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小微扶贫站”的扶贫新模式,为贫困户尤其是贫困老人实现精准脱贫找到了一条好路子,使在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同时,本模式还孕育出了“扶贫车间”、“龙头企业”等典型案例,吸引到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返乡创业。

2.2 依托环境资源,发展郝峪旅游模式

淄博市中郝峪村位于博山区东南部,全村处于鲁山山脉东部支脉,森林覆盖率达到86%以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其先后被国家文旅部、省农业农村厅作为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推广。在此之前,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负债一度达到八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两千元。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后,现人均年收入达到4.5万元,全村每户有15万以上存款,十几年时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0倍。中郝峪村根据本地历史,乡村特色,成立了乡村历史博物馆,“三味书屋”尽彰显了从贫穷落后、从以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的全体村民一日三餐在村办食堂免费吃饭的脱贫路程和脱贫经验。

2.3 保护水资源,创新特色锶农产品

淄博市北流水村拥有沂源县最好的矿泉水水源。北流水老泉水质优良,泉水常年温度16℃,日出水量可达1483m3。经山东省地矿院分析,该泉水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锶含量达到2.57mL/L。村里另一自流泉的锶含量更高,达到5.86mL/L,皆属真正的高锶矿泉水。为了充分保护和利用泉水,北流水村对水源地周围给予了密切保护。北流水村还创新模式,从群众手里流转了1300亩土地,用于发展特色农产品——富锶型苹果和富锶型葡萄,以及沂源平欧大榛子,使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北流水村正处于乡村振兴中的“发展进行时”。是完成全面脱贫后,进一步探索集体经济、特色经济发展的样板村,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调研价值。

3 农村脱贫过程中的阻碍

3.1 金融扶贫产业对象缺乏准确识别

在脱贫攻坚的实施过程中,一些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显著,国家在对贫困县转移的支付资金大多成为了满足当地政府运转的“饭碗”。甚至出现对贫困县帽子进行争抢的现象,其实质上,争抢的是利益,各产业争取扶贫资金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对于贫困户的识别和认定,一般都是通过村级干部或是乡镇干部进行上报批准,是否是真正的贫困户和低保户,上级政府很难对其真实性进行鉴别,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扶贫产业对象的摸底,小微扶贫站点实际情况的调研,以及导致贫困户贫困的真正原因是因残致贫还是因病致贫等情况,领导班子还不够细化、具体;产业扶贫档案卡、年度脱贫攻坚制度缺乏监管、问责和督查。

3.2 村庄道路崎岖,交通不便

农村脱贫才能实现乡村的振兴,乡村振兴实质上就是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交通便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交通便利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是:可以让人、货物流动起来,促进物流的发展,物流畅通可以刺激农产品消费,增加消费可以促进产业生产,生产加大可以降低农产品价格,降低价格同样会促进消费,从而促进小微扶贫站点的壮大,带来经济效益。当前“雨天踩泥,晴天起土”是村庄道路的普遍现象,由于农产品还具有易腐性、易损性,道路的崎岖不平,给村民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严重影响着农产品的销售。二是:实现道路硬化是迫切的,交通便利不仅能做到互通有无,而且也极大的促进招商引资,巩固产业链,促进经济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战。

3.3 人才留不住,乡贤缺乏

近年来,山东省的人才流失现象十分显著,人才流失比例居全国首位。山东的工业发展相对不错,吸引了大量的来自安徽、东北、河南等地的务工人员,但是山东主要以重工业为主,使得大量的顶层人才无用武之地,是导致“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例如,淄博市是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城市,人才流失总数居全省前列,一是:产业基础是根本原因。就每年的高校校招企业岗位来看,行业占比最大的首先是石油、石化、化工业;其次是矿产、采掘、冶炼行业;再次是汽车及零配件和医疗设备、器械行业。而毕业生首选的行业则是互联网、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建筑建材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二是:工资水平低是重要原因。2020年淄博毕业生平均薪酬5871元,排全省第六位,优势不足,城市所提供的第三产业岗位有限,薪酬待遇并不是很理想,本土毕业生和乡土人才转向外地发展,其中济南青岛是首选其次是烟台等地。

4 建议措施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处于起步期、成长期,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支持扶贫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继续大力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突出规划引领、产销对接、主体培育、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等关键环节,健全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推动政策平稳过渡、项目有机衔接、措施持续跟进,加快脱贫摘帽地区主导产业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为脱贫摘帽地区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4.1 选好一把手,配实干领导班子

基层党员干部是与农村贫困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在帮助贫困户脱离贫困,防止返贫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应当充分扮演好排头兵的角色,坚定不移的打赢好脱贫攻坚战。

首先,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入到贫困群众中去,调研核对、查漏补缺、弄清楚贫困的原因、认真分析贫困程度,切实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人、地、户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政策,充分发挥精准施策,从而减少实测的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促进“五个一批”工程的真正实施,更好的从贫困群众中来。

其次,基层党员干部是引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领头羊,所以,党员干部需要进行不断地学习,提高认识,统一好各个方面的思想,协调好各组织的力量,学习其他贫困地区脱贫的成功经验,然后根据当地贫困村落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选择运用,从而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4.2 加强项目资金的落实、督导和检查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70%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且带动的脱贫人数也最多。因此对于因资金的用途、拨付去向和进度的监督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门拨付财政资金的相关要求,根据规定的时间节点,将扶贫资金进行及时拨付。为了确保产业扶贫项目快速建成、良好管理、持续收益,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通过从专门企业或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进指导等,从而加强对财政专项扶贫产业项目资金的进行前、进行时、进行后的督导和检查,以便于及时的发现各类问题,然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完善。减少繁琐冗杂的手续环节,严格执行落实扶贫资金拨付的绿色通道机制,促进项目建设进度,使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4.3 定向培养人才,乡土人才助农富民

人才培养层面,建立乡土人才塑造与外部人才吸纳双重机制。深度贫困县实施“一村一幼”“一村一医”“一乡一全科”“一村一农技员”“一户一能手”等培训机制,培育乡村人才。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人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人才是“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关键。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如果把脱贫攻坚比作是“一池春水”,那么人才就是激荡的“浩水”。所以,要注重顶层设计,采取人才引进政策,不断补齐人才缺口,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传统式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当地各级政府官员,村级干部,要充分挖掘乡土人才,组织并引导其积极地参与到脱贫攻坚的这场战役中来,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领头羊作用,将县域的人才技术发展优势逐渐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通过动员当地的乡土能手、致富人才、以及退役军人等,进行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挖掘和教育培养,组织乡土人才开展专门性、针对性、提升性的业务培训,建设一支对地方特色产业项目发展具有模范指导性、带动性的实用型乡贤队伍,努力研究和培育特色支柱产业,鼓励乡土人才深入贫困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分析解决问题、手把手传授技术。推动“产业吸才”“产业引才”和“产业聚才”,从而真正实现造血式脱贫。

贫困地区更要注重新时代本土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点培育和引导支持,通过各类人才优势集聚和智力技术服务支撑乡村建设发展,不断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4.4 搭建“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销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农村逐渐向数字乡村迈进,例如淘宝村、京东等电商纷纷抓住这一契机,将产业链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域。电商们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策略去挖掘本地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对其进行知识性的培养,使他们在互联网、物联网的推动下,围绕着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研究、开发。创建“线上+线下”的双渠道营销模式,创新运营模式,采用“协会+小微扶贫站点+超市”的运营管理模式,实现产销对接,解决农产品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建“云上”新村,切实的推动本地休闲旅游,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桔梗小微站点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2017~2018年冬季西北地区某站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小微企业借款人
桔梗及其种植技术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桔梗之真伪
——辨别味之苦甜
怕被人认出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