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校合作: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2021-11-28和艳洁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办学人才政府

文/和艳洁(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一、背景

国家不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布了一系列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的政策文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职教20条》《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等,政策的颁布突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联合培育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是机遇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会使一大批合作单位向高校抛出橄榄枝,寻求合作共建的契合点,高校将会减轻在硬件设施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压力,并且会使高校走出象牙塔,贴合市场,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实用性;说是挑战是因为开放办学不仅需要高校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还需要在合作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坚守,在合作的方向、目标、方式、深度等方面要有清晰的规划。高校与政府的合作使得政府清晰高校的需求,在政策、资金、土地规划上给予支持。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毕业生能否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在社会上立足,这些都需要高校紧密结合地方的现实情况去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线。高校和当地政府结合,使得高校紧紧地把握当地政府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政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思想、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培养出来的人才到哪里去,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具有社会竞争力,是衡量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恰当的重要指标,而这项指标来源于社会和市场给予的反馈。因此,政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普适性具有重要意义。

政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核心、两协同、三对接”:

“一核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政校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无论高校与政府合作,还是高校以企业行业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产业与教学融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需围绕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两协同”——高校和地方政府协同创新。政校合作的两大主体是学校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最终目的是职业院校依托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协调、支持,了解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向和政策要求,掌握企业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行业人才需求标准,促使高校构建基于社会所需的课程体系,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进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三对接”——对接企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评估标准、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对接企业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课程体系、教师水平、实践能力、评价机制对接专业评估标准;人才培养质量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三、政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一)适应性

结合政府的发展规划,高职院校制定人才需求计划,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以企业行业要求为标准、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制定契合政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市场需求,课程目标适应企业行业标准,教学过程适应职业工作过程,教学内容适应国家技能标准。将职业性和应用性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依据专业目标和市场需求,政校双方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等,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职业标准教育,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技术人员在岗期间可以接受理论培训和知识的熏陶,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水平。

(二)动态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知识、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标准的不断更新和升级,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上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因此在政校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结合政府发展规划和社会的发展,依托高校的专业优势,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撤销或者调整少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性和人才应用性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政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培养模式,重新打造了“以培养职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中的体现就是突出实践环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的体现就是按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开设课程;在教学过程的体现上就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在评价方式的体现上为将实习实训引入评价指标体系。

(四)联动性

基于政校合作的人才培养需保证主体双方联动发展,保障主体双方在知识传播、技术转化、项目合作、资源配置等方面协同发展。政府结合地方的发展规划及产业结构调整,在政策方面引领着高校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并通过项目合作、技术转化、资金支持等方式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将学校与企业行业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劣势资源相互补充,创设真实生产场景,课堂教学过程即为生产实践过程,知识消化过程即为实践能力转化过程,构建出以高校人才培养为主线,政府、高校共同设定专业建设方向及人才输出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政校合作人才培养的联动性推动了高校开放办学,结合市场需求、企业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契合地方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实现了地方经济与高校的共同发展。

四、政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价值

(一)响应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新定位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中提道:要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生活、文化、人心、议程相交汇,相贯通。《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文件中要求,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职责清晰、同向发力,实现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格局更加稳固。《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划分了企业行业职责,要求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支持行业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育教学、开展人才质量评价。明确企事业单位承担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的职责义务和鼓励政策。

国家在政策上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不断调整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新定位及出台的新政策,引领着高职院校和地方协同发展,并且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动态调整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推动着高职院校不断打破办学壁垒,摆脱唯课堂、唯分数教育模式的桎梏;也为高职院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增强地方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政府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在政策上引领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资金上支撑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亟须政府转变思路,在科技创新竞争中,发挥引领、规划、保障等职能,并积极的更新观念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阔视野,寻求多方位的合作。政府对人才的渴求、对科学技术的需要,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撑。高校则是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储备库和主要来源,是创新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的各种资源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其生力军的作用,政府则应当合理的利用高校的资源并合理转化,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兴起的时代,各个行业想要持续有效发展,就必须结合时代要求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产业优化升级必然提高了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以及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政校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地实现产业需求与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有机融合,对接社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人才输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缓解政府在人才需求方面的压力,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能力。

(三)提升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及为地方服务的能力

人才质量和社会需求度是衡量高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培养出适合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是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政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高校在政府的引导下,将办学思路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契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将专业建设与企业行业标准相契合,将课堂教学与生产过程相契合。通过协同育人,高校的教学内容始终贴合生产实际,知识体系始终贴合新技术、新工艺,学生的能力始终贴合市场需求,始终保持高质量的人才输出。

高校处在一定的地域内,高校与地方政府是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关系,双方互为支撑、共同发展。尤其是目前高校除了质的扩张之外,数量上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单纯的依靠国家投入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发展的因素。高校的筹资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的拨款机制由以政府为主导向政府和市场相结合转变,拨款主体不再单一,而是走向多元。没有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高校的正常运行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积极依靠地方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选择。一方面可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充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再使高校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而存在,提升高校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方面,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占据重要地位,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更多拥有现代科学技术和技术职能的劳动者;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科学技术知识和新成果创造的贡献,已经超越了任何一种其他要素创造出来的价值,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建设教育强国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科学技术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教育不仅承担着日益繁重的人才培养的任务,还要肩负起科技创新和对具体生产部门中的技术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重任。高校本身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地增加自己的社会适应性。高校与政府的结合,使得政府有效的利用高校的资源,让技术真正地成为发挥作用的“活技术”。高校与地方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且两种资源之间可以进行互补互换互用,这种互补性为他们的紧密结合搭建了桥梁。

五、政校合作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确立政校合作人才培养的发展理念

政校合作使高校主动适应社会,走出“象牙塔”,打破高校封闭办学的管理模式,推动高校面向市场经济,引入竞争合作观念,促使高校教科研方向和质量评价机制与市场需求接轨、与地方社会接轨。根据政校合作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地确立高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类型,重新审视高校应当承担的基本职能以及应当发挥的效应,促使高校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产出中心,成为本区域的再教育中心,成为面向全体市民的文化和学习场所。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趋势,高校合理定位教科研方向、专业建设、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使之适应于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方向和人才的需求。

(二)初步构建“政府-高校”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的构建是促进政府和高校合作共建的力量来源,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推动着政校合作。政府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整体利益,制定和规范旨在鼓励、引导行业、企事业单位参与政校合作的激励措施,高校通过激发二级学院与企业展开深层次、多维度的合作,鼓励教师开展以地方产业发展的核心科学研究,初步实现构建“政府-高校”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构建政校科学管理、合作分享、人才共用协同机制

政校合作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配作用不容小觑。政府要站位于整个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稳步发展的角度,结合自身的主导作用,规划合理的发展路线,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基于政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从宏观上看,政府要发挥地方主导职能,围绕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这一核心,在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管理、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从微观上看,高校在政府的指导下,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人文素质水平开展系统的调研,结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制定专业发展规划,逐渐向培养契合市场需求、企业行业标准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转变。

政校合作中,政府除了扮演主体角色之外,还承担着沟通桥梁的角色。政府作为纽带,将地方产业与高校之间进行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加强行业企业与高校之间开展深度合作。第一,建立人才共培机制,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高校共同分析市场需求,在招生、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评估等方面进行合作;结合地方产业开展项目合作,以地方产业和高校双重发展需求为目标导向,以具体的合作项目作为依托,围绕项目建设开展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共享的人才共培机制。第二,引入人才互聘机制,聘请一部分企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高校进行授课,将真实生产场景带入课堂,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带进校园,建立兼职教师职称晋升机制;高校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更新知识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构建“校校、校企、校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校校、校企、校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以通过四个方面融入地方发展建设中。首先,学科与产业发展相协调,以学校的学科建设为抓手,加强高校特色专业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形成符合学校定位目标的多维度发展格局。主动承担起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项目研发和课题研究。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升级布局学校的应用学科建设,实现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相互连接。其次,教育与学生素质共同提升。高校应坚持开放办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主动承担起为地方发展和人才需求提供人才的重任。一方面要面向地方,利用学校的智力和人力资源,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联合地方、企业和院校共同参与办学。在开放办学的背景下,地方社会获得适用人才,高校提升人才输出质量。再次,政校合作推动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高校积极拓展服务社会职能,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通过贡献谋求发展,通过参与谋求支持,实现高校与地方联合共建的合作目标。最后,政校合作实现了技术创新。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对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合作,加快技术和知识的融合,推动成果与市场效益的转化;更新组织形式和评价指标,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开展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加快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科学技术的转化率。

(五)搭建高校、政府信息共建共享资源平台

搭建高校-政府信息共建共享资源平台,通过平台,高校和政府实现信息共通。第一,信息资源共享,政府在资源共享平台上动态更新社会需求,包括对人才、对先进技术的需求,高校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立足于地方需求开展课题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高校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吸纳更多的地方民众开展读书和体育锻炼活动,丰富地方民众的精神生活,提高地方的人文素质水平;高校结合地方产业优化升级的需求,为民众提供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并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编教材、共同申报教科研项目等,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率和成果率。第二,交流学习。高校和地方互相交流学习,邀请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比如:消防安全知识、公共安全卫生知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等等;高校教师不定期地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国家相关政策解读和学科知识职业培训,高校学生参与地方区域内的社区服务。通过交流学习,政府职能部门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学生真切地了解到职场前沿动态和国家政策的最新变化。

(六)强化政校合作人才评估监督机制

政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体系,既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同时又符合合作办学的实际。在明确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作为依托,以“注重过程的管理,重视合作双方的全员参与,基于实际的决策方法”建立合理的监督评估体系。高校对自身进行评估,在认真履行合作办学应遵循的标准中,认真回顾总结在政校合作办学过程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的对策与措施,按照评估体系、合作办学的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要求,系统的收集、整理主要信息,联合政府主管人员和高校的专家、教师,按照评估体系的权重系数进行项目自我评价。除了自我评估,政府以及外部的专家也需要对办学模式进行评估,听取学校主管人员对政校合作办学的自评报告;查阅学校在政校合作过程中建立的档案资料;对高校的校园文化、校风、学风、教师科研、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相关第一手资料;有关方面根据学校的特色建设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学校在特色建设发展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就;组织学生专题研讨会,专家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多是一些与专业和学科建设相关的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考查学生应变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选择政校合作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进行学生的基本技能测试和专业技能测试。

通过监督和评估体系,增强了全员合作的办学质量意识,理清了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形成政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监督与评估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六、结语

政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立足于地方产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中心,推动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方式不断更新,并吸引其他优势资源融入。通过全方位的合作,为高校和政府的发展提供新路径,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机制,为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提供新方法,为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新思路,协同创新,实现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办学人才政府
人才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