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理念下高职有效课堂构建探讨

2021-11-28段禾青

绿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职业课堂教育

段禾青,贺 立

(1.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2.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湖北 武汉 430200)

1 引言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让职业教育的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职教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所有从事职教人员应重视的探究的方向。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有效课堂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一般认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取得某些方面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收获成为评价教学有效的重要标准,这种以生为本的理念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如何打造有效课堂,让教学既有效果、效益,又有效率,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从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入手,为构建有效课堂提出相关策略,以期对现行高职教育质量提高有所帮助。

2 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2.1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认为学习的重点是“形成”,即“学习如何学习”,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者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协作学习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构建提供学习资源和营造学习氛围,而不是“教”知识或技能,这印证了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我不授予别人知识,只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2.2 政策导向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教育目标层面,国家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素养的形成和完善为目标,即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依据学生个人的潜力造就具有个性特征的人,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2.3 现实诉求

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决定怎么教,然后是学生怎么学,先教后学,强调教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如何适应教师,如何跟上教师的节奏。经常是台上老师激情四溢,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老师积极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消极应对,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样的教学是谈不上什么质量,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地位被忽视,学生的个性没能得到尊重,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与技能接受者是主要因素。

3 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现在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缺乏高技能产业工人,一方面大量高职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课程与社会脱节是主要因素。高职课程设计更多地沿用传统学科体系,没有深入的企业调研,没有企业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变化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学生毕业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源于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需要。课程设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关于教育内容及进程安排的系统设计。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大体采用职业能力本位模式,其特点是把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目标,围绕能力标准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教学目标体现职业性,教学内容包含理论与经验技术的结合,教学行为过程把职业思维与能力放在首位。

高职人才输出是面向社会,面向就业市场。高等职业学院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强调为生产建设一线服务,与市场对接。学生所需培养的技能是依据职业和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对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素质提炼,反映在课程里。这样的课程才能培养职业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课程能顺利地融入社会,何愁学习没有动力,何愁就业!当然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学生同时需要具备适应环境、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素质,这一方面也得融入到课程当中。

4 学情分析:以实际为基础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不同学校学生入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教学投入不尽相同,以实际学生情况、教学条件、参考教材为起点进行学情分析,才能保证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效能。

以生为本的课堂,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储备状态,了解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意愿,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在跨入高职学堂的一代,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数字公民”,对网络和手机的依赖既是他们的优点,也是他们的缺点。职业教育是扬长教育,发现并引导他们发挥长处,是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职责所在,也是选择合适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在数字化的今天,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提升方面,要求与教师有平等的“对话权”,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

再好的课程设计也需要在具体实施中进行检验,课程的实施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软硬件设备设施的,“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是对传统教学的写照。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开始应用在教学领域,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先要对教学环境进行分析,每个学校在教学设施上的投入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能照搬别人的金课或优质课。分析盘点学校或者合作企业现有的设备与技术,以及允许学生参与的程度,教师才能保证在教学实施阶段,让课堂与环境协调。

不同于中小学的是,高职学校一般是自己为课程选定教材,通用的教材是按照学生理应达到的平均水平,结合行业企业要求编写的,不一定适合具体的学校。所以任课老师在上课之前,得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有选取、有重点地利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牵着走。

5 教学内容选取:以实践操作为重心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服务于课程目标。大量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者具体运用知识时,才能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知识的应用与体验远比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深刻、更有效;同时学习者素养的养成是在能动参与活动并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完成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强调学生的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能与企业生产紧密相关,课程内容以职业内容为主线,注重实践操作性,将实际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融入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带动知识的学习及态度的养成。比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记账凭证的编制,来完成账户、复式记账知识的学习,完成识别原始凭证、编制凭证这一技能的训练,同时将独立思考、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融入其中。研究表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在完成具体的操作过程,得到某种结果(或验证)时所产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能刺激下一轮操作的欲望,只有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的效果才有可能达到。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就要求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达标率达到80%,这在政策层面对实践操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实践性课堂得以实现的理论依据。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岗位群的要求来设置典型工作任务,学生以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知识的选取以解决工作任务的所需为度,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当然在实践性课堂,并不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机械的操作,还得关注学习的难度,注重将独立思考、协助分工、师生情感、素养形成融入其中。

6 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效果与效益并重

教学效果是由于教学活动导致的情况或结果,通常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业成绩、谁知提升、情感态度的变化等)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具体来讲就是指学生得到的进步与发展对他某方面的益处,而不是仅仅记住某些公式或理论,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应用、如何做人等。通俗来讲,教学效果注重学有所得,教学效益注重学以致用。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从小学到高中,课堂基本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意识不强,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著名教育学家叶澜说过“好的教育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课堂的生命力来源于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方式的采用,只有合适的方法与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得到实质性进步。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有所提高,而传统的讲授法很难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等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将课堂与未来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很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信息化的年代,网络、云技术、大数据的运用已经影响到了课堂教学,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客观上也要求采用新的媒体形式来丰富课堂,拓展课堂。新技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效率、质量等方面能给师生带来极大的便利性与效能感,同时还能够给师生带来积极的审美的教与学的体验。现在的微课、慕课由于名师讲解,制作讲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官,有些内容甚至可以当成电影来欣赏,这既解决了学生对某个老师的“视角疲劳”,也能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仿真软件、仿真实训也能让学生在课堂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中有“职场人”的感觉,同时职业技能得到锻炼。

7 教学评价:兼顾效率

有学者认为: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不只是结果评判,它是一种动态的评价过程。“教育评价之父”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

在经济学领域,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教育活动有它自身的属性,但就教育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一直都在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任何教学都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学生、教师、学校为达到教学目标,有时间、精力、情感、资金及设备的投入,经过一段时间投入后,我们需要根据产出对投入的合理性及价值性作出一定的判断,以评判上一轮实施的效果,为下一轮教学提供依据。

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主要表现在时间、精力与情感方面。借助课堂形式,经过时间、精力与情感的投入,学习者希望得到某些知识、学会某项技能、养成某方面的素养,或者得到某些方面的情感享受和满足。以考试成绩评判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以实践操作评判学生技能掌握程度,只是对学生评价的一部分,有些产出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对于显性的产出部分,不管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借助大数据,已经基本可以量化了,这些在教学中已经引起重视了。但对于隐性的产出部分,比如学生态度、情感的变化,我们更多地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某些活动来进行长时间观察,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尽管说以生为主的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好的教育,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传统方式以论文数量、课题多少来评判职教老师是片面的,职业院校的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用在课程开发,课堂的活动设计、学生个性化引导、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企合作方面。为引导学生学习与成长,教师甚至要付出比学生多得多的时间、精力与情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在不断进步与成长,如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水平,会在一次次课堂活动中得以锻炼。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通过教学能力比赛、专业技能大比评、指导学生参加实践,参与行业的交流、组织活动的有效性来进行评判教师更为合理。

8 结语

教育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有效手段,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有效课堂的构建,不仅仅是课堂实施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只有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各方面齐抓共管,才能让课堂出彩,让课堂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猜你喜欢

职业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嘻游课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