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观影响下的中国园林营造
2021-11-28胡鹏飞
胡鹏飞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1 引言
中国园林的美和高度成就,并不是取决于园内雕栏玉砌的亭台楼阁,也不是取决于巧夺天工的奇石古树或一池春水,而是取决于整体空间所营造出的意境想象,这种魅力使人心神向往。
2 园林意境的理解
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依托传统艺术文化,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说:“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画的意义在实景中出现之,统名为意境。”这种艺术画面能够使“情”与“景”相结合,“意”与“境”相统一。使观者达到“乘物以游新”的身心体验[1]。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将山水、建筑、植物、石雕、诗歌融于一体的空间形态构成了创造中国园林意境的物质基础,再加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产生了中国园林意境的思想基础。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审美就是园林意境,这也是历代造园者的最高追求。
园林意境的浅意就是:造园者通过一定的艺术营造手法,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融于一个园林空间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追求,使游园者在参观园林景观时因景动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3 园林意境营造的要求
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将自然景观中的美和人文艺术的美通过合理的融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园林艺术美,然后表达园主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追求。
3.1 意境表达
就像诗歌作品一样,不是所有的园林都有艺术价值,都能产生意境美,园林的营造必定要达到一定的效果才能创造出意境。
(1)有题。园林的营造要有主题,苏州藕园的园主人想要表达归隐之意,所以在园林中很多景观都表达了这一主题。如“山水间”水榭就来自宋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吾爱亭”“藏书楼”则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中“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之意。
(2)有画。运用画境造景,中国画的绘画角度不同于西方一点透视,而是多角度绘画手法,某种程度上来说,园林意境的营造是在描绘画卷,总体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虚实结合等关系。如苏州园林,白墙灰瓦配以松竹点缀,奇山叠石倒影在一池春水中,虚虚实实,令人略有所思[2]。
(3)有诗。运用诗境造景,《履园丛话》说道:“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故网师园有看松读画轩,留园有汲古得绠处,绍兴有青藤书屋等。
(4)有理。体现哲学或美学的某些观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受到当时哲学观的影响,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化”“道法自然”等。这些观点对园林营造有深远的影响。
3.2 意境深浅
正如“情境有厚薄,诗境有浅深”一样,每一位造园主的人生经历、思想境界、才华造诣都是有差别的,所以想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园林意境也就有深浅之别,意境的深浅与造园的手法有很大的关系,手法越高超,越能表现意境的深。意境深的涵义就是让游园者能够引入遐想,情景交融,进入那个虚虚实实的画面中。
3.3 意境大小
园林意境的营造也有大小之分,所谓的大小是指场地空间的大小对比,如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相比。全景和节点相比,如圆明园的“四十景”的主体景观框架和“曲院风荷”“北远山村”节点景观相比,主景和配景相比,大的园林所形成的意境是小园林所达不到的,反之亦然。
4 园林意境的营造过程
园林意境的营造过程,是情感形成后通过客观景色的表达。过程简单地来说就是先有相关情感酝酿,通过对大自然的提取和赋予,使其能够拥有某种寓意,然后通过造景手法合理地融入场地空间,暗示某种情感表达,形成园林意境使观园者情感流露。
4.1 意境的挖掘
在营造园林意境之前需要对特定的环境、景观所附有的寓意和历史文脉进行体察,这就是意境的挖掘过程。每一个客观物体的形象都不相同,所以想要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比如牡丹花常常象征着富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为君子之意,象征高雅纯洁,菊花凌寒傲霜,是高洁之士,也象征孤高的隐者。比、兴不当,就无法通过景物表达情感寄托。要用心体会,才有可能营造出意境。
4.2 意境的赋形
在有了寓意主题之后,需要通过合理地运用园林技法和理念,在特定的场地中因地制宜地将景色展现,这一过程需要匠人和园丁的通力配合,精心的设计和施工过程构成园林框架基础,园林植物的栽种和修剪为意境的营造锦上添花,完美的技术可以使园林意境更好的体现和寄托主人的情感。中国古典园林受山水画的影响很深,所以园林形式基本为山水园林,自然和人工的景色相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4.3 意境的表达
意境可以通过园林景物的形象进行暗示和象征的手法进行表达,引起观园者的联想,情感交织,产生虚无缥缈的眼外之景,感受到景观之外的意识,实现园林的美学价值,产生意境美。园林意境的另一种表达主要在文字上,如园名、景名,还有匾额和楹联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暗示情感意境。
5 园林意境的营造手法
中国园林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意境的营造需要园内的各要素相融合。这当中包含山水、植物、建筑、书画、道路等设计要素。
5.1 山水
中国古代造园往往会吸收自然界的山川河湖,这些造型各异、鬼斧神工的大地景观是古代园林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带有丰富的内涵思想,所以中国人历来都十分重视山水在园林中的作用,山水一词在众多文献中反复出现。于是筑山、理水成为园林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
筑山也就是堆砌假山,其中堆砌的技能叫做叠石,它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工程技术。堆叠的手法模仿自然山岳的规律,从中高度概括和提炼。在园林中可以“远观取其势”,也可“近观取其质”。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最活跃的一个因素,既有静止美又有动态美。园林理水要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哪怕再小的都要曲折有致,利用山石点缀。在有限的场地空间,尽量描写天然水景的全貌,呈现出“山环水抱”的态势。创造深远意境。
5.2 植物
园林植物虽然品种万千,但都以树木为主调,因为树木能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的生态。中国园林的树木栽种并不像西方讲究对称成列,但也不是随意栽种。通常按孤植、丛植、群植3种方式,展现植物群体和个体不一样的美。创造不一样的园林意境。此外植物还按外形、颜色、气味而赋予不同的寓意,如松、竹、梅被人称为“岁寒三友”,都有高风亮节正直坚毅的意思,又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傲霜独放”等均有君子之意,而海棠、茉莉、桂花则表现女性的柔情似水。不一样的植物寓意也满足了不同的意境追求。
5.3 建筑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与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有一大不同,即无论建筑的造型、功能如何,都要与周围的景观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突出彼此的和谐与互补,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受哲学的影响,讲究“天人合一”的观点[3]。另一个关键元素是中国古建筑多采用木材质,则更为容易与周围环境融合。
中国古建筑的形象丰富多变,单个、群组、单层、多层不一样的形象丰富了在园林中的景观,再加上周围高低错落的山石,弯曲动人的水体、形态万千的植物更加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宗白华先生曾说道:西方对于自然的欣赏往往是孤立的,而我们中国人不同。我们总会透过建筑、透过门窗,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建筑还可以通过障景、框镜等手法来体现园林的美,虽然建筑本身没有生命,但通过人为创造环境使建筑有了生气。
5.4 书画
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诗情画意,诗情可以通过匾额、楹联来展示,这样可以更加的深入主题,创造意境。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古典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造景手法之一,更是意境营造的点睛之笔。例如沧浪亭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对名联,清风明月本是无价的,可遇不可求,然而只有这近处的流水和远处的山别有趣味,四中意象交相呼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怡园中的楹联表达出园主人对隐逸山林清高生活的向往[4]。
匾额方面,像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取义苏轼的《点绛唇.闪倚胡窗》原意是对人生的悔悟、淡漠之感。耦园的织帘老屋寓意着园主人向往劳动生活,躬耕读书的理想隐居生活。
5.5 道路
景与景之间若是没有道路则会是一片散沙,要想产生多种园林意境,道路需要经过合理的规划,曲曲折折,有抑有扬,让观园者可以看到眼前之景,又不能完全猜到后面景色。可以利用道路来形成障景、对景、框镜的表现手法。
6 结语
中国园林的营造并不是照搬自然山水的形态,而是加入了园主人的情感,经过对自然形态中“景”的提取,创造出园林艺术,营造园林意境。可见园林意境的营造需满足两点:一是园主人对于自然景色的选择和提炼,这是园林意境的基础,二是园主人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两方面统一,才能形成情景交融,寓情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