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换气在竹笛演奏作品中的应用

2021-11-28张筱敏

黄河之声 2021年8期
关键词:快板换气竹笛

张筱敏

一、循环换气的溯源与发展演化

(一)循环换气的出现

在竹笛的演奏中,常可以看见一段旋律或一个长音连绵不断、源源不绝,却并没有看见演奏者有过换气的行为,这就是运用了循环换气,也是循环换气在竹笛演奏中带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循环换气的起源竹笛艺术家赵松庭。早在50年代,竹笛演奏家赵松庭将运用在唢呐中的“鼓腮换气法”创新性地运用到竹笛曲目的演奏中,并在1957年举办的全国音乐周中,使用在了自己创作的《早晨》当中,并受到了当时参与专家的好评。[1]

简单介绍一下循环换气这个技巧,是指在竹笛的演奏过程中,鼻嘴同用,鼻子迅速吸气的同时,嘴巴将口腔中余留的气息挤出去,实现演奏过程中气流的不间断。[2]在竹笛上使用循环换气比唢呐上使用要难,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两种乐器之间不同的发声原理。

(二)循环换气的发展演化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笛家胡结续在竹笛艺术家赵松庭的运用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与改进,抓住其要点,正式将这一技巧命名为“循环换气法”,并总结出了循环换气的特点。而后给出了练习三步方法,奠定了“循环换气”的基础理论,让该技术变得更加规范。在《解放军歌曲》于1963、1964年连续两年发表相关论文介绍循环换气技术,推动了循环换气的传播。[3]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以青年笛家刘森为首掀起了使用笛子演奏国外乐曲的高潮,像《霍拉舞曲》《云雀》。双吐循环换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创新出来的,可以说双吐循环换气的出现让演奏国外名曲了可能性,为竹笛演奏协奏曲、现代派乐曲、乐曲的移植提供了解决的技术,比如《野蜂飞舞》。[4]

二、循环换气在竹笛演奏作品中的应用

可以看到循环换气从诞生到如今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还有着无限的可能。其从出现之初20世纪50年代在民乐上的运用,到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以西洋音乐技法创作的民族曲调作品、让竹笛不同流派之间融合与创新、移植国外乐曲、促进现代派竹笛发展等等的百花齐放,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赵家”开山曲——南北结合的《早晨》

竹笛艺术家赵松庭是浙派笛乐的开创者,融合了南北派风格的技,更是大量在其创作中使用循环换气的技巧。

《早晨》是赵松庭先生第一首南北交合的竹笛独奏曲,写于20世纪50年代。该曲子运用了大量创新性的手法,从南派昆曲《点绎唇》中获取灵感,有着南派的“颤、叠、增、打”技法,在南派立意上融合了诸多北派以“垛、花、吐、滑”为主技法,例如北派柳笛中的吐音、滑音亦或花舌、飞指等诸多技巧。

当时赵松庭先生负伤住在东北的一所医院休养,在每天早晨的散步中,感受到了旭日东升,万物在初升的太阳下舒展,一切欣欣向荣的繁荣安定景象,有感于此而动笔作出这首曲目。全曲采用C调曲笛筒音做re演奏,分成三个部分,大体上可以分成恬静自由的快板、灵活的快板和尾声。

第一部分由昆曲《点绎唇》曲牌进行变化而来,用一个恬静自由的弱音引子来开头,展现早晨的宁静与生灵复苏的场景。该部分有三个“re”音是难点,第一个“re”音是在第一部分起头,乐曲的起头需要音准准确,弱但不虚,需要将这个音集中把握实,用集中口风并缩小风门以加强口劲的方式演奏出来;第二个“re”音是第四小节中的先渐强后渐弱音,这个音需要突出强和弱之间的对比度,把音色的变化以稳定并且不虚的气息展现出来,气沉丹田,用腰腹周围的肌肉支撑住气息的变化,而音量的把握就要求对气息把控到位,音准方面更是不能因为气息的不稳而时高时低,要做到音准和音色的统一。中间的渐变“re”音,就完美体现了南北两派的气息控制方式,南派留有余气发音柔和,北派力道分明发音洪亮,两者结合表现出抑扬顿挫。

承接上面的强弱渐变“re”音,接下来的这段是慢板,有十个小节需要采用循环换气,通过绵延不断的旋律来表现太阳冉冉升起的新兴景象。其中在强弱变化的长音“la”中实现迅速循环换气,平稳的演奏中插入循环换气很容易出现顿停的情况,因此在低高变化中注意口风的角度,以找到最佳的换气点后尽可能多收气,来保证低音过渡到高音的稳定;下一节中,一个循环换气的点是在低音区“sol”过后插入循环换气,让你的口腔长气息放缓,在一瞬间集中完成循环换气,掩盖循环换气造成的停顿感。循环换气也需要和手指进行配合,流畅的指法让换气毫无痕迹。然后,这里一个全曲最低音的“re”,低音的演奏需要强而稳的气息保持住,使音色饱满而浑厚,演奏者需要加大气量与风门,同时缓和气流,来保证气息的稳定与充足。

进入到下一小节的快速的十二连音,是全曲最长也是最体现循环换气技巧的一段,循环换气加上颤音与强弱变化一起展示太阳出升的主题。循环换气选择在弱音处进行,要迅速而不留痕迹,并换到足够的气来保证后面的强音稳定;颤音和指法更要变化灵敏,要不停均匀快速地完成演奏;强弱变化要能有足够的气息支撑,这又要求和循环换气相互配合,真正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找到最佳的气息与风门位置来变化。

第二部分属于快板的部分,先是大胆采用北派的发音技巧来展现林中孩童玩乐,鸟儿早起歌颂清晨的场景。这段有三个在高音区的音“sol”“fa”“mi”用了循环换气,不止展现了在强弱对比中有力的高音,还清晰地集中表现了弱音,是气息控制自如的表现。

之后,第三部分将南北两派技法相融合引来乐曲的高潮,体现早晨孩童此刻愉悦的心情。其中,北派的花舌配合上循环换气,以280拍/每分钟的快速演奏,换气点选在了演奏花舌间隙的几个音中快速进行,用足力气稳住气息,在之后的颤音就立马进行新的循环换气补足气息,这一段真的是把指、气、舌三者的默契配合体现淋漓尽致。

(二)“赵家”曲——“哀而不伤”的《鹧鸪飞》

《鹧鸪飞》是赵松庭老师50年代根据湖南同名民乐《鹧鸪飞》改成的南派代表作之一,取李白《越中览古》的立意来作曲,其诗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曲中重点点出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这句诗,想表达出咏志、抒怀的个人情怀,没有激烈的冲突与对抗,细品你会感受到“哀而不伤”的特征。

《鹧鸪飞》最早是出自1926年严崮凡的《中国雅乐集》,作者注释认为“本曲不易用笛”来表达曲子的幽雅。赵松庭老师不但用竹笛进行了改编,还在原曲的基础上改变了调式,采取C和bB调,使得旋律大部分都在竹笛的中低音区进行,以此来展现幽雅的曲调。[5]

全曲由四个部分: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四个部分。引子仅有四音符,但是在虚实指颤音与循环换气的强弱变化结合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而极富变化,用有限的音符勾勒意境无限深远的鹧鸪展飞的景象。引子处的循环换气是在弱音处找换气点,利用弱音集中且气流强压来实现快速的循环换气,由于后面的渐强音也需要足够的换气,同《早晨》的处理一样,不在强音处换气。慢板如萧的奏法,仿佛内心中缓缓道来的对古人的追思之感,是乐曲意境的定位。在慢板的高潮处,颤音与循环换气结合的强弱变化来展现情绪的转变与抒发,也是在箫音弱奏出进行快速的循环换气,使之后的渐强推动情绪往一个高点,其抑扬顿挫的变化需要反复使用循环换气,这也进一步展现了鹧鸪翱翔天际的场景。最后一个表现循环换气的点在快板,这是使用循环换气的方式改编新加的,也是赵松庭先生首次借鉴唢呐换气技巧的部分。这部分的速度高达160拍,同时还要求演奏者以慢快渐变完成高达五十二小节的连音,反复演奏三次,一气呵成,每次变快情绪都要更加激烈,抒发出内心的强烈渴望,也是全曲最难的一部分。像节拍这么快速的演奏,采用平常的气息节奏肯定无法满足要求,这时候就需要用循环换气来加强气息的强度,以确保快板可以被顺利演奏完成。

(三)“赵家”曲——叹人生的《幽兰逢春》

《幽兰逢春》该曲目赵松庭老师作于1979年,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第一年,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得以平反,赵松庭老师为了缅怀周总理,便做了这首曲子借喻周总理高洁傲岸的人格。从充满活力的《早晨》到喻“哀而不怨,悲而不伤”豁达心境的《幽兰逢春》,赵松庭老师也通过这首雅致抒情、婉约悠扬的竹笛曲来感怀自己的人生。[6]

《幽兰逢春》曲目主C调慢板的主题,分为五个部分:引子、慢板、小快板、华彩、尾声。而其中乐曲的小快板部分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技巧,并持续到了华彩段落,在华彩段落将乐曲升至高潮。在快板部分,因为要表达欣喜的感情,吹奏的力度从弱渐强,这是就需要适应呼吸之间的力度平衡,防止竹笛演奏的过程中声音断开而采用循环换气。华彩达到高潮都需要保持原先气息的灵活性,并找好换气点完成连续的循环换气,华彩的难点还有其中的双吐循环吸气,由于单吐的速度已经达不到曲目的速度,因此要使用双吐来进行,而双吐循环换气要在抢先在长音的循环吐音前完成换气,循环换气的节奏也不能停,这就需要循环换气与双吐循环换气结合,能够达成这一点会让演奏部分如同走风暴雨一般,带给人连绵紧凑的听觉感受。在这其中,手指要放松快速跟上颤音的频率。

(四)现代派竹笛乐曲——竹笛协奏曲《愁空山》

《愁空山》是郭文景1992年创作的第一步大型民乐作品,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中“山”是作者的固定主题意念。该曲子和《蜀道难》一样,感情交错起伏巨大,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作品把竹笛的长气息循环换气以及音程间的双吐循环换气演奏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充满戏剧性的冲突中,充分解放了竹笛作为民乐的极富特色的表现力。

作品通篇有五处运用了循环呼吸的片段,集中在第一和第二乐章,接近三分钟时长和80小节的长度,更不要说开头那个长达45拍“不可能”的接近一分钟的循环长音,这里的循环换气并不是炫技,而是为了简略抽象地表现出主题群山延绵不绝、一望无际的意象,是作者为了表达意境而做的处理。

如果说第一章是为了表现山的静态,那么第二章就是作者想要表现山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动态之景。作者内心的起伏变化也在急速的音型下快速涌动,直到推向高潮。由于此处采用了长小时值音符的快速演奏,普通的循环换气已经无法跟上其速度,转而需要采用双吐循环换气。双吐贯穿整个第二章,要求音色准确,气息稳定均匀,并可以在短音节处中寻找最佳的换气点,对演奏者的协调气、指、舌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以此来表现曲目中生动与鲜活的音乐意境。而当绵延不断的音符被演奏出来时,那一望无际的群山如画卷般铺开,让人为之动容。

(五)草原笛派——草原民族文化中的竹笛

草原笛派的根基是草原民族文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竹笛流派,其创立人是李镇。李镇先生从小移居到内蒙古草原,被草原哺育着长大,草原独有的风土孕育了他对其深厚的感情。草原笛派常作广阔深远的表达,演奏中音调舒展而宽广,显露出草原独有的宏伟气魄和壮丽广阔,具有非常明显的“蒙乐”元素,特别典型的就是长调“乌尔吐”了。

乌尔吐长调以长篇幅、宽音域著称,李镇先生的《鄂尔多斯的春天》中在快板和行板之间采用了长调,为后面行板做铺垫,笛子演奏长调就需要用到循环换气的技法,以此来表现长调音乐的特点。其中还加入了颤音,突出其韵味,增强表现力。同样,在《草原的思恋》开头四小节的散板中也采用了结合循环换气的长调,要求一口气演奏完成,来凸显辽阔自由的感觉。[6]

结 语

竹笛作为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乐器,伴随着我们经历了千年的发展,直至今日,仍然是我国乐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竹笛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还在不断地发展与改变。循环换气的技法在时代中也并不会因此而停下脚步,只要人们还有着浓厚的表达的欲望,不远的将来就会产生新的发展与改进。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就可以寻找到新的艺术构思与语言。■

猜你喜欢

快板换气竹笛
浅谈快板的创新与发展
陕西快板,说唱艺术的另一面
我是人体的“换气站”
My Mother
我的坚守
快板艺术形式及其发展路径
泳池“飞鱼”换气记
学自由泳
清晨别急着开窗
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