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验式教育视角的研学旅行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8熊继红

绿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营地研学体验式

熊继红

(江汉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1 研学旅行概述

1.1 研学旅行概念及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模式主要呈现为老师课堂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研学即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指在旅行过程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旅游+学习”创新模式。研学旅行是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以班或年级为单位,以课程为目标,确定某个特定主题;以旅行、实践等形式进行体验与研讨,最终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1.2 研学旅行的作用

(1)从学生方面来看。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增长知识;旅行期间远离家长,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契约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从而不断提高素养。

(2)从学校来看。研学旅行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也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方面,研学旅行既贯彻了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又培养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旅游方面。研学旅行更加注重旅行目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既提升了旅游需求层次,又创新了旅游产品、拓宽了旅游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要重视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真正进入到大自然中,在旅行的过程中学习、感受、体验、实践、思考、合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未来社会必须的各种品格和能力。

2 体验式教育概述

2.1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

“体验”的“体”,意为亲身经历;“验”,意为验证查考。体验式教育就是根据德育目标、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等内容,由教育者创设相关情景,让未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形式。体验式教育的理念来自于外展训练学校:学员通过创设的各种野外训练项目提升心里素质以及生存和人际能力等。体验式教育概括起来依次经历以下4个阶段:学生亲身经历某一个情境的阶段;学生对亲历过程进行概括总结并形成自身观念的阶段;学生在新情境中检验已形成观念的阶段;反思已形成观念,产生新观念,不断反馈循环的阶段[1]。

2.2 体验式教育的作用

由于体验式教学是通过教育者创设某些意境或事件,学生亲历这些创设,从中获得真切感受,产生新观念,并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在学生德育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学校得到推广。虽然体验式教育主要针对未成年学生,但它在提高成年人心里、身体素质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这种教育方式在各种户外培训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和运用。

3 研学旅行与体验式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3.1 体验式教育与研学旅行的联系

体验式教育与研学旅行具有以下共同点:第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活动的组织者转变;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是供学生体验,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第二,和生活紧密联系。两者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目标都应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社会、提升自我,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设置各种活动环节。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无论体验式教学还是研学旅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各种活动,并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知识和道德水平;第四,引导学生探究。两者都提倡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旅行过程中或创设的情境意境中,通过个人的观察、体验、思考以及团队的合作,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形成自己的观念。

3.2 体验式教育与研学旅行的区别

体验式教育与研学旅行又具有不同点:第一,教育的目标不同。研学旅行设置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如地理、历史、生物知识等,强调学习的内容;同时还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体验式教学更加注重于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从培养目标来说,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范围更广阔一些;第二,从组织形式来看,研学旅行还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体验式教学对这一点却没有硬性规定;第三,从要素来看,研学旅行包括研学导师、研学课程、研学基地、研学线路、研学管理五大要素;而体验式教育注重“学校——基地——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的整合,注重体验式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2]。

4 体验式教育视角下研学旅行发展路径研究

4.1 政策导向,多方引导发展

(1)要尽快完善研学旅行相关政策制度。研学旅行具有强烈的教育目的,不能单纯依靠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普通旅游来调节市场,需要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特别是完善有关监督管理、财政支持、安全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研学旅行是在旅行过程中完成的,其食、住、行、学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经费;因此各学校和地方政府要探索研学旅行的专项经费保障机制:例如通过提高研学旅行学校公用经费的标准等保障制度,探索对弱势群体学生的资助机制等,这样能减轻家长负担,从而获得家长的支持;另外,各部门从行动上也要加强引导和支持。如交通部门要为研学旅行安排专用车辆等专门交通工具如校车、专列等。另外,还需要其他系列政策支持:如研学保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研学教育先进的评价和奖励;研学营地基地的建设政策等等[3]。

(2)有了政府政策支持,还需要有一个更为专业的部门对研学旅游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在协调配合方面,教育部门要主动协调其他政府部门和行业齐抓共管。关于研学旅行的监管,日本有4种管理模式:政府部门主导模式、学校联盟主导模式、机构监督主导模式、媒介配合主导模式。美国采用的是各地学校成立户外研学活动委员会。其户外研学活动委员会代表、秘书长与会长都是从学生班级中选举产生的。校长拥有研学活动的审批权与建议权。这样既保障了学生全程的积极参与,也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户外研学活动的安全。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好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建立专门部门对研学旅行进行管理。

4.2 融入课程,积极规范发展

教育部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各学校不仅要考虑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身体条件、所学课程内容等,还要结合旅行目的地的资源条件,加强研学课程的设置,加强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校还要多安排动手体验、互动分享、研讨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章、论文报告、摄影摄像、手工作品等各种方式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例如,湖北省倡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文化旅游、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依托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大型工程旅游资源、科技教育旅游资源等,积极推出与地理、历史、文化、环境、科普等课程内容相结合的研学课程体系,形成湖北省独特又多样化的研学旅行品牌线路[4]。

4.3 建设营地,设施配套发展

研学旅行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旅行过程中的吃、住、行等安全问题。尽管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没有实质性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但是与旅游景区和其它研学旅行目的地相比,营地教育有更多适合孩子的项目,封闭式住宿也更加安全。虽然说营地教育课程只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一部分,不能全部代替,但营地教育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研学的要求,实时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满足研学旅行的需要。2017年11月,教育部贺斌老师在“全国研学旅行指导培训班”讲课时说过“得营地者得天下”。营地还可以开展其他素质教育活动,还可以承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大型活动等。因此,营地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7年教育部公示了全国204个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4个实践教育营地。近年来,万科已经开始在全国布局营地教育。中青旅则围绕“研学旅行、营地教育、游学修学”的大教育领域需求,为各年龄段孩子打造个性化的游学产品。亲子猫公司从2017年5月开始布局国内沙漠研学营地,后又推出了无人机、机器人研学基地等[5]。

4.4 监督评价,激励促进发展

围绕研学旅行的全过程,对标课程目标及相关标准,建立健全以“教育部门主导,行业组织、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的研学旅行服务监督机制。对研学旅行全过程实行有效监督,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指标考核评价体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评价;学校则应把研学旅行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从主体上,考核指标要包括政府、学校、研学机构、学生、教师等参与方;从内容上,考核指标要求覆盖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实施步骤、操作方法、实施效果等方面,以全面掌握研学旅行的开展过程及实施效果;从考核形式上,可让学生完成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相关的考察报告或手工制作;可以举办征文、摄影、绘画比赛等活动,多角度、全方面展示学生的研学活动成果;还可以举办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老师、家长、学校一起共同交流心得体会,为以后更好的开展研学旅行提供良好的建议与意见等。总之,只有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体系,才能真正的激励研学旅行发展。

4.5 培养人才,智力增强发展

一般旅行需要优秀的导游,而研学旅行需要优秀的研学导师。研学导师不仅有导游的功能,更有老师的功能,为学生进行研学知识讲解。因此优秀的研学旅行导师既要有广阔的知识面、专业化的知识作为基础,还应具备相关的导游技巧以及统筹规划能力,如细节的落实、与景区的沟通与协调等。目前我国学校专业教师大多精通于本专业的知识,而跨专业的综合知识储备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各中小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研学课程的设置,要加大对研学导师的培训;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上来看,要出台研学旅行相关人才培养政策。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研学导师培训的机构和培训标准,这个必须由国家统一制定,就像教师资格证一样,有专门的学校或机构进行培养。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或教育专业可以联合培养研学导师,或开设研学旅行专业,以培养专业的研学导师人才。有了优秀的研学导师,研学旅行才能可持续发展[6~9]。

猜你喜欢

营地研学体验式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回归营地活动
恐龙会谈恋爱吗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板龙很呆板吗?
拯救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