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乡村
——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叙事”
2021-11-28栾轶玫
栾轶玫
我国自2020年底全面实现脱贫攻坚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先前国家叙事体系中脱贫攻坚的故事内核将以乡村振兴的视角被续写,讲好线上乡村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构成。中国乡村振兴对外传播只有构建起“中国叙事”体系,才能破解目前西方对于中国政治叙事的惯性及媒介报道框架主导国际传播的局面。
第一,中国乡村减贫振兴叙事是中国深化改革给世界带来发展新机遇的叙事。乡村减贫振兴叙事反映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同全球“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存在议题共通性、目标一致性,乡村减贫振兴在解决中国自身贫困问题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可借鉴的方案与发展新机遇。
第二,中国乡村减贫振兴叙事具备“多线条复合叙事”特点,且具有与国际对话的“共通议题”优势。围绕中国乡村减贫振兴叙事可以建立起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国家叙事体系,这一国家叙事体系可以准确地传递中国新时代的“四个自信”,能向世界全面讲述“传统的”“当代的”“世界的”三个维度的中国。
第三,中国乡村减贫振兴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叙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叙事,能让人们同时感受传统与现代中国;中国的乡村减贫振兴不是一项“中国崛起他国衰落”的社会行动,是在传播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的切实贡献。
线上乡村中的个体故事
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面对来自不通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公众,使用私人叙事的方式,从个人视角出发,以人为本,用故事、视频、图片的具象、直观的方式,更能拉近与国际公众的距离。在线上乡村形象国际传播中,可以聚焦诸如大学生村官、乡村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个体,讲好他们扎根基层脱贫致富的独特故事,相比于直接讲述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成就的相关数据,这种以人为中心、讲个体的故事更容易被国际公众所接受,从而有助于构建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新形象。
线上乡村中的立体叙事
首先,讲好线上乡村的故事要求“立体叙事”。线上乡村包含多个叙事元素,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积极力量,都是传统中国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比如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等。从一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知晓其祖祖辈辈的精神状态以及生活方式,了解传统中国每一时代的思想精华。而线上乡村的立体叙事,就是透过这些“非遗扶贫叙事”将中国传统文化“活化”:具备多元价值的非遗扶贫不仅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同时也为立足本国面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其次,短视频更好地呈现立体多维的线上乡村。城市化发展下乡村精神文化走向边缘地带,短视频则将失去关注的乡村文化拉入公众视野,体现村民的自我诉求和文化表达,在情感层面唤起共鸣。(宋志鹏《回归乡土:自媒体短视频中的乡村文化呈现》)例如抖音、快手、西瓜等移动社交平台上涌现的贫困地区“侗族八仙女”等网红直播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而“电商扶贫”叙事在切实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之外,还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以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视觉传播使这些故事更鲜活、生动,更容易激发起受众的共情与共识。
此外,短视频有效地激发受众的乡土情结。乡村短视频表现出巨大创作活动,传播田园生活之美,传统美德自然呈现,积极践行绿色生态观,讲述特色美食的感人故事,表现出鲜明的农民主体性与乡村烙印。(韩春秒《乡音 乡情 乡土气——管窥乡村原创短视频传播动向》)比如对外传播中效果显著的李子柒制作的一系列短视频,成功地将视觉传播与乡村情感勾连,用诗情画意来展示中国新乡村图景,吸引了大量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向往,这些视频因激活和唤醒了他们对业已消逝的乡村田园世界之情感,完成“出海”。(曾一果、时静《从“情感按摩”到“情感结构”:现代性焦虑下的田园想象——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视觉传播有效地建立起线上乡村的情感链接,更好地呈现乡村叙事,提升中国乡村对外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