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市场趋势与生态构建

2021-12-16

视听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电商内容用户

沈 睿

一、媒体生态全景

站在用户角度,从用户的触媒习惯和触媒场景,以及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特征,我们大致把媒体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惯性媒体。这类媒体用户长期接触,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用户群体,而且用户的触达规模也比较巨大,触达频率也相对较高。以电视、微信、微博为典型代表。

第二类是黏性媒体。主要特征是从受众的兴趣点出发,形成强大连接度,吸引力强,用户黏性高。典型代表有电竞游戏和短视频。

第三类是弹性媒体。这类媒体接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如音频内容和知识付费性内容,甚至一些社交电商,因为用户在这类媒体的使用上是有一定的需求弹性的。

第四类是刚性媒体。主要特征是在特定时间和场景下强迫用户接触。典型代表有户外、电梯、企业微信等。

通过受众的规模和人均接受时长,进一步用量化数据看全媒体生态。(见图1)

图1 媒体消费全景

从用户的触媒时长和规模的角度来讲,我们发现电视媒体的核心地位依然是非常稳固的,观众规模达到12.8亿,人均日收看时长近4.5个小时,15-24岁观众的收看时长,近些年涨幅达到18%,这也说明年轻观众正在回归,这也是媒体人努力的结果。

短视频也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媒体,目前的用户规模增长至8.88亿,用户分布主要集中在两大头部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抖音月活6.44亿,日均使用时长100分钟;快手月活4.17亿,日均使用时长99分钟。

根据CTR星汉移动用户分析系统的数据,我们进一步看到APP的使用情况。从数据表现上来看,2021年上半年人均月使用APP超过25个,平均每人每天接触的媒体类型有4.2个,3/4以上的居民每天接触的APP数量超过4种,媒体之间的交叉使用与信息互补趋势凸显。

在这样的媒体生态全景下,主流媒体机构也在不断地构建新的媒体生态模式:

模式一:平台化发展成为主流媒体发展的重要途径。据CTR媒体融合监测数据,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自有APP累计下载量过千万。通过平台化的发展模式,主流媒体可以实现在内容、用户、技术、渠道这四个方面的自主可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模式二:主流媒体利用“账号化”在第三方平台抢占市场。2021年上半年,主流广电媒体头部账号在微信平台上季度阅读量超过千万的数量占2%,在微博平台粉丝量超千万的占13%,在短视频平台粉丝量超千万的占33%。最近一段时间,主流媒体的账号在很多平台上的活跃性都在不断地增长。CTR短视频商业决策系统监测显示,9月短视频平台媒体号中,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传播效果显著,在四大平台的传播效果均可圈可点;人民日报、人民网分别位列二三位,领跑媒体号榜单。(见图2)

图2 2021年9月短视频平台媒体号榜单TOP10

模式三:“网红化”成为主流媒体构建媒体生态的重要方式之一。“央视BOYS”康辉、撒贝宁、朱广权、尼格买提四位主持人以出色的业务能力、风趣幽默的话语吸引了一众支持,被网友誉为“国民天团”。2020年疫情期间,“央视BOYS”直播三小时,销售量超过5.2亿。2020年9月22日,央视新闻官方账号在B站上传了一条名为《总台记者王冰冰:“快乐小草”,再也不用担心会“秃了”》的新闻视频,当日冲上B站视频热搜榜第一名,同日“王冰冰”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经过总台逐步打造,王冰冰成为总台新一代“网红主持人”。

二、媒体市场趋势

媒体市场近些年表现出五大趋势:

(一)趋势一:深化媒体融合已进入经营突破阶段

1.组织架构变革催生融合营销

2021年是媒体融合非常关键的时期,各个主流媒体机构的组织架构变更,催生融合营销,为市场化的运营提供基础保障,主要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推进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机制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广电机构已成立了超过30家MCN机构,超过300家融媒体工作室,其目的主要是解决体制内市场化的问题,体制激活主要体现在项目运营中,以项目的经营结果为团队统一目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从按岗定酬升级为与市场接轨,实现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对外,职能升级,经营范围扩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7月成立总台总经理室,统筹广告经营、产业战略投资和版权运营;12月成立央拓国际融合传播集团有限公司,也是直属总经理室,拓展广告之外的经营性业务。省级广电机构中,湖南卫视于2020年9月将广告部升级为商业运营中心,2021年5月,进一步整合天娱广告,开展双屏资源全域商业化运作。

2.创新经营模式,开发流量新价值

具体到经营模式创新,主要包括平台化售卖、会员付费业务、事件营销、内容定制、流量运营等模式。平台化售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线了象舞广告平台,以平台化方式售卖,开发长尾客户资源。会员付费业务:央视频推出VIP会员服务,借奥运赛事热播之际将差异化资源打包,变现内容服务价值。全域流量代运营:芒果MCN机构不局限于单次的内容营销服务,推出“NEW 4”品牌服务厂牌,定位为全国首家具有品牌内容营销创意制作能力的新型4A公司,全面开启“私域+公域”全域流量运营服务。内容定制:澎湃“源深视频”开展内容定制服务,为京东“6·18”制作4分钟的故事片《返乡》,相关微博话题获得2.8亿次阅读量,实现了流量、内容价值、客户满意度的三丰收。事件营销:在奥运赛事报道中,海尔兄弟以“央视体育特邀知识官”的身份呈现,实现了重点新媒体报道节目《东京日记》的深度绑定,全网声量超15亿,爆款短视频播放超3000万,打造了深度营销的商业模式。

3.变现存量资源,拓展全域服务

很多地方广电在具体的商业模式方面有非常清晰的脉络:有的打造区域经济名片,比如内蒙古广电推出“爱上内蒙古”频谱形象宣介活动,并举办电商节,政府官员亲自带货,推介地方特色农副产品,整合广告资源打造地域驰名商标。有的整合区域文娱资源,比如湖北经视深耕武汉市上千个社区的文娱生活,推出“经视大舞台 社区天天乐”新时代文明实践进社区项目,打造社区大数据营销平台模式。有的发力内容电商,比如湖南广电推出小芒电商,深耕汉服、潮玩等垂类赛道,小芒APP已拓展超500名艺人、1000名达人入驻,与超20个节目和电视剧合作打造官方IP同款,并引入、制作了4万条短视频内容;SMG打造内容电商节目,2021年上半年陆续推出《上海摩天轮》《洋厨房》《侬最有腔调》、情景剧《解忧生活馆》、直播互动节目《嘿!你怎么想》等电商向节目,引流至B+商城导购,形成变现闭环。

(二)趋势二:短视频平台加速商业化进程

第一个表现,收入多元化,平台增值服务及电商收入不断增长。

2020年短视频平台进入流量深耕阶段,各头部平台在保证收入增长的同时,致力于优化收入结构,收入来源分布更加复合和多元。快手平台收入包括线上营销、直播和电商等其他服务收入,电商收入在快手总收入中的占比是逐步提升的,目前已经超过10%;B站2020年三季度开始发力电商,2021年一季度开始增值服务,包括会员订阅等,收入占比保持在35%以上。短视频平台收入逐渐多元化,不只是广告了。

第二个表现,平台商业化发力点由流量经营向内容经营、交易经营转移。

近年来头部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B站,商业化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是流量经营,头部短视频平台利用自有的广告营销系统,链接广告主与平台进行信息流、固定位、搜索广告等营销形式的广告投放,而且广告投放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第二是内容经营,抖音、快手等平台大力发展、扶持精品化的自媒体内容,比如自制剧、综艺、晚会,很多年轻人都爱看B站春晚,探索内容变现的模式。第三是交易经营,许多平台大力发展资深电商、本地生活、增值服务等业务,抖音还推出兴趣电商,平台在这些层面上的收入也是非常显著的。从各个平台发力点来看,已经逐渐形成了从基于流量生产的广告生意向内容运营,进而向电商和本地生活的转移,而这过程仅仅只用两到三年的时间。

第三个表现,精品内容推进经营玩法丰富化。

内容运营是近年来的热点,许多企业把内容运营作为企业的战略来规划,基于内容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快手利用精品短剧,让品牌主买单。2021年4月,快手的短剧日活用户达2.1亿,平均每日观看短剧10集以上的重度用户占比9.7%,超过2千万,主要经营模式是品牌定制和广告植入。B站的策略是让用户为精品内容付费。2021年一季度,月活用户达2.2亿,环比增长10%,付费用户达到2050万,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3%。各个平台利用自己丰富的内容生产机制形成精品经营的一些玩法。

第四个表现,平台加速收拢电商交易运营闭环。

聚焦“人、货、场”三方需求,平台利用电商营销工具、补充供应链、力推小店等策略加速收拢电商闭环。“人”方面,聚合电商营销工具,降低入场门槛。对品牌商家来讲,聚人气是他们最关注的营销痛点,抖音和快手相继推出电商商家一体化营销平台,一站式解决商家营销痛点。“货”方面,策略升级,补齐供应链短板。快手成立“快手好物联盟”,提供更规范高效的人货匹配;抖音电商团队筹备整合落地上海,以接近电商零售资源丰富的地区。“场”方面,主推平台小店,提升电商交易占比。抖音上线抖音电商APP,抖音小店GMV(总成交额)接近4000亿元;快手2021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快手小店对交易总额贡献率达到90.7%,去年同期仅为66.4%,增长是非常显著的。

(三)趋势三:企业媒体化催生企业内容战略

1.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企业营销建立品牌形象的抢滩热土

企业利用新媒体建立多渠道账号的矩阵规模不断扩大,一般是以双微平台(微博、微信)、资讯平台(百家号、企鹅号、头条号)、视频/直播平台(抖音、快手、小红书)、专业平台(钛媒体、创业邦、虎嗅)等为主。对其KPI考核指标趋向复合、多元,包括传播效果、转化效果、粉丝质量、渠道覆盖效果。另一方面,从平台来看,企业账号数量大规模增长,其小店GMV也呈现大幅增长趋势。从抖音平台来看,截至2021年7月,企业号总数达到800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50%;企业号商业内容日均观看量超过200亿,抖音小店GMV同比增长50倍;服装配饰、零售、餐饮、家居建材、生活服务是企业号数量排前五的类型。

2.企业打通新媒体营销链路

近年来头部平台建立流量转换的赋能工具和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运用这些服务工具和业务模块。企业新媒体营销链路:不断地在构建内容/直播引流,打造账号主页作为营销的枢纽,私域/社群实现流量沉淀,店铺/外链作为流量转换等一系列完整的商业链路。

归纳来讲,企业媒体化目前在运营的过程当中有三种方式,第一个方式是矩阵化运营,会有很多不同渠道的账号,通过差异化经营企业内部的各类账号,打造矩阵促进运营,企业为增加品牌曝光,多角度吸引粉丝,实现企业品牌价值最大化。

第二个方式是企业自播,自己做直播,或将成为企业新的盈利风口。据统计,2020年抖音平台一共有120万个企业号开直播,每日开直播的企业号比2019年年底增长了400%,开播时长增长182%。

第三个方式是打造“人格化IP”,实现与用户的情感链接。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跟用户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更容易通过打造人格化的IP来实现与用户的情感连接。企业打造拟人化的IP,为企业树立新的中心化的品牌形象,建立与目标用户的情感连接。具体来看,人格化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拟人特征更易打造辨识度,从众多的品牌形象当中能够表现得不一样;二是原创内容符合人设基调、特性,更容易吸引用户;三是更易于跟商家、品牌、广告主建立联系;四是商业模式多样化;五是无生命周期限制负面舆论风险,这是企业和用户建立情感联系的IP的拟人化特征。

(四)趋势四:算法正在重构传播价值观

1.推荐算法发展推动传播效率与用户体验升级

推荐算法时代既颠覆了以往的传播方式,也对内容生产、评估和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媒介传播的发展阶段来说,经历了门户时代、搜索时代、订阅时代,到现在的推荐算法时代,特别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现在都是算法,因为现在门户、搜索、订阅还是存在的。在这个融合的阶段,管理方式、分发方式会越来越复杂。推荐算法颠覆以往的传播形式,根据用户的使用偏好不断地纠偏,虽然对信息获取的精确度、高效度有明显的提升,但也存在信息茧房,以及价值观引导的问题。

2.内容平台推荐算法基础原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内容推荐算法的起点就是内容画像和人物画像,对品牌商品来讲就是商品画像、品牌画像。其实就是一个断物识人的过程,目前内容标签的纬度划分越来越精细,一般平台的一级标签已经达到了几十个,并且还在增长;二级标签达到几百个,二级以下的标签有几万个到几十万个不等。人群画像可以直观地理解为给目标用户贴标签,通过标签来描述用户的特征。

3.全球四大社交媒体最新的算法模式

从用户和需求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强参与模式,以Facebook为例,鼓励互动性高的内容,这些互动包括点赞、分享、评论、回复。二是频道权威性模式,像YouTube鼓励原创,现在国内很多电视台,包括央视、省级卫视的节目也会在YouTube上播放。YouTube有一系列指标衡量渠道的权威性指数,包括观看时长、分享次数、重复观看等。三是用户兴趣度模式,以Instagram为例,按照个人兴趣分析用户过去的行为,包括其发布的帖子、参与的标签等。四是新近性模式,以Twitter为例,即时发布的内容,Twitter会着重将它往前排。

4.推荐算法的反思

基于算法会形成精准的传播,传播效率非常高,也是品牌广告主喜闻乐见的,至少他知道有量化的数据保证他一半的钱没有被浪费。但这对于媒体方和内容生产方来讲,挑战是背在自己身上的。

首先,如何评价内容的质量?好的内容未必是流量爆款,流量爆款也未必是好内容,原来的评判标准已经被打破了。其次,算法必定要搜集到个人信息,而搜集个人信息与隐私安全是冲突的。再次,利益绑架的问题,当然还有价值观在无形当中被引导,水军的力量怎么去管制,信息茧房的问题,这都是管理者忧心的问题。

(五)趋势五:以IP为核心的文化新业态正在崛起

1.文化新业态持续高速发展

以IP为核心的文化新业态正在崛起,2020年的总营收大幅度提升158%。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8-2020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2020年总营收已经达到了98514亿元,增幅达到了14%;其中全国文化新业态相关的营业收入2020年达到了31425亿元,增幅达到了158%。

2.内容创作生产领域作为重点增长领域,IP内核贯穿其中

从202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开始关心品牌信任状况,企业不再只是用文字传达它的信任感,而是通过IP的人设打造,让用户对品牌产生信任感。我们看到所有的内容兴趣点,很大程度上在被年轻人影响。年轻人的口味极大影响了IP的打造。年轻人的口味是什么?二次元、游戏、体验和数字出版中的知识付费,这些所有与IP内核密切相关的领域。

3.以IP为核心的新兴业态市场规模增量显著

形象IP方面,2021年盲盒销售规模预计101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36%;内容IP方面,2021年虚拟偶像市场规模预计1074.9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66%;游戏、知识付费这些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的业态,以及近些年的剧本杀、密室逃脱,都非常受年轻人喜爱,市场规模增量明显。

4.文化新业态四大特征

一是个性化,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得到了不断的满足,在不同文化业态当中各种小众文化得到了释放,例如二次元圈、盲盒圈、汉服圈等。

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科技,加速推动文化创意走向实体,例如元宇宙+VR+游戏、全息投影剧本杀等。

三是复合化,以IP为核心,动漫、游戏、影视、短视频等多业态复合化的增长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剧本杀+影视剧,网文+电视剧等。

四是消费升级,文化新业态促进消费开始由一般的功能性需求向高品质需求转变,例如艺术+科技+购物、戏剧+食宿,形成大型的情景商业空间。

概括来讲,未来在泛媒体的时代,在技术实现连接的基础上,内容会成为连接全社会最大的复合型产业,将为传统媒体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业态的探索也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电商内容用户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信用卡资深用户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主要内容
两新党建新媒体用户与全网新媒体用户之间有何差别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