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机听广播
2021-11-28时统宇
时统宇
中秋过后,开评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我担任广播节目的评委。从一两分钟的消息到一个小时左右的广播文艺,我用了十多天时间听完了总共135个入围的节目。真不敢自诩这是评委的尽职尽责,实在是节目太好了。在短视频称霸的今天,静下心来听广播,收获满满不仅不是一句套话和空话,而实在是记忆的唤醒和内心的充实。
辽宁台的《大山里的“摩托书记”》在作品简介里称,该节目是“上海广播节唯一一个荣获广播作品类金奖”的节目。仔细听过以后,果然实至名归。“摩托书记”是一位叫贺玉复的村党支部女书记。她所在的村曾经是辽宁西部地区最贫困的山村之一,村子被大山阻隔分成两部分,从南到北骑摩托车需要两个小时。记者先后三次来到村里采访,录制了1000分钟以上的音响素材,最终浓缩成了不到13分钟的新闻作品,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记者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生动再现了一位骑着摩托车在大山里奔忙的基层女支书的动人形象。这是一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也是一篇体现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佳作。将其称为广播纪录片,我以为名不虚传。
北京台的《外卖小哥“拼命”配送,冰冷算法中如何寻求温度?》全程跟随外卖骑手送餐,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度体验式的报道,全面展现了外卖行业压榨骑手的乱象。在展现外卖骑手配送环境真实现状的基层上,这个专题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地剖析了外卖平台算法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这个节目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聚焦了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进而折射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触及了社会学的一个核心命题:资本如何控制劳动者,而劳动者又是如何反抗的?假如这个论点显得有些高冷,那么我们可以观察这个节目的制作播出时间——2020年9月16日。在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提法让人眼前一亮,而蚂蚁金服上市的被紧急叫停,更是给了资本的无序扩张当头棒喝。所以,当“冰冷”“压榨”等关键词比较早地出现在广播节目中时,当算法、平台、资本等比较早地被主流媒体质疑时,一个说法重现在我们面前:新闻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优秀的新闻作品不断提醒着我们:只要真相需要去追寻,正义需要去匡扶,风尚需要去引领,媒体的责任和使命比什么都重要。
两年前,我就曾对广播的“文艺范儿”赞不绝口,这次更是加深印象。
十集专题《新中国文化生活记忆》以北京著名的长安大戏院、首都剧场、首都电影院等10处著名文化场馆作为创作切入点,聚焦在这里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上演(映)的经典作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展现新中国70年来文艺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也许您从未走进戏院,但听过‘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听过‘海岛冰轮初转腾’;也许您还会唱几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听了我们的节目,亲爱的朋友,请您走一回戏院,您可以自豪地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看过咱们的国粹京剧!’”节目中这样的结束语给人深刻印象。这样的选题,广播纪录片不仅做到了,而且可圈可点。
在我记忆中,长篇联播的名篇像刘兰芳的《岳飞传》、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曹灿的《李自成》都是历史题材,而这次榜上有名的是《悬崖村》——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彝族地区典型贫困山村“悬崖村”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绝对的现实主义题材。当篇尾纯净苍凉的彝族山歌响起,我已是泪流满面。
新华社曾发过一篇《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说话了?》的评论,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再精彩、再有知识含量的短视频,都代替不了纸质经典阅读。视频不是用来学习和思考,而是娱乐和消遣的,而阅读与思考密不可分,眼睛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视,不断地在头脑中转换成特定的意义。我认为,广播应该是介于视频和阅读之间,减少了视觉疲劳的困扰,我们可以有更多共鸣和思考的空间。所以,建议大家不妨少看点儿手机,多听听广播,你的格局应该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