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观照下广播戏曲节目的制作要点
2021-11-28龙旎
龙 旎
广播戏曲节目作为广播文艺节目中富有特色的内容,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对大众媒体的美学要求也随之提高。从美学角度观照广播戏曲节目,从中探寻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节目制作经验,成为广播媒体从业者需要面对的课题,也是广播美学领域值得研究与探索的命题。
苏州广播在近十年的节目制作过程中,一直努力打造具有品质收听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的广播戏曲节目,借助广播媒体推广戏曲艺术,传承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一、广播戏曲节目的发展
富庶繁华的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戏曲的发源之地。江浙沪三地都拥有全国性流播范围的剧种,除了京剧、昆剧、越剧外,各地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方言剧种。在如此丰厚的戏曲土壤上,诞生了上海戏曲广播、安徽戏曲广播等专门的戏曲广播频率。
随着一些专业戏曲广播频率的诞生,戏曲节目在形式上也日趋多样化。从常态的播放类、欣赏类拓展到戏曲故事、戏曲游戏、名家说戏、名师教戏、戏迷擂台等等。尤其加大了戏迷听众的互动部分,从“你说我听,你播我听”,变成了大家“一起听、一起说、一起唱”。
苏州戏曲广播2007年正式开播,以播放苏城老百姓熟悉喜爱的戏曲剧种为主要内容,打造“戏迷自己的空中舞台”,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栏目,如《吴越传音》《南腔北调》《戏迷剧场》《梨园传奇》《戏迷大舞台》等等。
进入5G时代,广播电台遇到了“听众”并非“用户”的问题,为了真正实现用户的转化,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电台不断调整节目内容和呈现形式,满足用户的需求,让用户成为广播发展的受益者、参与者,用户对媒体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感也明显加强。
广播的受众面增大,听众和广播电台之间传统的传受关系也逐步发生改变,戏迷听众不仅热衷于参与、评论和分享意见,更强调社交分享、社群活动、线下体验等。广播戏曲节目也逐渐加大了线下活动与在线直播的内容。对于戏迷听众而言,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留言等方式参与节目,便捷高效,足不出户便能拥有交流感。面对面的视频直播,更成为广播节目之外的补充与延伸。苏州广播戏曲节目依托苏州广电总台“看苏州”APP,打造了一系列视频节目,如“空中戏曲演唱会”“独家幕后探班”“戏迷联谊会”“传习剧场”等等,社会反响较好。苏州广播戏曲节目成为了戏迷票友生活与情感的陪伴者。
二、广播戏曲节目的制作要点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戏剧形式,戏曲与其他戏剧种类的差别在于——唱、念、做、打的整体性,所谓“念中有唱,做中有舞”。当采用只有声音语言的广播媒介来展现戏曲艺术时,听戏唱曲成了节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对于广播从业者而言,在制作广播戏曲节目时,要解决如何以声音这一单一手段去展现戏曲艺术的整体美,同时兼顾特定收听人群的审美需求与情感体验,就必须以声传情、以戏动人。
苏州戏曲广播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以声传情、以戏动人,努力打造精品节目。这些精品节目与常态化的节目相比,主题更加集中,语言内容更为凝练,制作更精良。其最终目的是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戏曲文化生活,展现戏曲之美,提炼传统文化精神。
(一)声情并茂
以听觉为手段的广播节目,要全面展现戏曲艺术的立体之美,有着天然的局限性。怎么为听众还原舞台上的戏曲表演?这需要其他手段来辅助,比如音效、配乐、同期声等等。
对于播音员来说,发音、吐字的准确度以及清晰度是很重要的。而对于广播戏曲节目而言,内容和情感则更加重要。主持人的解读,不是单纯的告知或者讲述,而是要提炼与总结。此处的语言,不仅仅是节目的串联,它更像是新闻报道、文学创作与艺术评论的综合体。在节目的声音处理和文字解读上,既要追求声音美、语言美,亦要传情达意、精准到位,引发听众共鸣,同时,要解读艺术作品,引领听众去欣赏戏曲艺术,起到传播文化、传递情感的重要作用。
(二)以人为本
除了声情并茂之外,以人为本也是节目需要考虑的重点。
戏曲艺术是以人为本的艺术。所以,在广播戏曲节目中,大部分的焦点都在戏曲作品以及戏曲人的身上。
戏曲人包括戏曲演员、编剧、导演、乐队以及服装师、化妆师、道具师等台前幕后的所有人员,他们都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各自不可替代的贡献。而这些戏曲人里,最为需要关注的是戏曲演员。戏曲是一种“角儿”的艺术。演员们高超的技艺,传递着优美的韵律、戏剧的内容、充沛的情感。作为一种由演员向观众演出的剧场艺术,戏曲艺术在演员身上存活着,流传着,发展着,他们是戏曲整体艺术的汇合点和扩散点。而在戏曲演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也给戏曲的审美特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剧种的发展都是由重要的戏曲演员来推动的,比如梅兰芳之于京剧,常香玉之于豫剧,小白玉霜之于评剧,红线女之于粤剧……
所以,通过节目展现戏曲演员的艺术风格、成长历程、代表作品等,是广播戏曲节目的一个落脚点和支撑点。要以人为本,在展现戏曲人的唱念做打之外,更要展现不同流派、不同行当、不同人物的个性之美。尤其戏曲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性格、经历以及对于艺术的理解、诠释,他们各自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都是值得在广播戏曲节目中去多方位、多角度挖掘,并立体呈现。
以人为本,不仅仅要落实在戏曲人这个本体上,还要兼顾戏迷听众这个客体。
广播,作为一个对象性极强的媒体形式,它的内在属性要求广播节目制作人员在制作节目时要考虑到受众的喜好与需求。尤其,面对戏曲这样一个地域性差异极大的戏剧品种,这种针对性尤为明显。不同地区的戏剧艺术形式与当地的风土人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整体联系。所以,在广播戏曲节目中更要结合剧种特色,来展现不同的地域文化,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听众对于南北剧种的偏好,去选择“对味儿”的节目内容。
比如,苏州戏曲广播节目会着重关注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地方剧种,尤其是苏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包括越剧、沪剧、锡剧、黄梅戏、京剧、昆曲、苏剧、淮剧、扬剧等等。其中被誉为苏州文化“三朵花”的昆曲、苏剧、评弹,更是节目的重中之重。这既是符合本地听众审美需求的直接选择,也是助推地域传统文化发展的必要选择。
抓住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打造本地文化节目精品,提升文化传播实力,这也是苏州戏曲广播在发扬自身优势、承担文化的传播责任过程中所坚守的原则。
(三)达成共情
通过广播的手段,传递戏曲之美,这是戏曲广播节目希望达成的目标。而作为一个中间媒介,要成为戏曲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的受众之间的桥梁,每一个戏曲广播人更希望能够达到一种共情。
在创优作品《一曲唱尽三“生”情——苏昆小生周雪峰“梅花奖”作品赏析》中,主创人员以2015年5月20日,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周雪峰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个人专场演出为切入点,再现了《“雪峰之吟”折子戏专场》演出的精彩瞬间。作品展现了这位戏曲人对于传承昆曲艺术的努力与坚守,同时又不仅仅拘泥于舞台上的周雪峰,而是将台前幕后的细节潜移默化地呈现出来,去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具有真情实感的具体的“人”。
在这个节目里,听众可以感受到周雪峰练习时的焦虑、候场时的紧张、换场时的忙碌、舞台上的自信以及演出之后的释然……
周雪峰所表演的三个精致典雅的折子戏,演绎了三个性格迥异的昆曲生行人物,腾挪转换之间,演员自己也好似经历了三个不同的人生,而看戏的人亦好似穿越时空,触摸到古人的精神与灵魂。听完节目,既对剧中的人物角色有了认识和了解,也对昆曲艺术有了新的审美体验,更对戏曲演员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如此一来,一档情真意切的戏曲节目便有了打动人心的魅力。这份“共情”是戏曲人、广播人和听众一起完成的,创造戏曲美、分享戏曲美与欣赏戏曲美的三方,达成了共通的审美体验。声情并茂、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份三位一体的共情当中,也完成了和谐与交融。
三、美学观照下广播戏曲节目的思考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审美范畴,这种审美观照不仅仅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观看、观察,更是审美主体在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之后,以充满独特情韵的眼光来看待,甚至感受对象物。这份欣赏和体悟,才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恰当的审美方式。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韵味与意境,几乎都需要这种融入式的体察与聆赏,比如诗词、书法、绘画等等,尤其是具有中国古典美的传统戏曲。
当广播节目遇到传统戏曲时,我们不妨加入一些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广播从业人员带着“寻找美”“展现美”的角度去统领、驾驭、深化节目中的素材,包括广播节目中的旁白、垫乐、同期声、音频素材等所有元素的美学转化,不仅还原戏曲艺术原本的舞台美,还要透过广播节目的多重手段,完成广播文艺作品的整体美。
同一切美的事物一样,在制作广播节目时也应该运用美的规律来指导实践——确定美的主题,选择美的材料,编写美的文字,传送美的声音。尤其在各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怎样按“美”的规律办节目、对广播节目进行美学的思考和探究,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一直以来,广播美学这一学科被重视的程度并不是很高,加之它要求研究者具有传播学、社会学、艺术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也给此项课题的研究增添了不少难度。另外,中国的戏曲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极高审美要求,具有独特美学体系的艺术品种。所以,当广播美学遇上戏曲美学,这就要求所有广播戏曲节目的采编播人员,用跨学科思维要求自己,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并建立完整的美学观念,丰富个人的美学知识,以更高的审美要求、传播要求来指导节目创作。